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礼仪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而礼仪中又以祭祀为第一要务,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就是说祭祀和用兵才是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历朝历代,对于祭祀都很重视,清代亦如此。

清朝皇帝各个陵墓 简述清代皇帝之谒陵(1)

祭祀从广义上说包含了天地鬼神,祖宗社稷,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这里就以清代祭陵为主,讲一讲清帝祭祀的相关内容。虽然此类话题较为冷僻,但读者若是有心也能从中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清代的祭陵礼仪,始于崇德年间。当时定制,每年的岁暮、清明节遣大臣祭永陵、福陵,祭品用牛和羊,后又规定先帝的忌辰、诞辰日及孟秋望日(农历七月十五),燃香烛,献酒果,读祝文,行礼。如果是派遣守陵官致祭时,则不读祝文。

康熙二年,孝陵建成后,定制每年以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冬至、岁暮为大祭之日,自从以后,清帝谒陵也渐趋于完善。

清朝皇帝各个陵墓 简述清代皇帝之谒陵(2)

有清一代,除了四大祭日之外,每月的朔、望日为小祭日。逢大祭日,有时皇帝要亲往谒陵,有时则派皇子或亲王代祭。而小祭日之时,则由守陵官员上香即可。

一般来说,由于清东陵葬着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福临,以及两个功勋卓著的皇帝康熙、乾隆,因而后代皇帝亲谒东陵的次数居多。而每当圣驾亲往时,所过州县都要向民间大征其税,役使民工民夫修道路、建行宫、设膳房,通州、三河、蓟州等皇帝必经之路,地方文武官员均常服,于道右百步外跪迎。皇帝行至陵区时,除当值得守陵官员外,均于道右跪迎。皇帝回銮之时,亦是如此。

清朝皇帝各个陵墓 简述清代皇帝之谒陵(3)

清代谒陵的礼仪十分繁复。如皇帝是初次谒陵,礼部要先奏请其驻跸之日期,而谒陵则由礼部拟议进奏。次日,皇帝要行大祭礼,礼仪则由太常寺拟定进奏。

皇帝谒陵,皇帝及其随从的王公百官都要身穿素服,皇帝乘舆、降舆之处,均临时酌拟具奏。而随从王公均于“下马碑”下马,贝勒以下、大臣侍卫三品官以上,于未至“下马碑”下马,只有谒泰陵时,随从王公等至“东山角”下马,其余人等则在未至“山角”处下马。

皇帝谒永陵,在陵内的启运殿的北门阶下行三跪九拜礼,礼毕瞻望四陵,各祭酒,凡四跪,每跪一次要奠酒三爵,每奠一次行一拜礼。礼毕,西向站立举哀,王公以下大臣官员也要随行礼举哀。次日,皇帝身着礼服、随从百官均朝服,在启运殿行“大飨礼”。

清朝皇帝各个陵墓 简述清代皇帝之谒陵(4)

皇帝谒福陵、昭陵,在陵之明楼前行礼、奠酒、举哀,与谒永陵相同。次日,皇帝和随从王公百官在陵内隆恩殿行大飨礼,衣着也同于谒永陵时的服装。

皇帝谒东陵、西陵时,一般只在当日身着素服,未至陵内碑亭,即降舆痛哭,步入隆恩门,到宝城前三奠酒,行礼,王公议下文武百官均随行礼,礼毕而退。

若皇帝亲行大祭礼,则须先将已故帝、后神位,奉安隆恩殿内宝座南向,座前案上设供,祭品则有:牛一只、羊二只,羹、饭、脯等十八种,饼、饵、果实六十五种,帛、茶碗、金爵、金匕、金箸等。

届时,皇帝乘舆至隆恩门前,在门西幄次洗漱毕,由赞引官导入隆恩门,尚茶奉茶于案上,皇帝行一拜礼,王公大臣随之叩拜。

清朝皇帝各个陵墓 简述清代皇帝之谒陵(5)

然后,读祝官捧上祭文,于祝案旁跪,礼部堂官二人分左右跪,向皇帝展现祭文。皇帝览毕,由礼部堂官由左门引至隆恩殿,在供案前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王公百官随同行礼。接着,依次进行初献,读祝文,奉爵大臣跪进爵,行亚献、三献礼,每一献皇帝及王公百官均行三跪九叩礼。

由于隆恩殿内除了先帝的神牌外,还有同葬的后、妃神牌,故行礼时,则要一一俱拜。拜毕,皇帝从左门出殿,进陵寝左门至明楼前,西向立举哀,王公百官则在陵寝门外举哀。举哀片刻之后,谒陵活动即宣告结束。

清朝皇帝各个陵墓 简述清代皇帝之谒陵(6)

按清制,皇帝清明节时谒陵,须行“敷土礼”。届时,皇帝更换素服,由帮扶抬土大臣随同进至宝城前。陵寝内务府官进献护履,皇帝接受后穿上。这时,陵寝内务府大臣挑着土筐在阶前献土,奉献皇帝。帮扶大臣抬至宝顶正中敷土处,跪进给已在宝顶正中跪着的皇帝,皇帝接土后,拱举敷土。

敷土完毕,皇帝将筐授给大臣,并脱履。接着,行大飨礼,礼毕,更换青长袍褂,再至明楼前行礼、奠酒、举哀。

敷土礼系沿用明制,敷土十三胆。乾隆帝继位后,认为这十三担土须往返二十六次,很觉繁琐,故自乾隆二年起,改为一担,敷土礼也就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走过场了。

清朝皇帝各个陵墓 简述清代皇帝之谒陵(7)

有清一代,谒陵最勤的当属乾隆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及当太上皇的三年间,约有四十次谒陵活动。直至乾隆六十年和嘉庆元年,他仍以八十余岁高龄,亲谒东陵、西陵,既表示对列祖列宗的敬意,又暗含要后嗣效法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