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基础知识与阅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基础知识与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共42分)

(一)直接默写。(16分)

1. ,夜泊秦淮近酒家。

2.深林人不知,

3. ,何人不起故园情。

4. ,关山度若飞。

5.新鼓追随春社近,

6. 马上相逢无纸笔,

7. ,不间苍生问鬼神。

8.黄梅时节家家雨,

(二)理解性默写。(26分)

1.《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2.《登飞来峰》中“ ”两句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极具哲理。

3.“ ”(陆游《游山西村》)两句不仅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而且蕴意深刻,常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4.《泊秦淮》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句子是:

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6.家乡,是我们精神与情感的栖息地。古今中外,有无数诗人抒写思乡的诗篇。如《木兰诗》中写道:“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又如岑参在(《逢入京使》中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 。”再比如:“ 。”(课外)这些诗句,都表达了游子怀乡思归的情思。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共9分)

(1)及鲁肃过寻阳( ) (2)见往事耳( ) (3)孰若孤( )

(4)即更刮目相待( )(5)木兰当户织( )(6)但微颔之( ) (7)斯是陋室( ) (8)谈笑有鸿儒( ) (9)香远益清( )

三、古诗文阅读。(共6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1-3题。(8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管为歌咏泰山的名作。首联和颔联热情赞美了泰山魏峨雄伟的气势和 的景色。(2分)

2.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奇在何处。(3分)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古诗,回答1-3题。(10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悠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L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

(2)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红: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分)

(三)阅读古诗,回答1-2题。(7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4分)

2.下面对本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土的明君。

B.“念天地之悠”是以空间的广阔来村托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诗人的独寂寞之情。

D.“独”字是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8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开沉焉。闻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阳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6分)

(1)阅十余岁 阅:

(2)竟不可得 竟: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去:

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4分)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3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不蔓不枝 枝:长枝茎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水陆草木之花

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同予者何人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社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

以父为子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如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输货求丹,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

【注释】①完盛之时:指唐末动乱之前。②朝士:在朝为官的人。③第:大官的住宅。④阍者:守门人。③觐(jìn):拜见。⑥颦蹙(pín cù):皱眉皱额。①昏耄(mào):老迈。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去

B.徐谓坐客曰 徐:慢慢地

C.以至于是 是;这,这样

D.坐客愈更神之 神:神奇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

B.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

C.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

D.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安城中有个会法术的道士,自称已经三百多岁,而面色却好像二十多岁的少年。

B.人们对道士敬若天神,是因为大家都想从他那里学得长生不老之术。

C.道土的父亲来见自己的儿子,竟然“趋前面拜”,说明父子二人很可能是合伙骗人。

D.后来有人向路过的人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京都人甚慕之,输货求丹,门如市肆。

专项三(古诗文基础知识与阅读)答案

一、(-)1.烟笼寒水月笼沙

2.明月来相照

3.此夜曲中闻折柳

4.万里赴戎机

5.衣冠简朴古风存

6.凭君传语报平安

7.可怜夜半虚前席

8.青草池塘处处蛙

(二)1.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4.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5.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6.双袖龙钟泪不干 示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1)经过(2)了解(3)比得上(4)就(5)对着

(6)点头(7)这(8)大(9)更加

三、(一)1.神奇秀丽

2.“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

3.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二)

1.(1)诗人的马鞭 (2)落花

2.A

3.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三)1.登楼远眺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都

2.B

(四)

1.(1)经过,经历(2)终了,最后(3)离开

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大家很信服,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并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五)1.C 2.B

3.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4.D

(六)1.D 2.B 3.D

4.京城的人非常仰慕他,送钱物给他来求丹药,门前像集市一样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