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自诞生起便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民族的精神“龙”不仅是族群的象征,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文化发展与演变的标志,更是华夏民族共同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的体现当今,“龙”仍然是中国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力量,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构建国家软实力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历史上的姚莉简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上的姚莉简历(姚莉屠飞鹏)

历史上的姚莉简历

摘 要:“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自诞生起便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民族的精神。“龙”不仅是族群的象征,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文化发展与演变的标志,更是华夏民族共同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的体现。当今,“龙”仍然是中国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力量,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构建国家软实力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龙;文化内涵;当代价值

一、龙图腾的崇拜渊源

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为了使部落获得庇护、族人得到平安,各部落奉“图腾”为神灵。图腾是印第安语“totem”一词的中文直译,第一层含义指“亲属”。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本族群的起源与某种物种相关,这种特定的物种是本族群的祖先,与自己也有着密切的亲缘关联,图腾信仰也就是祖先信仰。第二层含义是“标记”,指特定族群的特殊象征物,可以作为族群内部认同和外部区别的“标识”。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涂尔干的图腾理论解释了图腾崇拜与氏族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认为这种基于图腾建立的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组织最为原始和最为基础的关系。图腾形象也并非简单的符号,而是寄托了氏族情感、可凝聚人心、团结众人的特殊标志。图腾信仰促使人类社会结成若干个社会组织,在社会凝聚和民族构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一旦氏族、部族、家族等传统社会组织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就会相信它们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图腾意识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对促进人类社会组织制度的形成,对维护和平和减少冲突有重要意义。”[2]所以,在远古时代,图腾被视为保护神,图腾崇拜就是祖先崇拜,它在早期的精神文化构建、族群文化整合、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龙”就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闻一多较早地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在其《神话与诗》中进行了阐述:“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世界的一种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3]

闻一多的观点表明了龙的形象是由多个图腾糅合而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虚拟形象,更多表达了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诸多文献记载,远古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分布着以蛇、牛、马、鹿、熊、虎、鱼、鸟、鹰等不同动物图腾的部落群体,其中数居住中原、以“熊”为图腾的黄帝部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相传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使其纷纷归附。之后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合,与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涿鹿之战”,以蚩尤部落战败告终,最终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征服东夷与九黎,统一了中原。为了便于统治天下,安抚归附归顺的部落,于是将本部落原有的“熊”图腾形象与其他部落的图腾形象进行融合,创造了一种新的图腾,即“龙”。所以,“龙”的形象是由多个动物的形象聚合而成,“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一形象反映出华夏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龙图腾”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统一的象征。龙图腾的形成除了政治意义的民族统一外,更大的作用在于构建了各部落、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这种精神信仰对之后的整个华夏民族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发挥着长远的、巨大的文化功能。

在华夏初民的意识中,龙图腾是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无所不能,威力强大,既能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能够直上九天,又能够游走人间;可以行云布雨令农业丰收,也能作威发难祸害人间。《周易》有云:“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意思就是云雨雷电皆龙所为,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祸福,都是龙的意志,所以人们认为龙是主宰民生的重要神灵,信仰神龙便可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同时,龙也是各部落共同的图腾,信奉龙图腾便能受祖先庇佑。所以,“龙”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由于龙图腾代表着祖先,中华民族自然也就和“龙”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龙”不仅在精神上成为了民族的信仰,其形象也被创造、发展具化为图形、文字出现在生活中,表现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如衣饰、器物、建筑、文学作品、墓葬、宗教信仰、民俗节庆等方面。考古学界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部落——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中存有“龙文化”的遗迹,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堆塑”。专家据此判断,中华文明的龙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八千年以前。 田兆元认为“五千年前的考古实物确证了从北方起源的摆龙族与玉龙族来到了中原,来到了南方,形成龙文化主导、多文化信仰相辅而成的神州格局,建立了基本的一体多元文化模式,形成了成熟的五千年前的文明。中国五千年前的文明不是碎乱状态,而是形成了由主流文化主导的统一的文化形态。”[4]龙文化在建构中华主流文化、促进中华民精神统一等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起着凝聚人心、构建精神社会、鼓舞志气的作用,是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强大精神支撑。经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龙的形象被不断丰富,龙的文化内涵被不断充实,龙的地位逐渐得到强化。如庞进所言,“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大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5]

