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警世通言》
网上有这样一句大火的名言:
“35岁以上的中年人,可以随便骂,不但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还难找,不敢随便辞职。”
说起来字字心酸,却也是很多人面临的现实。
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唐朝,一个叫高适的人,穷困潦倒半生,46岁才拿到人生的一个入职通知书,49岁又辞职、跳槽,然后开始平步青云、一路开挂直至61岁进封渤海县侯。
他用异于常人的乐观与笃定为我们示范了什么叫做“职场逆生长”。
从农田到边塞
公元738年。
唐朝军队出了一件大事,还上了热搜:
幽州将领赵堪、白真陀罗假借边帅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出兵攻打奚人和契丹人,先胜后败。
张守珪却谎称大捷,虚报战功,最终被唐玄宗识破。最终张守珪被贬,赵、白自杀。
一个叫高适的中年人从朋友处听闻此事后,心中愤然。于是提笔写下一首诗——《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字里行间写满了对出塞战士的同情。
尤其是一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满了对高层将领牺牲士兵谋取私利的讽刺与批判,成为后来名扬千古的金句。
铿锵动人的尾句,则以““金戈铁马之声”写出了“玉磐鸣球之节”。
这句诗还暗暗表态:要是交给我,我一定要像李广将军一样。
这一年,他35岁,还没考取功名,没找到工作。我们只能从他的诗作中隐隐感受到,此人不凡。
他有如此气概还真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族遗传。
回看他35岁之前的履历:
高适的爷爷高侃曾经也是护卫过大唐边疆的名将,死后被赐予谥号“威”。
只是造化弄人,高适父亲英年早逝,从此家道中落。
20岁-28岁,躬耕于宋州(今河南商丘)。他身边的朋友很多已经陆续走向了官场。可“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就是他的日常。
据《旧唐书》记载,高适少年时由于家中贫困,最困难时还外出乞讨过。落魄至此的诗人恐怕也只有他了。
不过他并不甘心做一个农民,“举头望君门,屈指望公卿” 他相信自己有能耐,而且也深知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所以,即使在不得不以种地为主业时,高适也没放松过读书、学习以及刻苦练剑。
他一直坚信,终有一天,时机会到。
28岁到31岁,他曾北游燕赵,为的是寻找一个入仕的台阶。然而无果。
32岁,高适又赴长安科考,最终落榜。
人生还有得救吗?
他一直坚信有。
梁园三剑客“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会。
这一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说白点就是皇帝给了些钱,让李白“走你”。
杜甫进士落第,在仕途也一无所成。
用戴建业教授的话说,就是两个浪漫鬼碰了头,他们要结伴去采仙草、炼仙丹,求仙访道。
在河北,同样才华横溢,崇尚游侠的高适加入到其中。
三星相会,相见恨晚,结为挚友,如兄弟相亲。一起“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秋天,三人又一起同游梁宋。高适正好可以当导游。
在梁园古迹,三人感慨良多,高适作《古大梁行》,杜甫作《遣怀》,李白则粉壁题诗作《梁园吟》,遇到了他后来的爱妻宗多君。
三人聚得尽兴,散得不舍。
各奔前程的他们又继续踏上了自己的追梦之路。
第一份正式工作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高适的机会终于被他的文才点亮。
宋州刺史张九皋(张九龄的弟弟)读到他的诗作,惊其气魄和才华,觉得要是任凭这个人当一辈子农夫,简直是“暴殄天物”。
于是张九皋给他写了一封举荐信。
高适终于拿到了有道科考试资格证(做官直通车,指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
一举中第的高适也终于得到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入职通知书——封丘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
这一年,他46岁。
基层工作职位不高,但是事情一向繁琐。
高适也发现这个工作没有想象的美好。
他在诗里抱怨: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破,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上级检查,迎送往来,没完没了;千头万绪的人际关系,令人头大;脏活、累活、遭人骂的活都在自己跟前······
不过抱怨归抱怨,即使基层工作不易,他也深知在其位就要谋其政的道理。每一个工作细节他都不曾怠慢。
