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词

李时珍《本草纲目》上称桑树为“东方神树”。桑树是神圣的,从诗经到丝绸之路,农桑立国孕育了华夏文明,繁荣了中国经济,同时也孕育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带动了对外贸易。我国先民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伟大创举,推动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并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到现代,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丝绸之路又一次成为进一步联系世界人民、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纽带。桑树是深刻影响中国的树木,桑文化在我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占据了独特地位,且极具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国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树木档案

桑树属于桑科桑属,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阔卵形。桑树雌雄异株或同株,聚花果就是称为桑葚的果实。桑树属于速生树种,但也是长寿树种,自然生长的桑树寿命可达千年以上。桑树全身是宝,除了养蚕,具有多种用途。桑葚是美味鲜果,经炮制可入药。在缺乏钢铁的年代,桑树可做农具(桑杈),枝条可用来编筐,木材可制作家具,树皮可用于造纸。

桑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农桑立国孕育了华夏文明。中国是世界蚕桑业的发源地,蚕丝利用、野蚕驯化、种桑养蚕,皆起源于我国。种桑养蚕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世界上所有养蚕的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出去的。蚕桑业的传播孕育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世界最早的桑树(东方神树孕育丝路文明)(1)

天下第一桑。西藏林芝县邦纳村生长着一树高10米、胸径5米的裂叶蒙桑,树龄1500多年。 张振忠摄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在中国,桑树分布遍及东、南、西、北、中,无论寒温带还是荒漠少雨地区均有分布。桑树遗传多样性丰富,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形成了很多品种。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00种(品种)之多。按用途分则大致可以分为叶用桑、果用桑、条用桑、材用桑四类。

种桑养蚕传承远古文明

桑树在中国古代有东方神木之称。中国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栽桑养蚕。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桑、蚕、丝等象形字,战国青铜器上有采桑的图案。自然科学史料如《山海经》中有多处提到桑,说明了我国多地分布着桑树,如《东山经》说“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就是说姑儿山上多漆树,山下多桑树和柘树。“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说的是岳山上面多桑树,山下多臭椿树。东次二经第一山,有名曰“空桑之山”。《中次十二经》说“夫夫之山,其木多桑、楮”“即公之山,其木多柳、杻、檀、桑”“柴桑之山,其木多柳、芑、楮、桑”,这些记载至少说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布桑树。

世界最早的桑树(东方神树孕育丝路文明)(2)

中国桑蚕文化 中国蚕桑网

孟夫子《孟子·梁惠王上》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民要术》是距今1500多年前东魏时期的农业科学巨著,影响深远。其中卷五详细说明了种桑的技术与方法,还引经据典列举了一些当时桑的种类,如“女桑,桋桑,檿桑,山桑”等,更难能可贵的是附有养蚕的方法,指导先民科学植桑、养蚕,发展经济。到了元代初年出现的《农桑辑要》在农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参考、引用《齐民要术》等著作详细介绍了种桑技术,包括选种、播种、压条、嫁接等培育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代的种桑技术不断发展,桑树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丝绸之路发轫于桑树

桑树长桑叶,桑叶能养蚕,蚕能吐丝,丝能织绸,丝绸能用来贸易,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生产技术就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已经有少量丝绸贩运到中亚、印度。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开通了丝路。我国与南亚、西亚、欧洲、北非开展的丝绸贸易的陆上道路,就是丝绸之路。以后各代丝路各有曲折,但它没有断,它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连接起来,从古代走到现代。丝绸之路发轫于桑树,没有桑树就没有丝绸之路。在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前,蚕桑业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茧丝绸产品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

有资料显示,“丝绸之路”这个词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后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补充,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得到大家的认可,“丝绸之路”再次名扬天下。

世界最早的桑树(东方神树孕育丝路文明)(3)

新疆和田是“桑皮纸之乡”,巴克老人是和田地区唯一一位桑皮纸制作工艺的国家级传承人。马卫平摄(中新社发)

时间进入21世纪,从远古走来、伴随着人类文明脚步到今天的桑树,它所形成的价值和所附带的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深度交流,再度碰撞,“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融合,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诗词歌赋见证农桑文明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古代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关于桑树、植桑、采桑、养蚕的描写。《诗经》中约有20首诗里有对桑及务桑活动的描述,如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汉代乐府诗中有首《陌上桑》很著名:“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而后代用采桑子作为词牌,用来作词吟诵,表达词人情怀和歌者好恶。三国曹植以“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作为美女篇的起始句。唐代大诗人李白用“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来描述秦地采桑女。

大量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诗词歌赋是当时的人们利用桑树、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桑梓”一词说的是父母在家植桑养蚕,种梓树产蜡点灯的日常生活。

庭前桑树成就童年趣事

五月正是桑葚上市的季节,或紫或黑或红或白的桑葚被包装精美地出现在超市、水果店、蔬菜店里,为我们提供了别具风味的鲜果美味。桑葚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花色苷、活性多糖、生物碱、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等活性成分。桑葚是制作现代食品和民间食疗养生产品的优质天然原料,其产品种类丰富,如桑葚酵素、桑果紫酒、桑葚果酱、桑葚酸奶等。

世界最早的桑树(东方神树孕育丝路文明)(4)

桑葚 邓浩摄

桑葚在刺激味蕾的同时,勾起了我对桑葚、桑树的美好记忆。小时候,我家后院有一棵桑树,它的胸径大约有10厘米粗。每年五月,桑葚渐熟,从桑葚发白开始,孩子们就用砖头瓦片抛砸桑葚,掉下来的桑葚也不洗就抢着吃了。那酸酸的味道,想起来就要泛口水。

那个年代的小孩子没什么玩具,一到春天,大家就去摘桑养蚕。有年春天,小学老师拿来一张密密麻麻布满蚕卵的棉纸分发给同学们。我分到的那一块有40多粒卵。按老师教的方法,我用干净的棉花把有蚕卵的纸片松松的包起来,放在胸前贴身的衣袋里,用体温孵卵,几天后小蚕破壳而出。我每天喂它们新鲜桑叶。在精心照料下,幼小的蚕由不到2毫米,逐渐长大到通体发黄,就开始吐丝作茧了。蚕茧有金黄的,有银白的。如果不想让蚕做茧,要把它放在光滑的纸上,它会在纸面上吐一层丝而不作茧,这样蚕不被茧包裹,就能观察到化蛹的过程。又过一段时间,蛹化为蛾,把它们放到棉纸上,雌雄蛾交尾后又能产卵繁殖下一代。

总之,桑树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桑的文化意蕴极其丰富,在我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占据独特地位,且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同时,桑树也衍生出了许多文化,为中国发展史作出了杰出贡献。(郝建华)

作者简介

郝建华 北京林业大学苗圃和树木园管理办公室原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木及园林苗木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