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当地时间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名57岁的马里兰男子在接受转基因猪心脏移植手术3天后情况良好。这是全球首例人类成功接受猪心脏移植。

人类首例猪心移植手术(热点全球首例)(1)

手术进行中。

接受移植的患者名为戴维·贝内特,现年57岁,住在马里兰州,手术前数月一直卧床,靠人工心肺机维持生命,先前被认为身体状况不适宜接受人类器官移植。依照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说法,移植猪心脏是贝内特“目前唯一的选择”。他在手术前夕说:“我想活下去……这是我迫不得已的选择。”

马里兰大学动物—人移植项目科学负责人穆罕默德·莫希丁博士说:“如果最新研究最后被证明确实奏效,将为患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可供移植的器官。”

监督美国移植系统的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心脏移植数量超过3800例,创下历史记录,但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严重短缺,美国目前有近10.7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

之前此类移植(异种移植)尝试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身体迅速排斥动物器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一位名叫“费宝宝”(Baby Fae)的婴儿,依靠狒狒的心脏活了21天。

最新手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外科医生们使用的是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基因编辑技术去除了猪心脏细胞中的一种糖——正是这种糖导致器官移植后人体出现超快速排斥反应。

人类首例猪心移植手术(热点全球首例)(2)

心脏病人戴维·贝内特(右)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前与医生的合影。新华社发

去年10月,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罗伯特·蒙哥马利博士领导的团队,成功将一个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肾脏移植到一名有肾功能障碍的脑死亡患者体内——其家人在她即将脱离生命支持系统之前同意了这项实验。据报道,猪肾脏“几乎立刻”开始产生尿液和排泄废物肌酐,这是肾脏功能良好的标志。初次实验在54小时后即终止,在此期间,肾脏未表现出与排斥反应有关的宏观特性。

蒙哥马利说,马里兰大学的移植实验将他们的试验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或许将有无数患者从中受益”。

为何要“舍近求远”

据了解,人类对于异种生物器官移植的相关实验可追溯至17世纪。人类早期的研究都是聚焦于从灵长类动物身上取得器官。

对于这次“舍近求远”,并不是从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身上,而是从猪身上寻求替代器官的尝试,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外科专家刘金平解释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猪的心脏大血管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上与人类脏器匹配度最接近,其次是因为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体重较小,而人类体重较大,一些灵长类动物的心脏无法负担人体的运转。再者就是猪的繁殖力很强,一旦解决相关生物医学问题,能给人类提供的器官很多。

仍面临很多风险

然而这项技术目前也面临着诸多质疑,“器官共享网络”首席医疗官戴维·克拉森博士认为,这只是探索异种移植是否最终可行的初步尝试。纽约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阿特·卡普兰也表示,现在说心脏移植成功还为时过早,如果贝内特几个月的生活质量都很好,这个说法才能成立。此外,卡普兰还认为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也应当被考虑进来,该手术应用的基因改造技术可能会“触犯”医学伦理的“禁区”。

刘金平也认为,这项新技术的美好前景与复杂风险是并存的。一旦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首先就面临着复杂的伦理问题,“把猪心脏移植到人体,这也许只是一个开端,如果将动物的肾脏、肝脏、肺等器官也用于人体的器官移植,那么未来我们将如何界定这个人的属性呢?这首先是个伦理问题,我们人类能否接受这种改变?”

刘金平还警告说,进行跨物种器官移植的手术后,面临疾病和病毒的传播风险。“艾滋病等都是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许多动物身上还有人类不知道的病毒,究竟有多少种病毒隐藏在猪身上,谁也不知道。在这个未知领域到底有多大的危害,现在还不好判断。”

来源:中国科普网 综合报道自科技日报、新华社、环球时报等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