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文:

为了寻访常道士,我一路走过,苔藓上面留下了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静静的小洲,芳草遮蔽了清净的柴门。

雨过天晴,欣赏松柏的翠绿,沿着山势,漫步到溪流的发源之地。

溪水边花朵摇曳,已经领悟其中禅意,彼此会意,相对却忘记说什么了。

赏析:

一般来说,上门寻人而不遇,难免会有懊恼失望之情,然而在这首诗中,寻隐者不遇,却得到了不一样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诗人不为事而来寻访常道士,故而一路行来,心情闲适放松,只管不紧不慢地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看见雨后青苔上留下了木屐的痕迹,白云依恋在静水汀州上分。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来访者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清闲,不见丝毫纷扰,营造了一种淡逸而静穆的氛围。到了隐士的居所,芳草鲜美,空门紧闭。诗人乘兴继续看雨后的青松色,绕山探寻水源,见到溪水边野花正在开放,领悟到无为的禅意。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悄然融入了自身平静闲适的心绪,而访人不遇的怅人,也被这清幽的环境及“禅意”所冲淡,渐趋恬然。

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相对意会忘言,在精神上达到了契合,诗人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惬意自得感受也融入了“忘言”之中,既富有悠远的诗味,又寓有意蕴丰富的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译文:

新年之时,思乡之心更加迫切,漂泊天涯,只能独自潸然泪下。

年纪已经不小了,还寄人篱下,就连春天都比我更早归来。

在岭上,只能早晚与猿做伴,或者与江边杨柳共赏烟云。

我就像长沙王太傅贾谊,不知道回家还要再等多少年。

赏析:

诗歌一开头就直抒怀乡之心在新年之时更加迫切,难以抑制,于是独自在天涯潸然泪下,与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为沉痛至极之语。一般来说,老年本应是儿孙绕膝,安享天伦之福的时候,但诗人却因受诽谤获罪而被贬谪,至今远离故乡而作客他乡,连春天都在他之前回归。这一句化用薛道衡《人日思归》中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一句,又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了仕宦身世之感,抒写的感情更加深厚。

身在异乡,只能整日与猿岭、江柳相伴,孤独的处境,在这新春佳节之际,更增添了诗人的悲伤惆怅。猿啼声凄厉,故“猿啼”在古诗中象征着哀伤。而江柳不仅没有增添几分生机和新意,这风烟迷蒙之景反而在诗人心头笼上了一层厚厚的愁思。自己就好比当年的贾谊吧,从今起,又要多少年才能回家呢?全诗在没有答案的问句中结束,而无尽的孤寂、悲切、怀乡、不平,却还在言外飘荡不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译文:

生平哪里能料到,会收到升迁的诏书,徒然通晓世事,却只能学醉酒纵歌。

江上月光明朗,有鸿雁飞过,淮南树叶凋零,楚地的山峦众多。

寄身异乡,可喜的是离海比较近,看着镜中的自己,白发斑斑却无可奈何。

到如今,我们都已经显得老态龙钟,惭愧啊,谢谢你仍告诫我要小心风波。

赏析:

刘长卿际遇坎坷,一生两次遭贬谪。这首诗是他第二次贬往潘州南巴尉经过江州与两位友人话别时所作。诗人明明是遭到贬谪,诗中确说“承优诏”,这是正话反说,抒发了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

颔联写江州的秋景,明月雁过,落叶纷纷,有不胜凄凉惆怅之感。“楚山多”三个字最为传神:树叶凋零,整个山头都显得光秃秃的,这才见出山之“多”,不由得让人想到现在早已不是春夏郁郁葱葱的繁茂景色,只余下一片凄清萧瑟。但诗人却强颜欢笑,明明是老态龙钟,白发丛生,顾影自怜,无可奈何,却说“寄身且喜沧洲近”,努力想从萧瑟中振作起来,将凄凉伤心遮掩起来,委婉地抒发不满情绪。

结尾叙送别的二位员外殷切叮嘱他留意风波险恶,因为挚友深知他脾气耿直,担心他因此而遭受更多的不测,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全诗虽然感叹身世,抒发悲愤不平,却怨而不直露,但从“学醉歌”“且喜沧洲近”“慎风波”中可见他对仕途风波早已看穿,其深沉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官在此虽只有三年,却永远留下了楚地做客之人的悲伤。

我在秋草中寻找已逝之人的遗迹,却只见山林冷寂,披着落日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君,但恩情仍然太薄,湘水无情,怎会知你凭吊时的哀伤。

这江山清冷,草木纷飞的地方,你究竟为什么被贬至此?