二、中国龙的传统文化内涵

龙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和精神寄托,因此它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多样的角色。比如龙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兽,能降灾赐福,神通广大,神圣不可冒犯,是天神的代表;龙也拥有凡人的身份,能与民亲近、知恩图报、解救苍生、造福乡里,是正义和英雄的化身。龙还是多情的龙女,善良的龙母,是和谐、智慧、忠贞、勤劳、善良的象征。龙还代表着帝王与皇权,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虽然在民间传说故事中龙也有善龙与恶龙之分,但是龙的主体形象还是正面的。人们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赋予龙的身上,这些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成为华夏子孙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载体。因此,龙神话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意志。

(一)龙崇拜是“致用观”的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实用主义”民族,任何信仰和崇拜都与“致用”有关,能否满足某项诉求(物质的或者精神的)是产生信仰的重要动机,一旦信仰对象被广泛地、较长时间地传承,就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传统文化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龙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诉求。中华龙的“致用”性可以从其形象和功能中加以解读。对此,大致作以下归纳:

1.龙的形象之一是神兽,神通广大,影响民生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农业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对气候、土壤、降雨、温度等自然条件有极大的依赖性。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收成的好坏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由天来决定,这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寻求神圣力量的庇护,成为人们共同的心理诉求。在蒙昧时代,人们认为龙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控制气象、行云布雨、上天入地的神兽。《周易》有云“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意思就是天上的云雨、闪电和雷鸣,都是龙所为,这表达了当时民众对于龙的认知。人们信仰龙、祭祀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时龙的“致用性”就体现在“调节天象,行云布雨,保障农业生产”的作用上。

2.龙的形象之二是天赋异禀,承受天降大任的“人龙”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崇尚“英雄主义”,追求和谐、和平的表现。在诸如“感孕生龙”传说、“帝王龙”传说、“除恶龙”传说、“人龙婚恋”传说、“人助龙”传说、“龙助人”传说等母体中皆可体现。一方面尽管龙为神,但是通过各种关系与人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表达出人与龙的关系实质上是紧密的,人与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弱势力与强势力之间可以和谐共生、相互作用。这里的“致用”可以体现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3.龙的形象之三是人神的媒介,发挥传递信息、沟通天地的作用

龙具有神格和人格双重身份,上天则为天神,下界可作凡人。在中国神话中,人、鬼、神三界各有其道,三界之间存在明显界定,彼此间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天神具有超凡威力能庇佑凡人,但却也高高在上,凡人无法接触。人们只能通过巫术、宗教等向上苍祈福,以求风调雨顺、平安康泰。由于龙的特殊身份,被认为是传达民意上达天听的最好媒介,此时龙的“致用”又变成保障人与天神沟通,以达成所愿的重要媒介。

4.龙的形象之四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发挥族群认同的作用

从龙的角色演变来看,先后成为部落、帝王、民族的象征。在原始的部落氏族时代,黄帝部落统一中原以后,龙是黄帝部落融合其他部落的图腾要素创造出来的形象,被作为黄帝部落的象征与标志。国家出现后,帝王借助龙的民间影响力,塑造 “真龙天子”“皇权神授”以合法化自己的身份,维护帝王权力与地位,是帝王的象征。新文化运动袭来,国民觉醒,封建文化被摧毁,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高涨,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通过“龙的传人”增强华夏子孙的身份认同,振奋民族精神,携手共进,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龙形象转向了象征国家民族的高度。

(二)龙崇拜是民族“精神力量”的支柱

龙信仰既体现出人类对自然力量的畏惧与无奈,又蕴藏着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和反抗精神。龙的形象也基于各种致用性目的与复杂交错的情感不断地演变与丰富,逐渐包裹、积累、精炼成整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被世代传承。它的文化意义大致可作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1.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

首先,远古时期,黄帝部落根据各部落的动物图腾创造出象征融合团结的龙图腾,龙图腾产生的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进程的重要文化标志。其次,在龙信仰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与龙相关的节庆、习俗活动,这些传统文化无不显现集体的精神、团结进取的力量。节庆如汉族及诸多少数民族都有的龙舟节,如苗族的召龙节、壮族的祭龙节等;活动如汉族地区的舞龙、侗族的耍龙、土家族的炸龙等;这些都需要集体参与,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很好地体现了龙文化中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再者,龙文化能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龙的传人”的身份认同来凝聚全世界的华人,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已在华夏几千年来经历的无数次民族战争中得到了证实。

