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勇一,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文旅文创内在逻辑 谈谈文旅文创融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旅文创内在逻辑 谈谈文旅文创融合

文旅文创内在逻辑 谈谈文旅文创融合

文/慧勇

融合,近年来是一个热词。各种融合比较多,如产城融合、工农融合、军民融合等等。现在又提出文旅文创融合,不免让人对融合两字多了些思考。

什么叫融合,为什么要强调融合,怎么去融合,融合后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

查词典知道,融合是两件东西或几件东西熔化后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

由此看来,结合不叫融合,整合也不是融合,联合更不是融合。

融合有什么好处呢?肯定1十1>2,否则就无意义了。

文旅上有一句话,叫“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文旅融合作了注解。

凡强调之事,必不到位。文旅文创融合,不仅强推,而且上升为战略,可见其多么重要。

当前,在有些地方,文旅分割,文创迟慢的情况仍较严重。造成的结果是,文旅产业看似架子很大,但质量很低,内涵很少,效益很差,确应引起重视。

抓文旅文创融合,一要找差距,知道短板弱项,方可对症下药;二要找优势,知道底蕴风情,才能乘势而上;三要找载体,知道利用借用,足以化腐为奇。

融合要建立在文化之上,旅游之中,创意之间,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融,便能创出新业态,打出新天地。

当然,融,也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特别不能乱融,不能瞎融,不能胡融,否则会弄巧成拙,被人耻笑。

融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智慧。文旅文创融合的精妙之处,无不渗透“创意”的灵光。没有创意,一切所谓融合,都是过眼云烟,自欺欺人之术。

文旅文创融合,我理解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第二是文化和创意的融合,第三是文旅和文创的融合。

文化和旅游融合形成文化旅游,文化和创意的融合形成文化创意。

文化旅游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如果并列结构,是文化和旅游的意思,如果偏正结构,可理解为文化的旅游。

文旅融合后形成的文化旅游,大概更倾向于文化的旅游,与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康体旅游、探险旅游等可以构成并列关系。但似乎文化旅游的面更宽,甚至可以涵盖后面这些旅游形态(广义上讲,一切旅游都是文化旅游)。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文化旅游,这里面有弘扬文化的需要,也有发展旅游的需要。

搞旅游的都知道,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把文化旅游视作小众旅游,更热衷于快餐式的“纯玩”游。有些文化资源很好的景区,出于眼前利益考虑,也不积极去做文化了,而是大上了一批游乐设施。几年下来,文化没做好,休闲也没做好。

反过来,一些纯自然景区却不断深挖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如云台山,不仅挖出竹林七贤文化,还打造了一系列节会活动。观光产品日渐丰富,度假产品不断更新,始终引领旅游风潮。而清明上河园icon、龙门石窟这些文化类景区,更是在文化上做足文章,他们开发的演艺节目,甚至成为主要创收产品。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好,但有做成的,有做不成的。这其中原因很多,我觉得定力和能力很重要。

急功近利做不好文化旅游,目光狭隘也做不好文化旅游。

在文旅文创融会中,有一句话叫“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过去常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两句话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为什么要“以文塑旅”呢?一是文能生旅。比如很多旅游业态就是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二是文能润旅。旅游离开文化,干巴巴的。一旦与文化结合起来,便有了生气和味道。三是文能兴旅。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遇到瓶颈的时候,还得靠文化。旅游的竞争,最后拼的也是文化。有些景区日渐沉落,主要还是文化出了问题。

“以文塑旅”大体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以景区为例):

首先是内涵塑造。要深挖文化特色,明确主题定位。做到历史文化立得住,传统文化可溯源,红色文化吸引人,现代文化有卖点。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庸俗低俗。总的原则是“守正创新,健康有趣”。

其次是形象塑造。一个好的景区,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文化形象。有的景区“内核”也不错,但就是外在形象不行。或者说“包装”很差。这样的景区很难形成大的吸引力。

第三是品牌塑造。一个省有一个省的文化品牌,一个市有一个市的文化品牌,一个景区有一个景区的文化品牌。河南的文旅宣传品牌现在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从旅游推广的角度看,这个品牌的文化联想可能更丰富一些。

