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6岁的少年宋希濂,还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那年初秋,在湘乡老家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之后,宋希濂开始返校之路。

在回长沙的路上,他遇到一位同样赶往长沙的湘乡同乡,对方年纪长他三四岁,名叫陈庶康,两人有说有笑地一起结伴而行。短时间的接触后,中学生宋希濂发现老大哥陈庶康有着跟他年纪不太相符的阅历,他当过兵,做过办事员,去过不少地方,更难得的是,两人都对孙中山先生及其革命理念十分认同,而且陈庶康对局势的分析,让一直在学校、涉世未深的宋希濂钦佩不已。

到了长沙后,两人互留了地址后就分开了。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1)

那年冬天,孙中山的国民党为培养革命军人,派人到湖南招募湘籍优秀学子到广州接受培训,应者云集。得知消息后,宋希濂马上报了名。初冬的一个早上,宋希濂来到考场,惊奇地发现前段时间刚认识的同乡陈庶康,也来报名考试了,而且跟他竟然是同桌。

两人又惊又喜,友谊更近了一步。几天后,成绩公布,两人双双上榜。1924年2月,他们成为程潜广州陆军讲武学堂的学生。不过来到讲武学堂没几天,宋希濂和陈庶康,就听说孙中山正在筹建黄埔军校,这将是一所培养革命军事指挥人才的学校,在军内的地位,将远超讲武堂。于是两人马上去打探情况,并成功从2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于当年5月份,光荣地成为黄埔一期学员。

进入黄埔军校后,陈庶康被分在3队,而小老弟宋希濂,则编入了10队。

这位陈庶康,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我军高级指挥员陈赓大将。国军中将宋希濂与新中国开国大将陈赓这对同乡加同学,看似两个对立阵营的人,却有着情同手足的友谊。即便是因为信念不同分道扬镳后,两人依然互相关心着对方,并在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2)

年轻时的陈赓

当陈赓在上海被捕的时候,是宋希濂找黄埔一期的同学联名为他作保。当宋希濂在解放战争中被俘,人生前景一片灰暗时,是陈赓到看守所给他做工作,并在他被特赦后亲自迎接他。其实在最初,宋希濂在陈赓的引导下,曾经一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他最后为什么转投了国民党阵营呢?在对立阵营中,两人的友谊是如何维系的?

陈赓引导他加入共产党

几十年后,宋希濂回忆起在黄埔军校的日子,总会想起那些在军校里与陈赓勾肩搭背,挥斥方遒的美妙时光。特别是陈赓的沉稳和老练,让没有多少社会阅历的宋希濂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广州后觉得格外有安全感。

虽然两人不在一个队,但只要不训练,他们都会经常一起玩。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中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还有不少人既加入国民党,也参加了共产党。在入学后不久,他就得知陈赓早在1922年就已经加入了共产党,当时是黄埔一期3队的党支部书记。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3)

陈赓

宋希濂对党派之争不是很感兴趣,他起初一直游离在两大阵营之外。不过,由于与陈赓关系密切,他的思想难免在潜移默化中会受老大哥的影响,也经常跟随陈赓参加一些左派的活动。

对宋希濂影响比较深的还有当时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听过一次周主任的演讲后,宋希濂钦佩不已。陈赓看准时机,在思想上引导宋希濂,让他对共产主义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黄埔军校半年后,迫于当时的革命形势,一期的学员全部投入到平定陈炯明叛军的战斗中,陈赓和宋希濂在战斗中先后被提拔为连长。1925年,在陈赓的介绍下,宋希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后,陈赓送给了小老弟宋希濂一份“大礼”,那就是带他去见周主任,当面聆听教诲。一个周末,陈赓来到潮州宋希濂的部队,神秘兮兮地说要带他去见个人,宋希濂跟着老大哥来到一栋房子的二楼,打开门后,他才恍然大悟见的人是谁。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4)

“报告周主任,我叫宋希濂,是教导二团四连连长。”宋希濂还未说完,周主任就挥手示意他坐下,“你不用报告了,你的情况陈赓早就跟我讲过了。你们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同志,不要拘束。”在陈赓的带动下,宋希濂也逐渐放松下来,三人聊起了革命形势,聊了很多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第二次东征过程中,陈赓救过蒋介石一命,被蒋视为“将才”,专门将他调到身边做侍从参谋,不过陈赓早已看穿蒋介石的真面目,没多久就以母亲生病需要照看为由,离开了蒋。