2.传递中华民族正义勇敢的民族品质

在丰富的龙神话传说中,敬仰英雄、歌颂美德、赞美圣贤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对解救苍生的神灵与造福民族的圣人,还是牺牲自我成就大义的普通人;无论是对民族、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领袖,还是只是造福一方的平凡人,往往都被看成龙的化身或者与龙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说中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民间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洞庭龙王”等等都与龙存在密切的关联,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表达了正义勇敢的民族品质,是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反映。

3.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逐梦愿望与创造性精神

古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结合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能上天入地、翻云覆雨、变化万千的龙形象。赋予龙以神威,潜意识中表达了初民对战胜困难、获得自由、追逐美好生活的渴望。梦想是现实的反映,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苦和磨难,人们将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美好愿望寄托于“龙”,通过对神龙的信仰来释放理想、祈求福瑞、获得精神支撑。所以,龙承载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愿望、以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怀揣梦想迎接未来的信念。神龙“上天入海”的本领不仅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探索与开拓精神。几千年来,华夏子孙对于生存空间之外的“天空”“海洋”等领域充满好奇并不断地探索,在科技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借助神龙探索天空与海洋,并创造性地构建“九重天界”与“海底龙宫”神话,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也在无形中将“天空”与“海洋”纳入了我华夏领域,这是对现实生活的空间拓展。这种民族精神世代相承,引导着中华民族不断创造奇迹,实现今天伟大的中国梦、强国梦。神龙的多变是一种适应性,体现了民族的生存智慧。正如贾玉平在《龙图腾与汉民族的心理期望》中所言:“变,是古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解决问题的智慧之道。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历史同样不是静止的,变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古人心中,龙在天,可以是云、电、虹;在地可以是猪、马、牛;在水中,又可以是鱼、鳄、蛇。可以说,善变是祖先适应自然发展变化的心理和智慧在龙图腾身上的外化。社会要发展,靠不断思变,变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的动力,是炎黄子孙渴望幸福生活的真实心理反映。” [6]

综上,龙文化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重要精神支柱,可以有力地承载中华民族核心精神和优良品质,可以牵引整个民族合力前进。可以为加强民族认同、孕育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推动以龙文化为标志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利于突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辨识度,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三、“龙”文化的当代价值表达——“龙节”

“龙”信仰具有中国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蕴藏着最深层的文化认同。龙文化不仅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仰,还蕴含着仁、孝、信、忠、礼、俭、耻、义、和等文化思想。 长期以来,“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成为民族的象征、符号和信念之源。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围绕“龙”产生的民俗事项、经济行为、宗教信仰等无处不在,因此,充分挖掘“龙”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中国龙文化的精髓与当代精神文化构建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对发展地方经济、构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都有重要意义。龙文化的范围很广,如与龙相关的民间节庆(祭龙节、龙抬头、龙舟节等)、民间信仰(龙王崇拜、龙母崇拜、龙女崇拜等)、民间习俗(衣食住行的物质与精神载体,如民间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内容丰富,下面以龙的民俗节庆(简称“龙节”)为例,解析龙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价值。

(一)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

1.强化“宗祖”情怀

“崇拜”与“信仰”是龙节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意识根源,这一意识的出现又是源于需求与愿望,于是寄希望于神灵与祖先以祈求夙愿达成。这里的“祖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大民族共同的人祖(龙、上古帝王、英雄),也包括小民族、家族及个人的祖先。此时的“祖先”与“神灵”具有共通的意义,都是保佑人间风调雨顺、赐福纳祥、驱邪避灾的神圣力量,但有时也会兴风作浪、降灾发难。于是在“崇拜”与“敬畏”的心理驱使下,人们要在特定的日子祭祀朝拜,以安神祖,获得平安。因“龙”被视为人祖之一,又是关乎“民生”重要神灵,所以民间各种以“龙”为主角的节日较多。龙节中,祭祀神、祖是重要内容,也是神圣的环节,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祭祀礼仪与节日禁忌,比如祭祀时需要准备“三牲”祭品,以示隆重;敬神时要保持沉默,以示虔诚;“灵物”不准随意触碰,以示尊重等等,都是“崇神敬祖”的体现。