第四是产业塑造。文化塑造对旅游来讲,最后还是要落在产业发展上。对大多数景区来说,产业塑造还是短板弱项。有的景区,有文化没创意,有的景区,有文化没产业。如果文化很厚重,也很丰富,但就是不能做成项目,不能变成产品,不能形成产业,这样的文旅融合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融合。

关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对前者谈的比较多些,也做的多些,对后者的关注度却不是很够。

从“文”和“旅”的关系来看,二者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承的关系。不能把“文”当作“旅”(实现市场价值)的工具去认识,去利用。反之,也一样。

旅游具有二重性。一个是它的社会功能,一个是它的经济功能。发展旅游,不能光考虑追求挣钱、赢利,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旅游这个载体,挖掘好、传承好、发挥好文化的教化功能,为增强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我想“以旅彰文”,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去理解,去实践(以传统文化为例)。

一是让隐性文化显性化。应当承认旅游也有塑造力。通过景区建设,文化可以有形展示,通过节会活动,文化能够具象呈现。

二是让传统文化时代化。比如通过现代科技,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实景演出,在声光电里,形成震撼力。

三是让深奥文化通俗化。如诗经icon、易经、老子、鬼谷子,很多人是通过旅游初识了解,然后再读书本。

四是让脆弱文化硬朗化。有些文化面临失传失续。如非遗。旅游让这些文化技艺变得有力、有味、有效。因旅游,一些濒危文化如大熊猫一样又成种群化发展起来。

五是让小众文化大众化。旅游可以起到普及文化的独特作用。如考古文化若不能与旅游结合,很难被大众所知。

六是让地方文化品牌化。地方文化有地域性、局限性。被旅游承载后,往往会被一塑再塑。有的被打造成文艺精品,有的被提升为城市形象,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

七是让凝固文化流动化。旅游的开放性、包容性、传告性,也必然给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空间和渠道。很多静态文化,因旅游而走出家门被大众所知,甚至被广泛利用。

八是让原生文化创意化。如果不是旅游催发,很多原生文化是呆板而单一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传统文化,已经经过了创意化打磨和创意化包装,所以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九是让粗放文化精细化。文化也分好中差。很多传统文化最初呈现时,是很粗糙的。这些东西如果放置不用,也就罢了。如果投放到旅游市场中,就必须提炼提升。无数文化精品都是市场(或者叫需求)倒逼的结果。

十是让单调文化多彩化。旅游的多姿多彩,也为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底色。比如,一些民俗文化进入景区后,焕发新的容姿与活力。特别是年轻人的精心演绎,则更加赏心悦目。还有的文化项目,过去很生硬。一旦与旅游结合,即变得可近可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双创”的要求为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文旅文创融合中,“文”是基础性的,处于第一位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文”,便没有文旅,也没有文创。一个地方的文旅文创怎样,主要看“文”挖掘的怎样、转化的怎样、利用的怎样。

但是现在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文化挖掘浅。局限于传说故事,停留在演义附会,没有把一个地方真正好的东西找到。或者是好东西就摆在那儿,甚至在别人眼中金光闪闪,而自己却视而不见。

二是文化提炼粗。传统文化就像矿石一样,需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需要用大火去进行提纯淬炼。但有些地方对传统文化采取放羊式态度,拿来即用,或简单过过筛子。层次低不说,甚至有的还存在消极落后的东西。

三是文化利用乱。对传统文化敬畏不够,任意打扮,乱栽乱插。争名人,争死人,争神话人物,就连孙悟空墓也敢臆造。还有的把传说当史实,把新建当文物,大肆改景、造景,试图先下手为强,“谎言说一万遍便成真的”,在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中引起很大混乱。

“创造性转化”,目的在于继承,关键在于创造。没有创造的转化至少是一种浪费。

创造性转化,一是形式上赋于现代表达方式,二是内容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三是渠道上赋予先进的科技传播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仅要利用好,而且还要发展好。

创新性发展,就是鼓励大家对传统文化拓展、补充、完善。有些口头文化,为什么不能搬上舞台和银幕呢?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不能制成动漫,或者产业化生产呢?