赏析:

此诗似是作者赴潘州贬所,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宅时所作。西汉贾谊为一代英才,生当明时圣君,却因受排挤不得重用,被贬长沙三年,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刘长卿在昏庸的代宗统治下,被贬途中见到贾谊故宅的情景,难免勾起一片心酸,落得“万古”留悲。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景象。贾谊当年不得意而凭吊屈原,湘水不知,如今自己不得志又凭吊贾谊。故尾联故作设问,曲折写一“怜”字,既是怜贾谊的非罪远谪天涯,又是自怜。全诗虽是吊古,实则伤今,运用典故无痕迹,语言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之上,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鸟雀正远远地从空中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赏析: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落榜,于是北游齐、赵一带。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诗题为“望岳”,全诗却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全诗以“齐鲁青未了”首先勾画出泰山横亘数千里那磅礴雄阔的气势和苍翠葱郁的景色,之后再写近望所见泰山的高大之势,第五、六句则是细望泰山所见之景,末尾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愿。全诗层次分明,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是写泰山的“绝唱”,至今仍然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清朝浦起龙在《杜诗心解》中评价此诗为杜诗之首,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客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

兵车辚辚作响,战马萧萧嘶鸣,出征的将士弓箭都系在腰空。爹娘妻儿都赶来相送,尘埃滚滚,淹没了咸阳桥。

亲人们牵着衣边,跺着双脚,拦路哭泣,哭声凄惨,直冲九霄。路人向征夫打听,征人只说年年频繁点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去北方戍守边疆,到四十岁又被编入军营去西北屯田。当年去的时候,里正为他缠头巾,归来的时候,头发已经白了,还要再去戍边。

边境之上尸骨如山血流如河,帝王开疆拓土的雄心,从未改变。难道你没听说,关东的二百州,村里的荒草和荆杞都已连成片。

纵然有健壮的农妇在田间耕作,庄稼也长得陇亩混乱东西不辨。关东的士兵吃苦又耐战,如今被调来遣去,还不如鸡犬。

要不是您老人家问起这些,役夫我哪里敢倾吐怨言。就说今年已经到了冬天,关西士兵却没有人能回家休息。

官府急切地向百姓索要租税,可是没有人耕田,租税要从哪里来?早知道生男孩儿会带来这么多麻烦,倒不如生个女孩比较容易保平安。

生个女儿,还能嫁给乡里近邻;生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骨他乡。难道你没听说,就在那青海岸边,自古以来白骨都无人收敛。新死的冤魂不散,旧鬼仍旧在哭泣,天阴下雨哀声啾啾,让人寸断肝肠。

赏析:

自天宝年以后,唐王朝统治者连年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对于此,钱谦益描述道:“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杨国忠掩其败壮,反以捷闻。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瘴疠,士卒未战而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杜甫学习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自创新题以讽刺时世。他在诗中写出,他在咸阳桥畔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情形,并假托与征夫的问答,深刻地反映了唐玄宗穷兵黩武,发动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点、行、频”中的“点”字,是征、抽之意;“行”,是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一行,所以把军队出身的叫做“出身行伍”。“点行”就是征兵抽丁,“点行频”就是平凡地征兵抽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唐朝的兵役制度有关。原本,唐初因袭隋朝,实行府兵制。每三年或者六年从军府州二十岁到六十岁的成年壮丁中征发,一旦确定军名,即成为府兵,隶属于折冲府,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因为府兵服役还要自备衣粮,轮番服役更代也多不按时,家里又不免征徭,士兵多有逃亡,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薄弱。

开元十一年,唐王朝废弃了府兵轮番卫戍首都的制度,招募强壮兵丁十二万人,免其征镇赋役,长期驻守长安。开元二十五年,朝廷又招募壮丁,长期戍守边疆。此后,卫士不再简补,中央禁卫军和边镇国防军全部由招募而来的雇佣兵组成。至天宝年间,府兵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全部以募兵代替。但由于统治者好大喜功,连年出兵,百姓厌战,募而不应,甚至以“折臂”来逃避兵役,官府就强行拉捕。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四处抽丁捕勇,补充兵力。“点行频”也正是“战争频”的时代产物。

诗中多处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音调和谐动听。诗歌还运用了对话的方式以及部分口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天下无人能及,高超的才思远远超出一般人。

诗风清新有如北朝的庾信,气都俊逸好似南朝的鲍照。

渭北此刻已经是春树葱郁,身在江东的你正远望那日暮薄云。

哪天才能摆上一杯酒,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论诗歌文章。

赏析:

