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这是由孙中山先生首倡的。民国初年,我国森林资源极度匮乏,民众生态保护意识薄弱,高瞻远瞩的孙先生在《实业计划》里面提出了针对北部和中部的植树造林活动。1915年7月31日,北平宣示清明节为植树节,以倡导国民造林。
1916年清明节也就是西历4月5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植树节在北平举行了盛大的植树典礼,植树地点在西山四王府后山马金顶。植树节之所以如此声势浩大,和当时的袁世凯篡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历来重视农桑,植树这一形式含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彼时袁世凯称帝,满清旧臣借机复辟。作为变相劝课农桑的植树活动,自然会被拿来大做文章。第一次植树节由此声势浩大,不仅有当时的农商总长和京兆尹出席,而且京兆乡绅各界代表都要参加,分班肃立,次第植树。"清明植树"含有重大的意义,不仅符合传统农时,更代表着政治清明,这一点自然被保皇党拿来作为政治合理性的筹码,植树节也成了他们的一个政治舞台。
到了1917年,丁巳复辟前夕,民国第二次植树节更是盛况空前。这次植树的地点选择在天坛齐宫前,时任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率领大小官员,分班排列,举行植树大典。总统立石为记,总统以下官员立木质碑牌为记。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清明植树一直是非常重大的典礼,由北平至北部、中部各地方,都要选定地点和树种植树。这种带有明显封建政治性质的典礼,是完全违背先驱孙中山提出植树节的初衷的。植树节这一活动已经沦为了政治需要的工具,是一场极大的历史性倒退。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先生已然离世。植树节慢慢演变成了纪念孙先生与继承中山精神的活动。1928年3月12日,孙先生三周年纪念大会,各界政要在中山陵前集体指数。此次的植树程序简化了许多,没有复辟时期那样浓厚意味的仪式,重在强调纪念中山先生、秉持中山遗志、团结国人实现国家独立这三个方面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部和中部,南方各省也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植树活动,以寄托哀思。植树节从此以后,就固定在了3月12日,其内涵也由劝课农桑转变成了纪念中山先生,当然,彼时的植树活动还是带有一定政治目的的。
1928年4月,国民政府印发的《七项运动宣传纲要》里面就有指导民众植树造林的内容,1928年底,南北统一之后,《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发布,规定了全国性的植树要求,其中学生、职员等人群也在其中。
1929年,考虑到南北气候差异,植树节由固定的3月12日变成了"造林运动宣传周",时间从3月9日到3月15日,这基本就是近代植树节的雏形了。今天的植树节除了统一组织外,更多的是民众自发进行的,除了纪念意义之外,更多的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青山绿水的美好家园,令所有中国人都心向往之。
一个小小的植树节,竟然经历了百余年的演变,实在是令人惊叹。这百余年,我们经历的太多太多,泪痕之下满是伤痕。所幸,我们不仅挺过了这沧桑巨变,还走向了复兴之路。长眠于南京中山陵的先生啊,您的灵魂可以安息。这盛世如您所愿,有哪一个人胆敢忘记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