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往返于香港、南沙两地,这是香港籍科研人才高民的日常。“以前从香港尖沙咀坐船到南沙至少需要2小时,高铁开通之后,35分钟就能从南沙庆盛到达香港西九龙站。”作为霍英东研究院物联网研发总监,高民带领的初创团队已经进阶为创业公司,他们最终选择了在广州南站周边落地。

而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山几天前参加了广州“两会”里一场特别的会议。16日下午,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市领导与港澳地区市政协委员座谈会。在现场,共有15名港澳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他们主要围绕南沙、广州南站、岭南文化三张“南”字牌建言献策,深化穗港澳合作联动的意愿非常强烈。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三张“南”字牌意味着什么,地理和人文的中心地位蕴含着怎样的城市发展密码?

摊开地图,在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中,广州处于地理核心位置,而广州最南的南沙更是占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城以港兴,港为城用,面朝大海又面向湾区,南沙的崛起昭示千年大港的未来。

广州南站是华南最大最繁忙的高铁站,2017年全年旅客到发量高达1.35亿人次,日均到发旅客量达37.2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一。今年的春运,广州南站旅客到发有望再次迎来突破性增长,广州南站已经成为经停车次数量和旅客到发量全国第一的超大交通枢纽。

脚踏麻石砖,打开趟栊门、耳畔是粤曲悠扬……走进永庆坊仿佛是走进了千百年前的广州老时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改革争先的商业文明和凝聚民间智慧的传统文化是广州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

从南沙到南站再到岭南,携手港澳和珠三角兄弟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广州蓄势待发!

广州南沙有什么发展优势(南沙南站岭南)(1)

南沙

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广深港高铁贯通、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人工智能产业集聚……近几年的南沙,可谓赚足了眼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南沙的区位优势明显。“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拥有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双区叠加’优势,依托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以及6900万人口城市群,必然成为全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广州市政协常委、香港籍委员黄俊康坦言。

以南沙为中心,半径50公里画圆圈,可覆盖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环珠江口城市;半径延长至100公里,这个“圆”可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部11座城市,以及白云机场、宝安机场、香港机场、珠海机场、澳门机场五大国际机场,其辐射效应可见一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香港商人霍英东就被南沙的地理优势所吸引,发出“南沙有像香港尖沙咀那般繁荣的潜质”的感叹。

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将各项资源导入南沙,塑造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中心地位?科创和贸易是其中的两个支点。

“首先要完善科创先导区顶层设计,并通过申报自由贸易港、深化穗港科创合作、创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会、打造跨境法律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措施,明确南沙在全球湾区城市群竞争格局中的定位和优势。”黄俊康建议,广州要以更大的改革创新和投入力度,在南沙规划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先导区”,将南沙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引领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建成世界级科创产业集群。

澳门籍委员黄家伦时刻关注着南沙的动向。在2017年,南沙保税港区占据广州海关网购保税进口业务九成,约2440万票跨境电商货物从世界各地汇聚南沙批发集散。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黄家伦看到了机遇:“广州应该携手澳门在南沙针对性建设葡语国家跨境电商平台。”

他建议,南沙应该先行一步。比如,可以在南沙举办葡语国家跨境电商博览会,并建立葡语国家商品展示中心和中国-葡语国家跨境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广州还可以会同澳门特区在葡语国家建立集仓储、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海外运营中心。”他有些迫不及待。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南沙港是天然深水港,南沙的开发建设使得广州从一个河港转变成真正的海港。以港兴城,港口的发展带来了广州区域经济和珠三角腹地经济的繁荣。

进入新时代,站在大湾区风口上的南沙,想象空间依旧很大:

当前,南沙正努力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从大湾区几何中心到交通中心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南沙面朝大海又面向湾区,再出发的南沙昭示广州的未来。

广州南沙有什么发展优势(南沙南站岭南)(2)

南站

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从梦想走向现实

从珠江口的南沙往深处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有一座超大交通枢纽——广州南站。从这里出发,可在48分钟内到达香港,57分钟内到达澳门,实现1小时穗港澳生活圈。

城市群互联,交通互通是首要一步。香港籍委员徐美云正是看中了广州南站的交通枢纽优势:“广州应发挥穗港直通高铁、穗澳城际铁路效能,充分体现广州南站在联系港澳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上的中心枢纽作用,在港澳合作上做文章,将穗港澳紧密合作作为核心理念。”在她看来,应把广州南站作为广州国际化升级的“新十三行”来打造,让高铁成为广州扬帆出海的“新巨轮”。

