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昆曲的艺术特征(昆曲之美在何处)(1)

在京剧班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许多行外的人未必能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昆曲便成了京剧演员必修的一门基础,行内常说,一个京戏演员假如不会上那么三四出昆曲戏,那他就算不得好演员,因为昆曲对演员的要求是相当的高,过去老前辈们一拿就能拿出几十出昆腔戏。

牡丹亭昆曲的艺术特征(昆曲之美在何处)(2)

昆曲是我们的百戏之母,具有600年的历史,而京戏不过200余年。然京剧汲取各家所长,才成为国剧。

昆曲的剧本文学价值比任何剧种都要高,那些词藻太雅太美了。

牡丹亭昆曲的艺术特征(昆曲之美在何处)(3)

京剧中有很多戏都源于昆曲,并受昆曲影响较深。梅兰芳先生曾嘱咐其子葆玖,必须要学昆曲,因为学好昆曲的基础,才能动“梅派”戏。

话说回来,昆曲它的原名是“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

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昆曲的艺术特征(昆曲之美在何处)(4)

四百年前,一部《牡丹亭》孕育而生,成就了一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文坛的地位,也让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被传颂至今,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四百年后,由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一扫昆曲界的寂寥,为昆曲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打开新局面。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昆曲的艺术特征(昆曲之美在何处)(5)

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讲述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

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牡丹亭昆曲的艺术特征(昆曲之美在何处)(6)

这种真挚而又炽热的爱情主题直接触及到了情与理的冲突,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映射出不同时代的个体对永恒情感的向往和认同,故而引起了当代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尤其是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青春版《牡丹亭》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文字丨NightCaroline

摄影丨YC

编辑丨Yvonne

牡丹亭昆曲的艺术特征(昆曲之美在何处)(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