李白和杜甫可谓是唐朝的双子星,他们因诗文而结交。天宝五年,李白因为触犯权贵而被罢官,前往江东一带漫游,杜甫客居长安,怀念这位令他敬重的故友,写下这首诗。

杜甫本身就是一个大诗人,因此他更能欣赏到李白飘逸不凡、冠绝当代的才华,故而全诗主要从这方面来落笔。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高度评价了李白的诗歌天下无敌,其诗的清新、俊逸有如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鲍照。这样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第三联两句写两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自然见出深重的离情别恨。诗人对李白的人和诗都十分倾慕怀念,故末联为热切的盼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书,全诗在问句中结束,令人读完后,心中犹自回荡着作者绵绵的思念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

贫交行•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译文: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众多的轻薄之交何须去一一细数。

君不见管仲和鲍叔牙不因贫富差距的交情,这种交友之道被现在的人弃之如土。

赏析:

古歌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富贵时的交友未必可靠,贫贱方能见真交,所以“贫交行”就是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本诗讽刺当世交友之道。

当世世风浅薄,今人之交皆势利之交。人得意之时,众人如云,趋之若鹜;失意之后,则如雨一般纷纷散去。趋合离散就在一翻手、一覆手之间,古人那种贫富不移的交友之道已经被今人挥手扬弃了。诗人对现实之黑暗真是愤慨至极,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恨意不绝,充分地将诗人对于假、丑、恶的憎恶表达了出来。

首句为千古名句,语言极富创造性,将小人之交那种变化无常形象地刻画了出来。本诗还将古人、今人进行了对比,揭露出今人之交的丑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

丽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㔩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译文:

三月三日天气清新,长安曲江边有几个美人。她们浓妆精致,神情悠闲,美丽纯真,肌肤细腻有光泽,身材匀称。

绣罗衣裳鲜艳,映衬着晚春,上面还绣着金孔雀和银麒麟。她们头上戴的什么头饰?薄薄的翡翠叶,垂挂在两鬓。

在她们后背上又能看见什么?珠宝压住裙腰,既妥帖又合身。她们中有云幕椒房后妃的至亲,皇上亲自封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翡翠蒸锅,端出美味的紫驼峰,水晶托盘,盛放着香嫩的白鱼鲜。吃腻了珍馐,犀角筷子许久未动,鸾刀细切,白白忙活了一场。

黄门骑马奔来,不曾扬起灰尘,御膳房络绎不绝送出山珍海味。箫鼓声悲,能够感动鬼神,宾客随从纷纷杂杂,都是达官贵胄。

最后骑马来的人,多么自得,到了窗轩才下马,踩着地毯进入门内。杨花似雪,覆盖浮萍变白,青鸟飞来传信,嘴里衔着红巾。炙手可热,气势天下绝伦,小心啊,不要近前,以防丞相怒斥。

赏析:

天宝年间,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整个杨氏家族因此而飞黄腾达。其兄杨国忠被封为右丞相,姐妹亦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杜甫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春天,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借描写杨氏姐妹的奢侈铺排和杨国忠的声势煊赫、气焰嚣张,曲折地反映出当时君王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讽刺和鞭挞了杨氏兄妹的骄横。

全诗采取了像《陌上桑》这种乐府民歌常用的正面咏叹方式,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细腻精致的笔触,描摹刻画了杨氏兄妹的穷奢极欲,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之中蕴含清刚之气。虽全诗不见一句直接讽刺的语词,但在唯妙唯肖的描摹中,不难看出诗人强烈的厌恶和讥讽之意。清人浦起龙在《读杜甫心解》中评《丽人行》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哪个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的秋月是多么皎洁,你却只能在鄜州的家中独看。

料想家中年幼的儿女,还不懂你为何思念长安。

雾气浓重,是否沾湿你的秀发?月光如水,玉臂是否感觉寒凉?

什么时候才能共倚薄幔,让明月照干那满是泪痕的脸。

赏析:

此诗构思极为巧妙,诗人本来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在月夜下想念自己;本来自己在月下怀念年幼的儿女,却设想天真幼稚的小女儿随着母亲看月亮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自己。诗人只身在外,必然是独自赏月。但妻子身边有儿女相伴,为什么也是“独看”呢?下联随即给出了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真的在赏月,而是在“忆长安”,但是小儿女不谙世事,自然不明白人间的离别之恨与相思之苦,又哪里会懂得“忆长安”呢。诗人巧妙地运用小儿女的“未解忆”来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字,情感上又深化了一层。

接下来通过描写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进一步表现了“忆长安”。诗人想象妻子在月下久久伫立徘徊,以至于雾湿云鬟,月寒玉臂。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每当想到妻子夜不能寐的情景时,诗人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由此激起了对于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渴望,于是很自然地以希望的诗句收束全篇:“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