2.增加族群认同意识

这里的族群包括大族群和小族群。大族群认同指的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小族群认同指的是对某一民族、地缘族群、血缘族群的认同。

首先,中国龙节体现大族群认同意识。尽管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且各地各民族龙节的名称、举行时间、节庆内容和形式等也存在差异,但皆以“龙崇拜”为核心,以“祭祀”为主要内容,反映的是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富足健康”等共同的心理诉求,所以观其活动目的,本质上是相同的。从地域分布和族群分布看,“龙节”流行的范围较广,且历史悠久,在交通、信息并不发达的古代,远距离族群间彼此文化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但尽管如此,各地各族关于“龙节”及祭祀过程中的“禁忌礼俗”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祭龙节”就流行于藏族、壮族、哈尼族、彝族等民族中。另外如龙节中要举行“祭龙”“祭祖”仪式,祭祀时忌讳“喧哗”“女人”等民俗习惯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这充分说明了大族群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历史渊源。所以可见,龙节的广泛流行,其渊源在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龙文化认同基础。反过来,龙节又是可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其次,中国龙节体现了小族群的认同意识,即对某一族群的认同。以“龙舟节”为例,尽管汉族、苗族、傣族、侗族等民族都有“龙舟竞渡”的习俗,但民族间的节日意义及风俗仪式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成为特定民族或者族群的文化标识。比如“独木龙舟节”,仅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习俗中,源于纪念苗族的屠龙勇士(也有复活龙王之说),其龙舟形式、风俗礼仪等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风格迥异,成为清水江苗族的独特文化标签,即特定族群的文化共识。同时,龙节中的制度风俗也会反映出小族群的认同意识,比如在苗族的“独木龙舟节”中,每一只龙舟都代表着一个族群,即村寨,这些村寨多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也有少数因地缘关系形成,反映出强烈的宗族观和地域意识,这种本我群体意识在祭祀共祖、家族等方面也能明显的体现出来,这些现象在其他地区的民族的龙节仪式和礼俗中同样存在,这便是中华龙节中“小族群”文化认同的体现。所以中国龙节日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发展和传承下的“族群”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体现着“族群”的历史渊源,凝结着“族群”文化与情感。

3.提升民族气质

首先,中国龙节中体现了传承千年的“伦理道德”和“人情礼俗”。在各种“龙节”中,无不体现出“敬天法地”“孝廉仁义”的民族品质,如节日中对“神灵”“天地”“祖先”的祭拜;仪式中对长者、父母的尊重;习俗中女儿要归宁探亲、邻居间礼尚往来、探亲访友、比赛联欢等皆表达了重人伦、重亲情、重孝廉、重仁义、重和谐的社会道德观,反映了民众对增强人际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友好社会关系及共筑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龙节中包含了“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最后,龙节中包含了对“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龙节”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需求”,无论是祈求农业丰收、平安吉祥还是感恩天地、先祖与英雄,其目的都是服务于“人”这一主体,这是注重人本、渴望生命与繁衍的体现,是对人伦情理、生命生活的自然表达与重视。这些包含在“龙节”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并且世代相传。

4.促进龙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龙节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精华,是民族“崇龙信仰”的具体表现。“龙节”来源于“龙文化”,又作为载体承载着“龙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与传播。“龙节”对于“龙文化”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龙文化的传承,二是促进龙文化的传播。首先,龙节中积淀着“族群”对于生命、生活、生产、伦理、礼俗、制度、信仰、艺术等方面的内涵,包含着对人生、自然的哲学和价值观,通过 “龙节”可以传递这些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同时“龙节”的祭祀主体是“龙”,在活动仪式、礼俗禁忌中也皆以“龙”为核心,这就有效传递了“龙文化”知识,强化了“龙”信仰观念,所以“龙节”树立了“龙”的形象,强化了“龙”的信仰,是促进认同并自觉传承“龙文化”的重要路径。其次,“龙节”有利于促进“龙文化”的传播,包括族内传播和族际传播两个主要方面。族内传播就是通过礼教、参与活动建立的文化认同,比如苗族“龙舟节”的举办可以起到向族人传播本民族对“龙信仰的起由”“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龙舟活动的规矩禁忌”等文化。族际传播指的是由于“龙节”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各民族间相互参加节庆活动就可以实现文化交流、技术切磋,传递各自的风俗习惯并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众多的“龙节”中,各地各民族节庆内容、礼俗会有相似之处,其中族际传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总之,“龙节”在华夏大地上盛行几千年,已经有相对稳定的文化基础和民众基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信仰的重要标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中国龙”的国际传播等皆具有重要意义。