宋希濂转向国民党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爆发,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党机构和军队中排挤共产党,并大权独揽,成为国民党一号人物。

黄埔学生瞬间就成了“天子门生”,不少一期学员,作为蒋校长的嫡系,获得了重用。而本身就信仰不坚定的宋希濂,并不能像陈赓一样摆脱蒋介石地位升迁带来的权力诱惑。自己的“校长”跃升为“总裁”,跟着他就能飞黄腾达,这对黄埔学生,特别是一期学员来说,诱惑太大了。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5)

黄埔军校任职时期的蒋介石

陈赓由于战事忙碌,也没法第一时间了解宋希濂的思想动态,虽然从来信中已经隐隐感觉这位小老弟分辨不清方向,但由于相隔较远,也没法引导他。

而宋希濂这边,在经过思想挣扎后,他下定了决心,主动向蒋校长献媚的事他不愿干,但只要蒋介石向他伸出橄榄枝,他肯定会跟随蒋而去。

结果也正如他所愿,蒋介石没多久就想起了这位门生,将他调到广州并升任营长。等陈赓忙完战事,找到宋希濂的时候,发现这个19岁的小老弟已经跟自己不是一路人了。

陈赓虽然很恼怒,但还是平静地和宋希濂进行了沟通:“如果有一天,风云突变,国共不合作了,两军对垒,你站在哪一边,为谁以身殉职,听谁的军令?”

而宋希濂则不愿去做这种选择,他说:“眼下广东局面很好,我不明白你的假设从何说起?”

这次的交谈,两人不欢而散。那也是宋希濂印象中,陈赓脸上第一次没有笑容。

宋希濂可能意识到伤了老大哥的心,几天后写了一封长信给陈赓,表示自己“绝不做有损国共合作的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的反革命嘴脸显现,他在上海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此时的宋希濂因为腿伤正在苏州治疗,看着共产党一个个被抓捕,他有些前景迷茫,因为他曾经也加入过共产党。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6)

宋希濂

他不知道蒋校长会如何看待自己,于是试探着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

而陈赓在得知宋希濂在苏州治疗伤情后,也替他担忧,写信让他到武汉来养伤。宋希濂在收到陈赓的信后,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知道这位老大哥一直在关注着他,并在他迷茫的时候向他发出了邀请。

宋希濂虽然很感动,但理了理思绪后,还是决定等一等“校长的态度”再说。几天后,蒋介石的亲笔回信来了,信里的信息很简单:伤愈后速来南京!并没有追究他的意思。随信而来的,还有蒋介石附赠的300大洋路费。

宋希濂做出了一个人生重大决定,继续跟着蒋校长干,同时也彻底与老大哥陈赓分道扬镳。

为救陈赓,他联名作保

虽然与陈赓成了不同的阵营,但宋希濂对陈赓的消息格外关注。

1933年3月,当时秘密到上海治疗腿伤的陈赓被捕,宋希濂得知后,忧心忡忡。因为以他对陈赓的了解,老大哥肯定不会背叛共产党,势必会抵抗到底,这样肯定要受很多皮肉之苦。

之后,听闻蒋介石想要亲自劝降陈赓,宋希濂虽然觉得劝降的希望不大,但这样一来,特务至少不会在这之前对陈赓用刑。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7)

陈赓

后边的发展,跟宋希濂预想的一样,蒋校长劝降失败,陈赓一直被关押着。这可把宋希濂急坏了,要是这么一直拖下去,陈赓凶多吉少。

宋希濂既不敢公开反对蒋校长,也不愿见到情同手足的兄弟牺牲。最终,他想到一个“法不责众”的方案,联合项传远、肖赞育等十名黄埔一期的同学,深夜到蒋介石门外,共同请愿为陈赓作保,希望蒋介石能看在师生一场的情分上,放了陈赓。

黄埔将领当时已经是蒋介石的骨干,他们的联合上书,让蒋介石没法再对陈赓下杀心。

再加上宋庆龄等人的施压,以及陈赓本身也救过蒋介石一命,蒋最终将陈赓放出了牢房,但依然软禁在一家饭店中。

宋希濂见陈赓境况好了很多,监管也松弛后,派人给陈赓传话:“虽然看守你的人不多,但我们十多名同学联合为你作保,你可不能跑了哦,不然我们没法向校长交代。”