文化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值低,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问题。

特别在内地很多地方,文化产业还集中在少量传统产业上,创意产业很不发达。

文创融合,必须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一般来讲,思想不解放,人才短缺,主动意识不强,这是主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文创与文旅融合,怎么融,融什么,大家也很茫然。

其实,河南这几年并非没有亮点。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河南博物院开发的文博类旅游纪念品,都是创意方面的经典之作。而且对河南旅游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别是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压根就是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的产物。目前如黑马一样,力压诸多传统老牌景区,成为现象级旅游标杆。

文创产业绝不仅仅是做点小产品可以涵盖。即使做小产品(如非遗类),先进地区也是做园区,做全链条。而我们大多还是停留在小作坊上,产供销、网上网下、游学培训,也都没有配套。

现在我们还是小打小闹多。大制作、引领性、震撼类的项目太少。我们到广东浙江一带去,最感叹的就是他们一做就成规模,一做就成精品。可以说创意无所不在,创意点亮一切。

比如乌镇。不仅景好,文化挖掘的也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结着设计者精心的谋划。乌镇这样一个小镇并没有停留在观光产品上,还定期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所以,她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加入而拓展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就鹤壁来讲,文旅文创还没有实现很好融合。有的有载体没内容,有的有内容没载体。每年一届的中原文博会举办地一一鹿台阁周边,没有形成文创产业集群,显得还比较单薄。浚县古城也需要大量的内容产业去进行填充。其他旅游景区在文创产业上动作也不大。

老牌旅游要发展尤其需要文创的支撑和助力。特别是传统景区,后续乏力的情况日显。如果不研究创意性项目,不引进创意性产品,不想法改变多年一贯制的景区供给面貌,即使基础设施再投入,接待功能再提升(当然也很重要),也难以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席位。

说到文旅文创融合,有基层同志说,我也不懂什么叫“文旅文创融合”,在我看来就是“把文化做大,把旅游做强,把文创做精”。

这个话对不对?我个人看法也对也不对。

如果文旅文创发展还比较落后,这样说是对的。对先进地区来讲,这个层次和要求就有点低了。

我们应允许层次化发展。根据现有条件和水平,该小融合就小融合,该深融合就深融合,该大融合就大融合。所以,实旅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把文化做大,把旅游做强,把文创做精”,对我省很多地方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文化为什么要大?因为她需要覆盖面,需要一定声势和规模。文化首先要解决当地老百姓的需求问题。如果文化还没有在当地做到普及普恵,就失去了做旅游的基础。所以,从一定角度讲,我是赞成“文化之大”的。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唯其“大”才能让更多边远群众受益。在基本性文化工作还没有做好的情况下,一味去追求文化的“市场之精”,和旅游的“赋能之用”,恐怕不大合适。

“把旅游做强”,很有针对性。旅游不强的问题,在有些地方比较突出。有的规模也不小,吃住行游购娱也很全,就是不挣钱。旅游是产业不是事业。赢利多少,是一个主要考核要件。现在我们常说“旅游经济”,就是这个意思。旅游不强的表现,除了产值利润,还有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品牌效应、投融资等。其实把旅游做强,本身就有“融合”的意思。但这种融合,也许并不仅仅限于文旅,还有农旅、科旅、金旅、工旅等。

文化创意粗糙、粗放、粗浅,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解决得不太好。“三粗”不改变,文创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就提不上来。文创不精,从表面看是人才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观念的问题。首先文化要精,提炼优秀文化作创意基础。其次制作要精。一定要引入高科技手段,进行点化。否则再好的创意,也会糟蹋掉。第三包装要精。小至泥塑剪纸,大到电影电视实景演出、文化空间打造,都要做到精致精细。第四宣传要精。好的东西还要有配套的吆喝。如浚县泥咕咕、鹤山区的鹤壁瓷等,东西非常好。但是还没有一个好的宣传口号,也没有统一的宣传片、宣传品。推出去的力度还不大。

文旅文创融合,从理论上说起来很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先从最简单朴素的事情做起。在这中间,“创新”,是最最核心的一招说到文旅文创融合,有基层同志说,我也不懂什么叫“文旅文创融合”,在我看来就是“把文化做大,把旅游做强,把文创做精”。

