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一年四季之首,即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春满人间,万物萌芽,茁壮成长,欣欣向荣;春季即地球的北半球开始倾向太阳,受到太阳阳光直射,因而气温开始渐渐升高。春三月,始于二十四节气自立春开始的三个月,春三月应以阳气生升,生机盎然为主,阳气生升,阴精和谐,人即健康无病。

春季温病怎么治 春季为何多发春温病(1)

春温

原为春天温暖的意思。如宋·苏轼《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时於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又如《宋史·李若谷传》:“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

春温

作为中医病名,最早见于《伤寒补亡论》,中医认为春天气温转暖而感受春季异常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温热疾病。其致病原因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温病变即“伏寒化温”之意,亦即春温源于冬天寒冷所致。至《伤寒直掌》对春温病的概念又有演变及发挥,即“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发热者,名曰春温;若春令太热,外受时邪而病者,此感而即发之春温也。”指出引起春温病变的原因有,一是寒郁郁久不去而化热,以此演变为春温,二是温热病邪乘机而侵袭肌肤脏腑而演变为春温。

老年人为何于春季易发生春温病变呢?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老年人由于阳气渐虚于内且不能固护于外,精气渐亏损于内且不能滋荣于外,尤其是阳化气、阴化精之生成不足,导致机体阳气阴精抵御外邪能力低下,又因春季温热气候异常变化,老年人内在阳气阴精未能及时协调调整机体以适应温热气候异常变化,温热病邪可乘机侵袭而引起春温病变。

小儿及儿童为何于春季易发春温病变呢?小儿及儿童生理特点之一是稚阳稚阴,如《小儿药证直诀》曰小儿及儿童“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即小儿及儿童阳气阴精处于稚阳稚阴阶段,亦即营卫之气尚未健全,气血尚未充盈,经筋尚未充实,阳气尚未完备,阴精尚未充满,脏腑精气尚未充足,机体卫外功能尚未强健。对此《温病条辨·解儿难》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春季既是人体阳气生长渐渐旺盛时期,又是阳气舒展外达之时机;春季是天气渐趋炎热的交替变化季节,若小儿及儿童之稚阳稚阴对天气炎热异常变化未能及时适应,温热病邪极易乘机侵袭而演变为春温病变。

女子用孕妇为何于春季易发春温病变?女子以血为本,阴血只可藏泄不可暗耗,尤其是女子月经生理特性决定周期性藏泄,藏泄有时有节,机体和谐有序;孕妇聚经血以荣胎,只可固藏不可暗伤。春天气候当温和而不当炎热,气候异常炎热变化,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损伤女子或孕妇阴血;阳气化生于阴血,阴血为阳气化生之源,若有阳气化生不及又不能更好固护于外,春季温热病邪可乘机侵袭而演变为春温病变。

防治春温病变,无论病因是起于冬还是发于春,其病变及病证表现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在治疗方面没有明显本质区别。中医在认识春温病变时,主要是根据病证表现而判断病变属性及病因,亦即因人因证而审因辨治,春温为病主要辨治证型有:

春季为何易于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天气转温,春暖花开,阳气升发,人体阳气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变化。假如天气未至温热而温热,导致人体阳气未能适应天气异常变化而固护不及,温热之邪可乘机侵袭人体肌表营卫之气,营卫之气与温热之邪相互斗争,以此则演变为风热感冒。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发热,怕冷,头痛,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或汗出,或无汗,或咳嗽,或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春治可用银翘散(连翘30g,金银花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荆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芦根30g)治疗;或选用桑菊饮(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4g,桔梗6g,甘草2.4g,苇根6g)治疗。

春季为何易出现风寒夹热病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下呼吸道感染、麻疹)?春天是万物苏醒,且因春天天气变化常常是忽冷忽热。如天气转温人们自然而然就要减少衣服,可刚刚减少衣服天气又突然降温了,加上未能及时加衣取暖,以此体内阳气不能和谐于外且郁于内,寒邪又乘机侵袭肌表营卫之气,以此而演变为风寒夹热病变。其常见症状表现有发热,怕冷,头痛,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或汗出,或无汗,或咳嗽,或咽痛,或麻疹透发不畅,气喘,烦闷躁乱,口渴不欲饮水,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其治可用大青龙汤(麻黄18g,桂枝6g,甘炙草6g,杏仁7g,生姜9g,大枣10枚,石膏45g)治疗,或选用竹叶柳蒡汤(西河柳15g,荆芥穗3g,干葛5g,蝉蜕3g,牛蒡5g,知母3g,薄荷叶3g,玄参6g,甘草3g,麦冬9g,淡竹叶3g)治疗。

春季为何易出现肺热病变(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肺主呼吸,与外界直接相通;春季气候异常变暖,常常可直接影响肺气宣发卫气,温热病邪可乘机侵袭于肺系,扰乱肺气宣发肃降,以此演变为肺热病变,常见症状表现有咳嗽,气喘,咯吐黄痰,胸闷,气急,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其治可用泽漆汤(半夏12g,紫参15g,泽漆50g,生姜15g,白前15g,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9g)治疗,或选用麻杏石甘汤(麻黄12g,杏仁10g,石膏24g,炙甘草6g)治疗。

春季为何易出现郁热扰心病变(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心为阳脏而主火,生理特性以阳热为主。若春季天气异常炎热则可演变为邪热,邪热可乘机侵袭于心,郁遏心阳,阳气不得升发而为郁热,郁热浸淫郁结于心则可演变为心热病变,常见症状表现有心胸烦热,心痛,烦闷无可奈何,坐卧不安,面色红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其治可用栀子豉汤(栀子15g,淡豆豉10g)与白虎汤(石膏50g,知母18g,粳米15g,炙甘草6g)合方治疗,或选用清营汤(犀角(水牛角代)9g,生地15g,玄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金银花9g,连翘6g)治疗。

春季为何易出现肠胃郁热病变(急性肠炎、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春季天气异常温热,常常扰乱肠胃功能,导致阳气郁结于内而不能外达,以此可演变为肠胃郁热病变,若病变以胃热为主,常见症状表现有恶心呕吐,胃痛胃胀,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其治可用泻心汤(大黄6g,黄连3g,黄芩3g)与白虎汤(石膏50g,知母18g,粳米15g,炙甘草6g)合方治疗。若以大肠热利为主者,常见症状表现有腹痛,腹泻,或痢疾,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小便短少,口渴,舌质红,苔薄黄,其治可用葛根芩连汤(葛根24g,黄连10g,黄芩10g,炙甘草6g)与白头翁汤(白头翁30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g)合方治疗。

另外,还有热郁少阳病变(长期低热、免疫力低下):常见症状表现有低热,口苦,口渴,胸胁不适,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其治可用小柴胡汤(柴胡24g,黄芩10g,生半夏12g,生姜10g,人参10g,大枣12枚,炙甘草10g)治疗。

(文/王付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 编辑:王博)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