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对于《诗经》所做的这个总结性评价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至于在谈到《诗经》时,大部分人都认为,其思想倾向是与孔子所提倡的“仁礼”相契合,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与礼仪规范。其实不然。《诗经》里所描述的的一些女性形象,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有的甚至可说是“离经叛道”。

国风·郑风·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国风·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两首诗均是女性口吻。第一首大约作于劳动之时,一位女子见风吹树叶,心有所感,于是大方的对着意中人即兴歌唱,并且邀请对方与自己一起唱和。“叔、伯”都是女子对爱人的称呼,诗中指同一个人。“予和女、予要女”均表达“我为你唱和”之意。第二首则应是一位女子与心爱男子开玩笑所做的情诗。女子爽朗、泼辣,要心上人渡水过来与己相好,证实爱情忠贞,如若不然,追求她的人有的是。“狂童”意为“傻小子”,是女子对心上人的戏称。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猎人在林中打死了一只野鹿,又碰到了一位美丽姑娘,于是他一边收拾猎物,一边向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女子也欣然接受,怀着欣喜嘱咐猎人不要心急,不要拉拉扯扯惹得狗儿吠叫惊动了别人。“吉士”指美男子,“舒而、脱脱”都有轻轻地、慢慢地之意,“帨”是古代女子身上的装饰物,“无感我帨”即是说“不要动我”。这首诗中的女子不仅大方,还很大胆,欣然接受刚认识的猎人的求爱,面对心上人的亲热之举也只是嘱咐他“舒而脱脱兮,无使尨吠”,这在后世经学家眼里不知要被批成什么样。这首诗历来被斥为“淫诗”,但它充分反映了当时未被礼教所束缚的原始淳朴的婚配习俗和社会风气。

诗经关于女性形象(诗经中那些叛逆)(1)

国风·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这是一首表现坚贞爱情的诗。女子爱上了一个驾车的男子,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不能在一起。然而这个姑娘毫不气馁,要求男子和她一起大胆私奔,并且指日为证,要与其同生共死。“异室”在这里指“不能成婚”。“榖则异室,死则同穴”即是说:如果生的时候不能在一起,那么死后也要葬在一处。中国古代历来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说法,而“私奔”更是大忌。这位女子不顾阻挠,主动提出私奔,要和心上人同生共死,她的刚强倔强,以及奋不顾身追求爱情的勇气即使放在现在怕也要令许多人汗颜。

诗经关于女性形象(诗经中那些叛逆)(2)

国风·召南·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这首诗表现女子不惧牢狱、拒绝嫁与他人作妾的反抗精神。“谁谓女无家”指男子已经成家,欲娶女子为妾。“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即是说:虽然催我进监狱,也不能让我嫁给你作妾。女子面对牢狱之灾也毫不妥协,坚决反抗,“虽速我讼,亦不女从”一句,截然了当,掷地有声,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刚硬果决、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豪杰形象。

诗经关于女性形象(诗经中那些叛逆)(3)

国风·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首诗同上一首一样,是表现女子的反抗精神。诗中女子本来已经有了心上人,却又被她的母亲强迫嫁给其他男子,女子痛苦万分,一边埋怨其母不体谅自己一片真情,一边呼天喊地,发愿绝不变心,誓死非他不嫁。“靡它”,指没有他心,不背叛自己的爱人。慝,变更,“靡特”就是说决不更改自己的心上人。整首诗就是女子的一篇爱情宣言,她控诉母亲的不体谅,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忠贞坚定和强烈的反抗意志,感情强烈,直抒胸臆,一个性格倔强、誓死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诗经关于女性形象(诗经中那些叛逆)(4)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表现的是古代社会最真实的风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而《诗经》中那些真实、鲜活、极富个性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也必将久久流传,为人们所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