广州依托强大的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功能,将城市之网向大湾区城市群伸展开去,广州南站绝对是重要的枢纽节点。

两组数据可以有力佐证:

——广州南站是华南最大最繁忙的高铁站,2017年全年旅客到发量高达1.35亿人次,日均到发旅客量达37.2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一。

——去年10月1日,广深港高铁开通后的首个国庆长假,广州南站到发旅客达到了68.1万人次。而今年的春运,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有望再次迎来突破性增长,广州南站已经成为了经停车次数量和旅客到发量全国第一的超大交通枢纽。

在最近公布的《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广州南站枢纽成为广州三大特级客运枢纽之一,定位为全国高铁核心客站,珠三角铁路客运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最新的《广州南站周边地区规划修编》提出,要按照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的门户枢纽,面向门户枢纽的价值创新园区”的定位,着力提升南站地区交通设施、环境品质、规划深化及土地整备,南站本体升级改造和一体化管理运营。

新的规划把广州南站的定位上升到了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的高度。

与湾区门户枢纽同步到来的,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的美好未来。去年8月,番禺区政府在香港举办了广州南站商务区主题招商推介会,共有16个优质投资项目签约,其中不乏李锦记总部这样耳熟能详的香港品牌抢滩登陆。

徐美云认为,在广州南站设立港澳人士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港澳专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内地业务延伸区、港澳人士在穗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提供资金、政策、人才、配套等系统性的集成服务,提高国际一流人才的“磁场效应”。

“广州应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联手港澳融入大湾区建设,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港澳青年双创政商务服务中心。”

澳门籍委员李彩红建言,选址广州南站综合园区建设港澳青年双创服务的商务、政务综合体。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将三地文化、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要素结合,创造穗港澳“铁三角”营商环境,深化区域合作。最终,可以让广州依托港澳与国际市场的连接,“借船出海”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

依托便利的交通网络,携手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广州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引领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广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两会期间表示,广州将有望实现“30、60”的目标,即城市中心区(环城高速以内)30分钟通勤,城市外围组团60分钟到达中心区。南沙副中心至城市中心区30分钟互达,规划大湾区主要城市间60分钟互达。

30分钟通勤和1小时互达,以广州为中心的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正从梦想走向现实。

广州南沙有什么发展优势(南沙南站岭南)(3)

岭南

为“人文湾区”提供坚实注脚

从改革开放之初红遍大江南北的《雅马哈鱼档》到影响全国的“扬手即停”打的新风尚再到现代文化企业走向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过去,厚植传统文化的广州,凭借其“饮头啖汤”“吃螃蟹”的开创精神,领全国风气之先;而今斗转星移,文化广州跟随时代演进迸发新活力,继续勇立时代潮头。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岭南文化一直是粤港澳三地人文发展的依归,粤剧、粤语乃至粤菜更是广府文化的精髓代表。广州市政协常委、澳门籍委员廖僖芸认为,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但又各有特色,只有达到文化上的相互认同与融通,才能形成大湾区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人文湾区”,而广州正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源地。“广州拥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在构建人文湾区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廖僖芸说。

在她看来,目前,粤港澳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范围非常广泛,但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还不够,深度交流合作也比较缺乏。这需要加大大湾区城市间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合作,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形成文化合力。

家喻户晓的委员曾志伟说:“广州、香港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圈,人相亲、习相近,同宗同源,可以说是同声同气、心灵相通。”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经济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岭南文化兼具本土与外域特色,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这是繁荣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独特优势,也是大湾区以“两制”之利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重要支撑。

为演绎好新时代穗港“双城记”,曾志伟谈到了他的老本行。“可以通过影片的形式讲述穗港双城的故事深化广州、香港两地历史悠久、联系紧密的双城关系,彰显两地的城市影响力。”他说,眼光还可以放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上,通过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带动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培育文创型人才,促进穗港两城深度合作,为“人文湾区”提供深厚的文化注脚。

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是广州最大的“不动产”。今天的广州,正加速建设文化强市,以更饱满的精神和气质,向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南沙、南站、岭南文化背后是广州这座城市崛起和发展的基础要素,地理的优势、交通的便利、城市的地位、人文的积淀都不约而同呼应广州在大湾区内的定位——“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

“把好脉、开新方”,这三张牌的打法已初见轮廓,释放好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强大引领力,我们期待,全面发动广州这座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记者】周甫琦 朱伟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校对】符如瑜

【作者】 周甫琦;朱伟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