他目标明晰,实现大理想少不了磨练。
他亦看得清自己,他要不断寻找新的机会。
现在都说过了35岁还没有一份稳定工作,那一定会被焦虑包围。
他在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工作后,却选择了辞职。
中年危机,在他那不存在的,他觉得本事才是底气,依然敢重新出发。
一个影响他后半生的人出现,这人就是哥舒翰。
与其说是命运终于开始垂青他了,不如说是他从没放弃过任何机会。
天宝十一年,(752年),战斗力杠杠的猛将哥舒翰攻克吐蕃,唐玄宗大为赞赏。
对,就是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诗里所提的哥舒。
高适趁机发挥特长,献诗一首《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
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
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
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
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这首诗让哥舒翰看得十分舒心,于是他聘用高适当节度掌书记,相当于机要秘书。
这一年,高适49岁。
有人跌落谷底,有人一飞冲天
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撕破了大唐盛世繁华。
唐玄宗带着嫔妃奔往四川,次年太子在灵武(今宁夏)即位,是为唐肃宗。
大唐彻底乱了。曾经的梁园三剑客也因此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宿命。
李白带着宗夫人南下隐居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无时不刻撩拨着他再次出来闯荡的心。
打着平定叛乱,实际想自己当王的永王李璘很快就把单纯的李白忽悠上了贼船。
宗夫人拦都拦不住,最终永王兵败,李白也以叛军同伙之名落得个在监狱过年的下场。
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新皇帝那边得了个左拾遗的官职,却因站错队力挺好大喜功的房琯,而失去了新皇帝信任。
只有高适,在这个人人胆颤的节骨眼一飞冲天。
他先是跟着哥舒翰誓死抵抗叛军。
结果哥舒翰战败投降了。
领导投降后,他没有乱了阵脚,也没有因此把自己定义为炮灰。
这时,高适作为军人和政治家的锐利眼光就大放异彩了。
他立马溜走追上了玄宗皇帝。
他用三寸不烂之舌,向皇帝分析了哥舒翰没守住潼关主要是身体原因,人还是忠诚的;
他还指出,作战期间气候恶劣,将士们撑不住不是他们的错,更与皇帝的决策无关。
高适还将局势给皇帝盘了一番,对皇帝想把兵权分给儿子们去镇守四方,他也分析到了这样做,可能会有类似“八王之乱”的隐患。
玄宗虽最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却也看中了高适的情商和谋略,于是把他封为了谏议大夫。
很快,永王果然举起了造反大旗。
皇帝被打脸,新皇帝又正急需一个有胆有才的好帮手。
平定叛乱的重任就交到了高适手中,他正式接过了淮南节度使的印信。
这一年,他60岁。
对不起,我不能救你
一日,高适的夫人告诉他家里来一位客人。
他一看,这不是梁园的宗夫人么,心中顿时明白了来意。
他心头稍作了迟疑,最后还是选择了不见。
宗夫人最后只能撇下身段,跪求高适夫人看起昔日情份上把信转交。
高适打开,是李白的亲笔: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他看着李白在这般境遇里依然一副我最潇洒的老样子,只是在字里行间微微透露出拉兄弟一把的意图,他又心疼又无奈。
只是这么多年的经历告诉他,在公务中谈感情,必误大事。
更何况,以李白这罪名,基本就是“碰就一起死 ”。
他很清楚,就算自己豁出自己性命以及好不容易赢得的事业,也极有可能只是多搭上一条命。
如今的他,除了友谊,还有责任。
这么多年他才走到这个位置,他实在输不起。
拎得清,是他的冷酷,也是他成功走到这个位置的法门。
《旧唐书》有云:“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六十一岁时,迁任刑部侍郎,又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其实他倒也不是品阶最高,而是说他是唯一一个凭借军功封侯的诗人。
或者,我们应该说,李白的本质才是一位诗人,而高适的本质就是一个政治家,诗人这个角色反而只是他不可或缺的一份副业而已。
对于他最终没有营救李白这个事件,笔者想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理所应当。
深以为然。
今日互动:
如果你是高适,你会抛下一切去营救李白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清如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