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的《回归》篇,分别以不同职业的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情形,看得人不自觉湿润眼眶。

时间转眼而过,距离香港回归已经25年了。回归后的香港在一些居心叵测之人的运作下仍是风波不断,甚至有人叫嚣着恢复英国统治,甘做他国奴隶。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

连英国人自己都披着道貌岸然的外衣宣传着自己在香港的统治不为牟利,只是为香港人民谋福利。可后来这番说辞被我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周南驳斥:“香港回归前,英国每年能从香港拿走上千亿!”

香港的回归是我国统一大业的又一进步,当初它又是如何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在港华人又有着怎样的处境?后期如此繁荣的经济背后,又折射出了哪些问题?

丧权辱国,割让香港

19世纪初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扭转中英两国的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倾销鸦片,以致整个清朝民不聊生,后来更是以“虎门销烟”侵犯了他们的商业利益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一个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新兴国家和一个垂垂老矣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不言而喻,清政府惨败。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2)

这份合约中已经写明了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之后英国海军根据这份条约登陆并占领了香港岛,开启了对香港长达157年的殖民统治。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3)

最终于1842年8月签订了《南京条约》,不仅将香港岛割让,同时还要向英国赔偿2100万银元、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允许协定关税、准许英国商人在华自由贸易等。

《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香港,破坏了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恶劣的影响还是让众多侵略者明白了清政府好欺负的很,只是个徒有其表的空壳子罢了,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4)

这也引发了其他西方列强的效仿,1844年,清政府分别与美国、法国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权进一步丧失。

《北京条约》中将九龙司一带割让给英国。其实在这场战争中受益最大并非发动战争的英国或者法国,而是打着居中调停的幌子来分一杯羹的俄国,中俄《瑷珲条约》中将我国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全部割让。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5)

而贪得无厌的英国殖民者在1898年6月再次狮子大开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中写明将自九龙半岛一直延伸到深圳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外加香港附近的200多个岛屿全部“租让”给英国,并道貌岸然地约定了99年的租期。

那可能会有人问,既然是租期,那英国支付了多少租金呢?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实在是低估了殖民者的无耻与清政府的无能,靠自己抢来的东西怎么会舍得给钱呢?而面对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还妄图展现自己的“大国风范”,将香港九龙永久赠送,又怎么会收取侵略者的租金?

自1841年,英军登陆占领香港一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在这中间长达157年的殖民统治下,香港人民究竟是如何度过的呢?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6)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块带有极大侮辱性的牌匾可不止在电影《精武门》中出现,在当时的中国各大租界,这种公然侮辱国人的招牌标语几乎随处可见,无异于狠狠地往国人的脸上扇巴掌。

香港作为英国人的租界,在其中生活的华人自然不会与他们平起平坐。能被当作人对待都已经算不错的待遇了,平等无异于天方夜谭。

毕竟这些野蛮的西方人披上文明外衣的时间也不过百余年而已,早期的黑奴贸易、殖民掠夺还没被人忘干净呢,真以为喊一两句“民主平等”的口号就能掩盖自身侵略的本质吗?

在英国统治香港的157年间,只有回归前的最后五年,由于中方的步步紧逼,英国无奈之下方才通过相关法案规定了香港华人的合法权益。这是英国良心发现吗?只不过是他们另类的演变方式罢了。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7)

英国人统治下的香港,占比98%的华人沦为二等公民。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距犹如鸿沟天堑。侵略者自诩上等人,拿着当初殖民掠夺换来的所谓学识与财富肆无忌惮地炫耀着、嘲笑着被他们侵略剥削的人。

这一点从香港的政治体制上就能体现,自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香港便一直处于英国人的高压专制统治之下,他们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带着自以为是的种族主义有色眼镜,肆意奴役着在港华人。

香港最高行政长官全部由英国人一手委派,从1842年的首任港督璞鼎查到1997年的末任港督彭定康,历任港督没有一个华人面孔,也从没有经过选举登上这个宝座的。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8)

其实最讽刺的还是就算真的要通过选举确定港督的人选,对于九成九没有选举权的华人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不过是免费看一场闹剧罢了。

上层社会几乎全是欧洲面孔,他们垄断了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种种权利,享受着最奢侈的生活。而华人们只能蜗居在最破烂偏僻的贫民窟,进入黑工厂没日没夜地做苦工。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由于受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早限制每周工作时长的国家之一,然而这项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工作制度却并不对香港实施。

就算到了后期迫于各界压力有了规定,然而黑心的资本家却说工人可以自愿加班,订单紧急的情况下,甚至会将工人们反锁在厂房内做工,黑心程度可见一斑。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9)

相信不少人都在香港的电影中看到过赌马赛,然而香港却有着明文规定,华人不可与英国人共用马场看台等公共设施,哪怕到了二战结束,这种情况依旧未曾得到改善。

那时中英同属反法西斯联盟,早就不再是当初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掌权,英国人却丝毫不知收敛的压榨华人,更别说刚成为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了。

当时为了便于管控华人,英国人开始在香港实行宵禁制度,甚至在香港法律中强行命令华人夜晚外出必须手持灯笼,而给出的理由则是世道不太平,盗贼横行,“以便识别”。将华人与盗贼对等,明晃晃地写尽了歧视。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0)

虽然英国殖民政府允许华人保留本地的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但也仅仅只是为了便于管理,尽量避免矛盾扩大化而已。

就如同他们死命拉着你脖子上的锁链为他们工作效力,在你想要反抗时给你松松脖子上的枷锁,让你因为一些新鲜空气的涌入而对他们感恩戴德,殊不知早已忘记这本就是你的正当权利。

至今仍有人可笑地相信着英国政府口中空喊的“民主自由”的口号,回顾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就能清楚明白地发现,哪怕到了20世纪后期,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都一直实施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1)

港督集行政、立法、军事权于一身,而这个位置又是由英国政府直接任命,从未选举产生过,何来民主一说?