这个话对不对?我个人看法也对也不对。

如果文旅文创发展还比较落后,这样说是对的。对先进地区来讲,这个层次和要求就有点低了。

我们应允许层次化发展。根据现有条件和水平,该小融合就小融合,该深融合就深融合,该大融合就大融合。所以,实旅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把文化做大,把旅游做强,把文创做精”,对我省很多地方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文化为什么要大?因为她需要覆盖面,需要一定声势和规模。文化首先要解决当地老百姓的需求问题。如果文化还没有在当地做到普及普恵,就失去了做旅游的基础。所以,从一定角度讲,我是赞成“文化之大”的。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唯其“大”才能让更多边远群众受益。在基本性文化工作还没有做好的情况下,一味去追求文化的“市场之精”,和旅游的“赋能之用”,恐怕不大合适。

“把旅游做强”,很有针对性。旅游不强的问题,在有些地方比较突出。有的规模也不小,吃住行游购娱也很全,就是不挣钱。旅游是产业不是事业。赢利多少,是一个主要考核要件。现在我们常说“旅游经济”,就是这个意思。旅游不强的表现,除了产值利润,还有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品牌效应、投融资等。其实把旅游做强,本身就有“融合”的意思。但这种融合,也许并不仅仅限于文旅,还有农旅、科旅、金旅、工旅等。

文化创意粗糙、粗放、粗浅,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解决得不太好。“三粗”不改变,文创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就提不上来。文创不精,从表面看是人才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观念的问题。首先文化要精,提炼优秀文化作创意基础。其次制作要精。一定要引入高科技手段,进行点化。否则再好的创意,也会糟蹋掉。第三包装要精。小至泥塑剪纸,大到电影电视实景演出、文化空间打造,都要做到精致精细。第四宣传要精。好的东西还要有配套的吆喝。如浚县泥咕咕、鹤山区的鹤壁瓷等,东西非常好。但是还没有一个好的宣传口号,也没有统一的宣传片、宣传品。推出去的力度还不大。

文旅文创融合,从理论上说起来很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先从最简单朴素的事情做起。在这中间,“创新”,是最最核心的一招。

今天提一个概念,叫“全域文化”。目前这个概念还没有人正式提出来(至少我还没有看到),但是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地方在做。

全域旅游,这几年叫得比较响。从实践来看,确实引发了很大的改变。全域旅游首先是一种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我看了一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经验,比较成功的地方,一是全域面貌的提升,特别是交通、绿化、卫生等,都有很多变化;二是全域服务的提升,比如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备的旅游服务标识体系;三是全域要素的提升,在吃住行游购娱上下了很大功夫。一些缺失的旅游要素补了上来。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盲目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破坏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的不切实际大兴土木,建了很多诸如旅游服务中心类的接待设施。建起以后,有不少闲置浪费。

也就是说,在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有些地方过多重视了表面化的东西,而忽视了内涵的打造。

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倒是建议政府是不是可以把“全域文化”作为一个导向性的目标提出来。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一定基础的。例如,“书香中国”建设,就是全域的观念。还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其实也是全域的意思。

全域文化建设,是一种全区域、全群体、全系统、全方位建设。从内容上,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当然也包括旅游。从要件上,既要有基础设施的要求,同时还要有活动开展、氛围营造、服务方式(如数字化、信息化)、受众人数、服务效果(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特殊人群的服务)等多方面的评估。

建设全域文化示范区,可以以县区为单位,也可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促进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较好解决老百姓文化受益均衡化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对“文化强国”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再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和上海、深圳去比。我们的优势在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必须借助于旅游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文旅文创融合的结果,就是形成“文旅创意产业”,这也许会成为河南最大的产业特色。

文化资源在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就河南很多地方来说,是不是可以考虑经过三个台阶:一是先通过创意,转化为旅游资源;二是再通过创意,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三是再通过创意,把旅游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简称文旅创产业)。

文化、旅游、创意三者的关系大体是:文化是灵魂,旅游是依托,创意是主线。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把文化资源认真梳理一下,看哪些能转化成旅游资源,然后再考虑注入创意能量,使其成长为文旅产业。

以鹤壁为例,丰富的淇河文化资源,怎样转变为淇河文化产业?

