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槽值 | ID:caozhi163“我到底该不该分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和男朋友谈恋爱半年提分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和男朋友谈恋爱半年提分手(和男朋友恋爱10年)

和男朋友谈恋爱半年提分手

来源:槽值 | ID:caozhi163

“我到底该不该分手?”

小李第一万零一次在对话框里打下这句话,又逐字删除。

如果发给闺蜜,对方八成会带着“护犊子”的心态,劝她快分,但太带着个人感情的建议未必正确。

跟爸妈说的话,肯定会让她忍,但老一辈“东西坏了不能扔,要学会修”的观念,并不适用于恋爱关系中的所有矛盾。

思来想去,小李还是决定求助隔着网线的陌生人,她打开了自己刚刚加入的:豆瓣劝分小组。

有三十万“分手大师”在这里聚集,帮你“下定决心分手”。

网友们在组内分区发帖,求吐槽、求分析、求骂醒,在其他人狂风骤雨般的洗礼和“不分手留着过年吗”的警告中,试着看清自己所处的这段关系。

一套流程下来,发帖人们要么坚定信念甩掉鸡肋感情,要么认清现状解决问题,挽救摇摇欲坠的亲密关系。

无论结局如何,总能对自己的感情现状产生新的认知。

1

劝分小组里帖子的标题,永远出其不意且精准狙击。

组里的内容经常让人惊呼“这都能有女朋友/男朋友?”

有恋爱不到三个月的男方火急火燎求婚,企图索要财产;

有人被女友反复提分手,搞到怀疑人生;

有人被女友要求“买一万多块的奢侈品”当生日礼物……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可怜的楼主们遇不到。

比如一位开诚布公,要求大家“看的时候请自动带入我是个弱智”的女孩,细数了在一起时的种种崩溃。

男友对楼主的每一点好,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比如,回老家前特意花了十分钟来看她,就是为了借她的奢侈品来为自己撑面子。

底下一片心疼、惋惜、“骂醒”的留言。

在一篇篇吐槽和倾诉、一句句一针见血的点评里,感情不再是他人不准插手的私事,多了几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理性。

2

尽管组里有太多情感故事抓人眼球,但落到每一个个体上,我们发现,还是那些常规的情感危机占据了主流:

在让人想分手的理由中,“异地”占据榜首,成为最常见的分手理由。

而暧昧、脾气、冷淡、抠门、小气……比起引发千人围观的狗血剧情,让人想结束一段关系的,往往还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异地恋的距离,使得原本亲密的关系大打折扣,让人开始怀疑,漫长的等待是否能换来一个可以共赴的未来;

介绍人口中所谓的“节俭型经济适用男”,真正相处起来却小气抠门,对自己的球鞋、游戏皮肤爽快大方,对你花自己的工资买个口红都要重拳出击。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情感惨剧,劝分大师们的套路也都各有千秋。

有人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利害关键都分析得明明白白,仿佛下一秒就会穿越到你面前来摇你肩膀。

也有恨铁不成钢的冷嘲热讽,不知道大家都从哪儿想出这么多刻薄又精确的段子和比喻。

总之,劝分大师们热衷于出谋划策技术指导,把每一个婚姻惨剧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再配上情感支持来帮助发帖人走出困境。

在“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的调侃背后,是一份洒脱和豁达。

他们要劝的,不是单纯的分手,而是希望你明白,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

3

把帖子粗看一遍,不难发现,尽管分手理由大不相同,劝分立场也非绝对正确,但三十万人的庞大劝分小组,都指向了一个事实——

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了。

分手大师们的提醒和忠告,并不是盲目的“无脑劝分”,而是站在相对客观的视角,理性分析之下给出的思考。

当身处情感泥沼中的当事人,无法对这段经历作出准确判断时,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显然能应付得更加游刃有余。

在他们看来,男友的一句“你胖了”绝不能成为女孩身材焦虑的理由;

情绪稳定、三观合拍,可能是恋爱的首要条件。

“如果一段关系里你感到一直不快乐,就离开它”,成为了不少人的至理名言。

与传统的“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观念相反,“劝分小组”的兴起某种程度上表明着人们的婚恋观念的改变。

在这里,每一个劝分大师都希望人们都脱离糟糕的伴侣,而不是要求你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来适应糟糕的伴侣。

大步向前走,舍弃已然被浪费的沉没成本,你值得更好的。

也正是因此,劝分组甚至一度被妖魔化,被形容成情感关系的阴暗世界、两性关系的修罗场。

事实上,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想象一直是复杂的。

一方面,现代人的独立性不断提高,亲密关系不再成为提供金钱、社会地位支撑的必需品。

因此如果一段关系让自己觉得不适,便会开始反思,考虑摆脱它的必要性,及时止损。

另一方面,亲密关系带来的精神慰藉和寄托,也让人们也渴盼纯粹而美好的感情,期待情绪共鸣和热烈的回应,试图得到爱与尊重。

小组想要提供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不断在“自我”和“亲密关系”中维系平衡的可能。

“你现在是单身吧,你记住这种感觉,以后要是爱上了谁没现在快乐,就分开,真的。”

作为发帖人,长篇大论之后,往往会在更客观的角度下重新审视这段关系。

当为了讲述事例,必须给自己和对方都贴上诸如“收入差距大”“三观不一样”等较为社会化的标签时,或许能够意识到两人在世俗意义上的差距。

组员们擅长抽丝剥茧、一针见血的点评,也往往能够帮助迷茫者找到日常生活中就暴露出的问题,从而及时止损,避免了更大的成本投入。

也可能,在网友们的分析之下,你会发现对方并没有你所认为的那样不堪,正处于气头上的你,能够冷静下来,反思自身,以更加理性的姿态解决问题。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劝分小组能做的,只是在不同的视角下为你提供更多思考空间。

真正的决定,还是要自己来做。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定严丝合缝的两个半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彼此打磨,彼此适应。

爱固然容不得一粒沙子,但却可以容忍微小的磕碰,和跌跌撞撞的平衡。

毕竟,劝分小组可不是盲目的劝分,在劝分小组的开头组规里写着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跨过了分手这槛,可以加入备婚小组。

来源: 青年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