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难以逃脱的宿命,不论贫富,不分善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成为哲学上的终极三问,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解答。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已经不重要,我们已经有名有姓的存在于世上,大家都是有身份证的人。
正如赵本山与范伟小品中的那句台词“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
每个人都不甘心于意识随着身体的死亡而彻底消散于天地之间,每个时代的人都想证实人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可以继续生存,以求心灵的安慰。
古人,甚至现代的一部分人,将死后世界寄托于宗教或神学,便有了“灵魂”、“来世”、“天堂”等概念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从化学物质和神经元电子信号传递的角度,人们一窥大脑中思维产生的原理。人的身体一旦死亡,这些思维存在的物质基础就荡然无存。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如此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现代科学几乎断绝了理智之人对于意识永存的幻想和死后世界的奢望。
直到近些年,量子技术的应用发展不断推进,人们对“量子纠缠”等名词耳濡目染,忽然之间,神秘的量子效应忽然成了人们对于在科学层面求证“灵魂”存在的一丝曙光。
于是有些人就认为,人死后意识不会消散,而是以量子的形式进入宇宙,从而继续存在并活动,甚至净化记忆后重新依附于生物体,完成“轮回转世”。
那么是否有这种可能呢?主观上,我是十分希望有的。客观上,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又告诉自己这是不现实的幻想。
用“量子纠缠”来求证灵魂可能和其他途径对于灵魂的解释一样,只是另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首先,人们设想中的“灵魂”,如果在人死后还能继续存在的话,那么其必然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而量子力学本质上还是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
尽管微观粒子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表现波粒两相性神奇恐怖的双缝干涉实验)颠覆了人们对宏观物质的传统认知,但物质还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其次,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确实有很多研究课题是相关于意识和量子纠缠。但这些多数是对于生物学中电子信号传递的细化或微观化研究。
其实不只是“意识”,理论上所有宏观物质都是微观物质组成的,所有宏观现象也就都可以值得在微观角度研究。
归根结底,人死后的世界仍无从解释,也没人知道。也可能人死如灯灭,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成空,也可能是一个更精彩的世界。但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解析灵魂,求证死后世界,并不会比禅经高明到那里去。
夜晚常惊醒于噩梦,惶恐于太阳的寿命,惶恐于宇宙的膨胀,惶恐于死后的未知,早晨醒来时,面对的是熙熙攘攘,面对的是生活中的喜怒哀愁。
既然无法左右宿命,还是不要荒废时光的好,以后的事就当是辛苦几十年的一场大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