比如淇河诗经文化,决不是打造一两个诗经文艺节目,或者修建一两个与诗经有关的文化园就行了(诗经产业化转化和产业化利用还远远不够)。

这几年,鹤壁一直在培育“中国诗河”品牌。应该说,往产业化的方向上迈进了一步。下一步,应该拿着这个品牌往旅游精品上走。淇河有诗经作底子,应该打“中国诗祖”牌子,应该作“中国诗人朝圣地”的文章,进而应该做现代诗人寻根、朝圣、集会、博览的旅游开发。

中国现在喜欢新诗的人不少,写诗的人很多,读诗的人更多。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而且年轻人居多。这一块的旅游市场抓住了,鹤壁的游客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

围绕“中国诗人朝圣地”这一文化品牌,鹤壁需要做好“六个一”:一是出版一本具有公开刊号的名为《淇水》的诗歌刊物(诗歌纸刊是一个地方的形象标志);二是编一部以诗歌文化为主题的演艺节目(可以借鉴《淇水长歌》);三是建设一座现当代诗人纪念馆(甚至是某著名诗人个人的);四是筹办好一年一届的“中国诗河”文化节(将现在的颁奖活动拓展);五是建设一个高质量的以诗歌文化为主的主题公园(涵盖现当代名诗、名人、名物、名事,甚至还可以有极少数著名诗人的墓茔、衣冠冢);六是打造一条可以串联云梦山、浚县古城、五岩山、市博物馆等点位的,较为丰富的诗文化线路。

旅游是实现文化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催化剂。只要我们大胆创造,勇于创新,实现文旅创意产业的新突破,并不是多么遥远的事情。

今天谈谈“创意城市”(以鹤壁为例)。

文旅文创融合的主战场,我认为不是景区,也不是园区,而应该是文旅小镇、旅游城市。

特别是城市,更应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变旅游城市为“创意城市”。

城市旅游,为什么有的发展不起来,不是没有宾馆,也不是没有商业,甚至也不是没有景点,关键是没有有创意的文化表达和文化呈现。

什么是“创意城市”?说白一点,就是这个城市从外观到内核,从宏观到微观,从实物到标识都不是墨守成规或跟风学步的。而是充满了个性的文化符号,诱人的空间展示,多彩的活化表现。

建设创意城市,要从“单元”抓起,比如一栋楼,一条胡同,一个街区,都不一样。文化不一样,风格不一样,连原住民的习俗都不一样。

我们到外地去,很少再有人喜欢看千人一面的高楼大厦,倒是很多人愿意串古城,看小巷,体验本地原滋原味的特色文化。

我们鹤壁市这几年借旧城改造和背街小巷提升,打造了一批文化街区,给人的感觉就很不错。有的不仅成为本市居民休闲好去处,还成了外来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这些街区在改造过程中,都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创意规划。墙画、微雕、坐椅、厕所,甚至每一个点位的名称都是经文化专家把了关的,所以,文脉的准确性和散发出的文化味道是经得起琢磨的。

建设创意城市,一要政府重视,严格规划引领,二要大力宣传,营造创意氛围,三要突出重点,狠抓项目支撑。

鹤壁各县区都正在进行老旧街区改造。务必借鉴好的经验,尤其要在创意上下功夫。在我们看到的文化街区中,感到个别地方创意还不够。老街没有做到修旧如旧。增加的文化符号,像硬贴上去的,不是特别协调。还有的美学打磨不是特别到位等等。

创意城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标志,就是创意产业十分发达。一是创意性文化活动已经常化、普遍化,如各种文化、旅游、设计博览会和各种艺术节等;二是创意性工业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而且链条完整。创意性产值成为地方生产总值重要支撑;三是创意性人才集聚,智力输出(知识产权、规划设计、内容生产等)成为重要经济来源。

创意城市必然是活力之城,魅力之城。鹤壁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并且坐拥中原文博会、民俗文化节、樱花文化节等著名节会品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有了一定基础。下一步应该大力推动创意城市建设,从而在全省,尤其在北方地区树立起自己“文化朝歌,创意鹤壁”的美好形象。

二0二二年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