5.促进教育与文化传承

“龙节”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它包含着“传统礼俗、民族精神、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丰富的内容,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龙节的很多活动不仅具有文娱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将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除精神层面外,“龙节”习俗也能促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例如,“龙舟节”中的龙舟制作包含着制造技术、雕刻、绘画艺术、仪式美术等方面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这些“技术”会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时实现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目的。因此,“龙节”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龙节不仅具有祭祀、祈福等功能,而且还有娱乐功能。唐朝张建封有一首《竞渡歌》描写龙舟节的景象:“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而每当龙舟竞渡之时,又有千千万万群众争睹盛况,两岸如云似蚁、万头攒集的观众,人声鼎沸,助威鼓劲,诚可谓心潮逐浪,万众欢腾,加以锣鼓鞭炮喧天,盛况壮观。节庆期间,家家户户停下生产,身着盛装参与各种活动,唱歌、跳舞、祭祀、赶集、制作美食等等,一派欢天喜地、热闹非凡的景象。例如台江龙舟节是当地苗民的盛大传统节日,节日中不光有龙舟竞渡,还是青年男女游方(谈情说爱) 、中老年人走亲访友、饮酒行乐等娱乐活动。这些习俗活动中蕴含的崇尚和谐、乐观积极、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优秀中华文化精神,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人们培养良好的品质与积极的心理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说,龙节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民间生活,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同时也建立了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

(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龙”信仰不仅具有极强的精神文化价值,还有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现在很多地方将传统文化与经济挂钩,比如最具影响力、参与性最广的“龙舟节”已经成地方政府发展旅游、推动节日经济的重要抓手,各种声势浩荡“龙舟文化节”“国际龙舟赛”随处可见。广东自1995年起,每年都举办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广州市和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几十条龙舟,在珠江上荡舟参赛。此外还有汨罗江国际龙舟节、荆州国际龙舟节、岳阳国际龙舟节等,这些活动扩大了举办城市的影响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龙”文化的经济价值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旅游经济,二是文创经济。

首先,旅游经济在“龙”文化的当代价值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以龙舟节为例,由于“龙舟”本身具有旅游资源特性(有观赏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等),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游者“求新、求奇、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因而各地已经将“龙舟”文化作为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通过借助“龙舟”文化的影响力,构建“龙文化”节庆旅游市场,在这过程中,对与“龙舟”相关的艺术、工艺、民俗产品进行挖掘,把旅游产业和当地其他产业诸如交通、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相结合,将“龙舟”资源与地方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次,在崇“龙”活动的影响下,文创产业得以焕发生机和活力,文创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在“龙节”文化及节庆习俗的影响下,大量的文创产品被需求,围绕“龙”习俗产生的市场消费刺激着当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当地文创市场活力。例如和“龙”习俗相关的文创产业有:宣传广告、广播影视、传媒、工艺与设计、雕刻、服装、以及文创商品(如器具、标识、玩具等)。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的,文创产业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龙节”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创产业”也成为新时代“龙节”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龙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龙节是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它以物质为载体、以文化为精神、以活动为路径,发挥着传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在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在多元文化剧烈碰撞的当今,作为“龙的传人”应当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华民族长期存在、永续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2-126.

[2]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图腾崇拜[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6-9.

[3]闻一多.神话与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21.

[4]田兆元.为什么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N].北京日报,2017—11—28(15).

[5]庞进.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J].唐都学刊,2014(4).

[6]贾玉平.龙图腾与汉民族的心理期望[J].神州,2013(36).

来源:《唐都学刊》2022年第4期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