陈赓听到这话,马上心领神会,他知道宋希濂传递的信号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十多名同学作保,所以大家都不会受处分;二是看守不多,自己找机会逃跑。

果然,几天后陈赓就找了个机会逃跑了。

事后,蒋介石也只是“装模作样”地将牵头作保的宋希濂训了一顿。被骂的宋希濂,心里却十分高兴,因为好朋友陈赓重获自由,自己也没受到任何处罚。

不过,宋希濂并不是对每一位共产党都能网开一面,在长期的阵营对立中,他也沾满了共产党人的鲜血。其中最大的血债便是他枪决了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8)

瞿秋白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被保安团逮捕,遭受刑罚后宁死不屈,随后被押送到宋希濂的36师关押。对于瞿秋白,宋希濂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读过他的文章。为了软化瞿秋白的对抗情绪,宋希濂下令优待这位共产党领导人:不许用刑,伙食按师官长的标准提供,除师长外,其他人均称瞿秋白为“先生”。

宋希濂以为对瞿秋白格外关照后,他能转变态度,但关押一段时间后,面对宋希濂的劝降,瞿秋白依然不为所动。宋希濂只能将情况上报蒋介石,几天后特务机关来人再审一遍,依然毫无所获。正当宋希濂以为上边会将瞿秋白押送南京处置的时候,他却接到了蒋介石的密电:就地枪决,照相呈验。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宋希濂下令处决。宋希濂虽然奉命行事,也为瞿秋白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材安葬,但这笔血债,却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污点。

两个师长,西安再见面

两人再次见面,是在西安事变之后。30岁的宋希濂,此时春风得意,他已经是陆军中将,而且是中央军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师长之一,深得蒋介石信任。西安事变后,宋希濂奉命率兵进驻西安,兼任西安警备司令。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再次合作,这让宋希濂十分高兴,这意味着他和陈赓不再是敌人了。

1937年4月,34岁的红军师长陈赓,从延安来到西安,并到警备司令部拜访了老友。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9)

陈赓

此时距离上一次两人见面,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十年间他们容貌都有了很大改变,都从连长变成了师长,都是各自阵营独当一面的风云人物。

但两人的乡音和友情都没有随着岁月褪色,陈赓依然称呼他为“宋大头”,并笑言:“你头还是那么大!”而宋希濂也不甘示弱,回道:“你笑起来还是露八颗牙!”

这次难得的相聚,加上当时的大环境,让他们对很多往事都释怀了。两人喝到最后,都泪眼婆娑,有些话虽然始终没有说出口,但大家都能送彼此眼中读出未尽之意。

这次见面之后没多久,两人都奔赴抗日前线,宋希濂率他的德械36师,投入到淞沪会战,陈赓则随改编后的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在淞沪会战中,作为蒋介石嫡系中央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宋希濂的36师与日军血战3个月,先后补充了4次兵员,牺牲1.2万人,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性,成为抗战初期与日军交战最频繁的部队之一。

1938年,升任71军军长的宋希濂在富金山战役中率部顽强阻击,鏖战十天,重创日军三个师团,极大地提振了国人士气。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10)

怒江战役中的宋希濂

1942年,日军从缅甸进入滇西,宋希濂主力部队虽然已经减员严重,但他依然调集全军之力,紧急率36师,经过急行军,赶到怒江边上,将进犯之敌阻挡在怒江惠通桥畔。

宋希濂被俘,陈赓到看守所看他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开始了。宋希濂和陈赓,再次成为对手。不过这一次,宋希濂和他所属的蒋家王朝,快速土崩瓦解。1949年12月,宋希濂在大渡河沙坪被围,他曾经试图举枪自杀,但被警卫排长拦住,随即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不久之后,他和西南战役中被俘的其他国军高级将领一起,被转移到重庆白公馆看守所关押。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11)

此时,宋希濂已经42岁了,他觉得人生已经一片灰暗,没有任何希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时他所效力的蒋家王朝覆灭,他所追求的理想化为泡影,而作为对手,他曾经下令枪毙了共产党领导瞿秋白,这笔账他是怎么都逃不掉的。在宋希濂看来,共产党肯定会判处他死刑。

