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宣言》里写道“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 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 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入土为安,入的是故乡的土

明·冯惟敏《耍孩儿·骷髅诉冤》曲:“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其中的这个土则是故乡的土,只有故乡的土才能慰藉亡者之灵魂,抚慰生者之悲伤。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选自《后汉书·马援传》)。“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意思就是战死在外的勇士也要用马皮革包裹尸体回来安葬。

在古代,有声望,有地位的,尤其是这些官宦及其子弟,人死了后都盼望着能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不能进入家族祖坟和葬回故乡的人,被认为死后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得不到后人的祭祀,这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最严厉的惩罚。

丧葬传统文化(有悖于传统土葬习俗)(1)

葬回故土,只有达官贵人才可以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病逝于南京,终年六十八岁。死后葬于其故乡今方山县。

周馥,晚清著名人物,官至两江总督。1921年10月21日,病逝于天津,年八十四。死后由其子周学熙运回故乡安徽东至县尧渡镇梅城村周村自然村安葬。

丧葬传统文化(有悖于传统土葬习俗)(2)

这种死于他乡,停棺待葬择日葬回原籍的例子比比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葬回原籍呢?显然不是,因为想把棺木运回故乡,这种花费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了,在古代也只有达官贵人名门望族才可以。

明初“大移民”运动,让“停棺待葬”习俗流传全国

“停棺待葬”或者称之为“厝”这种习俗现在主要流行于布依族、侗族、水族地区。但是这种习俗在前二十年或者更早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像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等都有这种习俗。

我们很难想象在传统习俗入土为安的观念下,这些生是故乡人、死是故乡鬼终生都生活在“故乡”的农村人为何有这种“停棺待葬”的习俗呢?要想弄清这个习俗的根源,我们必须了解下明初的“大移民”运动。

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繁,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暴政。战争连绵不断,加上各种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

丧葬传统文化(有悖于传统土葬习俗)(3)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知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故土难舍”“落叶归根”,中国人向来就有浓烈的家乡情结。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到异地他乡去过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因此,尽管朝廷出台“免其赋役三年”“户给钞二十锭”的移民政策,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大家不愿去,怎么办?朝廷只好出台移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强行迁徙。

南边的江西瓦屑坝,北边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了两个规模巨大的移民集散地。按照明朝规定,所有移民必须到这两个地点进行办理迁移手续,在官兵的监督下迁往各地。

丧葬传统文化(有悖于传统土葬习俗)(4)

其中,光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这里出发的人口迁徙就有812个姓氏,迁徙区域共涉及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30个省市、2217个县市。这些移民,如同洒向四野的蒲公英种子,在各地播种、生根、发芽。如今,全国

约有近2亿人。可以说我们这些地方的大部分人都是“移民”的后代。

丧葬传统文化(有悖于传统土葬习俗)(5)

魂归故里的愿望难以实现,却让习俗流传至今

第一代移民到了迁住地,经过辛勤劳作。倒也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居者有其屋”,这对比之前那种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有了美好的生活,那么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则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些第一代移民总归是要老的,要死的。“落叶归根”就成了他们最大念想,他希望能回到故乡能安葬在父母身边,希望能用故乡的土来慰藉他们一个久居他乡人的灵魂,更不想做一个孤魂野鬼。

可是想回原籍可能吗?那时没有汽车高铁飞机,也没有导航,舟车劳顿,沿途的花销也不是普通百姓能承受的。关键是朝廷也不允许他们回去,没有手续想回去就是流寇。

死了不能入祖坟,在古时可是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怎么办呢?只有停棺待葬,待到他日时局好转,家境富裕时希望子孙能带他们回去。从最早的时候有停棺几十年的,后来变成九年,七年,五年,三年。这种停棺时间越来越短也是他们对“落叶归根”的这种念想的绝望。

丧葬传统文化(有悖于传统土葬习俗)(6)

第一代人对故乡是眷恋,第二代人对故乡是遥望,第三代人对故乡想象,第四代人对故乡是相忘。

虽然后代对故乡已经不像第一代人那样眷恋,也许后代早已忘记了这个习俗的初衷,可是这不妨碍这种“停棺待葬”的习俗却是流传了下来。

只是故乡已经越来越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