新生代香港人没有感受过真正的殖民统治,看不到那些真正的残酷,而他们对曾经香港的臆想也不过是受到某些言论的洗脑或是受到利益驱使罢了,前者是蠢货,后者是汉奸。

而与“顽固守旧”的政治制度截然相反的,便是香港地区蓬勃发展的经济。

繁荣之下,尽为剥削

香港地区曾和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被合称为“亚洲四小龙”,由于发达的商业贸易与飞速发展的经济,香港也成为很多人眼中繁荣的代名词。尤其是香港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向世界展现了香港飞速发展的繁荣经济。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2)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香港经济繁荣是不假,但能从中受益的又有多少人?它的繁荣又是如何发展来的呢?

在英国殖民早期,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罪恶的鸦片贸易。16世纪初,英国便开始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了殖民掠夺,他们在印度种植鸦片原料,在当地工厂加工后运往香港。只单单1845年至1849年间,从印度输出的鸦片有四分之三都途径香港销往了中国各地。

这门生意简直就是一本万利,清政府无能,屡禁不止,不止造成我国白银大量外流,更是使整个清朝国力雪上加霜。鸦片在中国境内泛滥了有100多年,直到1913年英国方才停止输入,但在香港却一直有售卖,1941年日本人攻占香港方才停止。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3)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就是有人说香港本就是个小渔村,破破烂烂的什么都没有,是英国人来了之后香港才快速发展起来的,这番说辞简直能把人气笑。

英国殖民者靠着不法手段,掠夺着不义之财,为了自己的利益,把香港建设成了专属于自己的安乐窝,真有人以为他们是为了发展香港才投资的吗?无利不起早,西方的政客和资本家是什么德行几百年来看得看不够清楚吗?

其实这就好比你有一块位置极好的宅基地,只是一直闲置在那里,某一天来了个比你高比你壮的人把你打了一顿,还抢了你的钱和宅基地,最后用抢来的钱在你的地上盖了栋房子,施舍给你一间狗窝住,你会感谢他让你从简陋的平房住进了华丽的狗窝吗?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4)

除了鸦片贸易,还有一种赚钱方式便是华工出洋贸易。披上文明的外衣后,黑奴贸易自然也不能做了,不然和满嘴的“人道主义”太不搭调了。但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啊,中国在当时又是人口大国,那能怎么办呢?

还记得当初中英签订的《北京条约》吗,里面就写明了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但其实条约签订的十年前就出现了第一批赴美华工,由于当时的内地与香港之间并无关口,加上英国从中运作,对外输出的华工数量都是数以百万计。

然而华人就算能赚再多的钱,在英国人眼中也不过是作为商品或工具而已,在港华人只能从事一些下等工作,这种情况一直到一战期间方才好转一些。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5)

后来的战争时期,英国参战,大量欧洲男性被召回,华人方才能进入一些重要的商业领域。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大量企业搬迁至香港,又稍稍地分走一些英国在香港商业的占比。

此时的香港仍是工厂居多,改革开放后,香港才慢慢地从原来的轻工业制造转变为国际金融和服务中心,而且背靠内地这个广袤的市场,香港想不发展都难。

所以,有没有英国人的统治关系都不大,最初的香港仅仅是作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和情报中介地而存在。

哪怕在后来,香港也不过是英国人眼中的摇钱树而已,华人更像是不辞劳苦尽心工作的“工蚁”。都不曾将你当做人来看,又怎会在乎人权民生之类的问题?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6)

他们后来在香港所进行的体制改革以及实施的福利制度,也不过是不甘心归还香港留下的肉骨头罢了,从这些年的新闻中就可以看出,上当的“狗”们还不少。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后,英国才开始进行这些和平演变的活动,说实话属实有些晚了,不然前段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废青事件参与者就不会只有一帮被洗脑的年轻人了,因为年纪大的人都见过英国统治下真正的香港是什么样子,那时候的华人生活有多苦。

香港前司务长(外交部原副部长)(17)

因此,在撒切尔夫人叫嚣着“英国没有从香港拿走过一便士,他们做的一切只是在为香港谋福利”时,众人才会对这番言论嗤之以鼻,没有利益为何迟迟不肯放手?为何一次又一次地逃避香港归属问题?甚至在交接仪式上,还不忘频频搞些不入流的小动作。

结语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历史,几乎就是我国屈辱近代史的缩影。我们不仅要牢记曾经挨过的打,更要时刻警惕着那些悬在头顶进行了无害伪装的糖衣炮弹。

如今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怀抱25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的统一大业还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