所以,在被俘初期,从“天子门生”沦落到阶下囚的落差,让他极其沮丧,也拒绝配合解放军的审问,消极抵抗。

得知小老弟宋希濂被俘后情绪波动很大,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在1950年春天专门抽空从昆明来到重庆白公馆,看望了被关押在此的宋希濂。

上一次在西安见面,作为老蒋嫡系的宋希濂,军服笔挺,头发梳得锃亮,而陈赓则一身皱巴巴的红军军装,当时宋希濂恍惚间还流露了几分“跟对了人”的得意之色。而十三年之后,他有些不知道要如何面对这位兄长。

陈赓并没有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依然像往常一样亲切地叫他“大头”。见面后第一句话,陈赓拍着宋希濂的肩膀说:“大头,看见你身体不错,我很高兴!我们好多年不见了!”

“是的,十三年了。”宋希濂看到陈赓依然那么平易近人,也放下了顾虑。两人聊天后,还是那熟悉的感觉,只是大家都刻意避开了国共战争的是非对错,都在回忆往事。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12)

那一天,陈赓请宋希濂吃饭,两人从早上10点多,一直聊到下午4点多。末了的时候,陈赓语重心长地对宋希濂说:“大头,你还年轻,要好好考虑一下后半生。只要愿意改过自新,现在一切都还有机会。”

这几句话,让宋希濂醍醐灌顶,他听出了老大哥的话外之音,共产党不一定会枪毙他!

对生活重燃希望的宋希濂,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看书、学习,也愿意配合看守人员的工作了。

1954年,宋希濂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与杜聿明、王耀武、黄维等老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和劳动。宋希濂也开始积极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研究共产党的理论和著作,在佩服之余,他也隐隐觉得,这是他当年没有跟着陈赓学完的部分。

被特赦后,陈赓来监狱接他

1959年12月,宋希濂作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重获自由。出狱那天,陈赓专门从外地赶回北京,到战犯管理所去接他。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13)

再次看到陈赓,宋希濂老泪纵横:

“真没想到会有今天,我对人民犯下如此滔天罪行,而共产党对我还如此宽大。”

陈赓说:“两军相争,各为其主嘛。我党政策历来是既往不咎,只要改悔认错,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宽大。”

之后,陈赓宴请从功德林出来的几位黄埔老同学,十分感慨地说:“打了几十年的仗,没想到我们又走到一起了。”宋希濂也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当年黄埔的时代。只是他不知道,当时陈赓的病情已经有些严重了。

在特赦后一年,宋希濂被告知,黄埔曾经的周主任要见他们。这让他有些激动,这次见面,曾经的老师与学生一一握手,并风趣地说:

“在座的绝大多数是黄埔学生,我和文白(张治中)都曾经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是你们的老师。学生走错了路,不管怎么说,老师多少也是有责任的啰!”

这次师生联谊完后,陈赓拉着宋希濂单独照了张相,这是两位老友这辈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人合影。

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病在上海辞世,享年58岁。宋希濂嚎啕大哭,他后来在文章中写道:“陈赓逝世是国家的一个巨大损失,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丧失了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友。”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14)

陈赓大将

“难得的良友”,是宋希濂对两人关系最贴切的描述。

在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期间,宋希濂写下了很多亲身经历过的事件,为人民留下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1980年,在赴美探亲后,宋希濂与分离30多年的子女在美国相见,随后决定随子女定居美国。在美国,他依旧在为祖国统一奔走,发起成立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以及“黄埔同学会”。

1984年,全国政协准备将他撰写的回忆录出版,宋希濂原本打算将书取名《宋希濂自述》。不过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人在台湾《中央日报》指责宋希濂“甘为中共鹰犬”。

为国民党卖命20多年的宋希濂,索性将书名改为《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坦荡地回击对方的嘲笑和污蔑。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15)

1993年,宋希濂走完了一生,归葬长沙。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宋希濂经常想起16岁那年的秋天,在湘乡回长沙路上初遇的那个爱笑的大哥陈庶康,主动帮他拿行李的画面。

曾经,他们共同出发,互相见证成长,虽在时代浪潮中分道扬镳,政治上对立,却一直保持着少年时代的情谊。

宋希濂抗战(宋希濂被俘态度消极)(16)

陈赓与宋希濂

好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中,宋希濂总算是与陈赓殊途同归,“终于又走到了一起”。

这一次,他将永远跟老大哥站在同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