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今天(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首次“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献血,赠送生命的礼物。感谢您。”

世界献血者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这一天正是他的诞辰。

2016年6月14日,Google在首页发布涂鸦纪念他。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1)

他关于血液的发现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是的,就是他,卡尔·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1868年6月14日-1943年6月26日)。

01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2)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输血是一个狂热的梦想。

1665年,英国医生劳尔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他先给一只狗放血直到快死(残忍!这样放到现代,动物保护协会口水先把他喷死!)然后再把另一只狗的血输给它,受伤的狗奇迹般地“满血复活”了,不过,这一残忍的实验的的确确证明了输血真能救命。

1667年,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御医,法国医生丹尼斯进行了人类手术史上首次有详细记载的输血(异种输血)。他将一只绵羊的血输给了一位因水蛭而流血过多的15岁男孩,男孩最终因输血而得以幸存。

丹尼斯再接再厉,他把小牛的血输给一个叫安托万.莫里(Antoine Mauroy)的疯子,莫里因此得以在输血史上青史留名。前两次输血后莫里都出现了发热、出汗,呕吐等严重的免疫反应、在鬼门关徘徊数次之后,莫里命大都挺了过来。但在第三次输血时莫里不幸死去。

莫里的妻子一纸诉状控告丹尼斯谋杀,但是后来经过详细调查,确凿证据显示莫雷的真实死因是砒霜中毒, 真正的凶手就是贼喊捉贼的莫里的妻子。丹尼斯虽然被宣判无罪,但从此心灰意冷,永远退出了相关医学实践。

许多时候,真实的历史比小说还精彩。

把动物血输给人体风险太大,组织也看不下去了,终于自1670年,法国、英国、罗马教皇都纷纷下令禁止输血。

200多年来,把动物血输给人体一直声名狼藉,被严格禁止。

直到1959年6月,在上海永安棉纺三厂任医生的俞昌时发明了鸡血疗法,也称之为“打鸡血治百病”,简称“打鸡血”。 借助于西洋注射器械,又有了些“洋为中用”的科学色彩;在羊群效应下,一哄而起、疯狂蔓延,一时神州鸡贵,各单位有病无病的人们,纷纷拎着大公鸡去医院排队打鸡血。

在俞昌时眼中:“鸡血疗法是真正超国际水平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打鸡血”,竟然会伴随着狂热岁月的激情,在神州大地流行了十数年之久。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3)

真往屁股里打鸡血的时代很快过去了,但“打鸡血”却留在了我们的文化中。许多时候,鸡血可以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暗示,比如成功学大师们喊的口号:“我最棒!”“国际最强!”“一定成功!”“先赚一亿!”

02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4)

早期输血的奇思妙想之所以会失败,是由于犯了一个方向性错误:用一位名叫詹姆斯·布伦德尔的英国男妇科医生的话说,就是输“畜生的血”。

布伦德尔坚定地认为,人类应该只输入人血,于是,布伦德尔决心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更重要的是,十九世纪早期,很多孕妇因分娩时失血过多而死,布伦德尔真的忍无可忍。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5)

1818年,詹姆斯·布伦德尔首次为一位失血过多的产妇输血,成为人与人之间成功输血的第一例,这位产妇幸运地获救了。

在随后的几年内,他研制成功了以重力作为输血动力的重力输血器并总共进行了10次输血手术,其中有4例病患存活了下来。

1873年波兰医生基塞留斯(G. Gesellius)收集了此前数十年所有他能获得的输血记录,统计显示44%的病人因输血获救。

但从反对输血的角度来看,输血的成功率太低了,有大于一半的死亡几率。

为什么一半多的人都会因输血而死亡?当时的主流认为疾病导致血液凝块,直到奥地利年轻的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斯泰纳的横空出现,这个谜底才得以揭开。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6)

1900年,卡尔·兰德斯泰纳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他从五位助手和自己身上提取血液样本,静置待淡黄色的血清和鲜红色的红细胞分离,然后将它们分开,合成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他很快发现,只有某些人之间的血液混合会产生凝结现象。

他把出现絮状凝结的,用“+”号表示,不出现凝结的,就用“ - ”号表示,并一一记录在一张表上。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就这样诞生了!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7)

画出这样一张划时代意义的表格已经很牛了,但是更牛的是从中找到规律。 这个规律让他在1930年独揽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又称诺贝尔医学奖)。

兰德斯泰纳领悟到,血不只很红,还都是很有型。有两个样本,红血球上有一种称为「Anti-gen」(抗原)的物质,他于是以「A」作标记;另一种不同的抗原则被标记为「B」,而第三种,A抗原和B抗原都没有,起初他称为C,后来他将其改称为O,或者称为“零抗原”。

两年后,兰德斯泰纳的两名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更大规模的一次交叉实验,从中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AB型。

这就是今日几乎人人皆知的ABO血型系统的来源。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8)

兰德斯泰纳天才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识到:所谓输血综合症——接受输血的病人有时候会发生发热、寒战、休克、黑尿甚至死亡,其实是因为人类有不同的血型。他建议由血型做亲子鉴定,因为血型的特征是遗传的。

兰德斯泰纳自己只是轻描淡写报道了他的实验:“我希望这对人类会有点帮助”。

如此低调而有内涵的解密,却是革新输血及外科手术的里程碑,从此打通了安全而大规模输血的康庄大道,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大门,救治了无数失血过多患者的生命,并随之催生了免疫血液学、免疫遗传学等新兴学科。

即使在今天,血库仍然沿用他的将血细胞凝结的基本方法作为快速,可靠的血型测试手段。

卡尔·兰德斯泰纳是当之无愧的“血型之父”。

03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9)

1868年6月14日,卡尔.兰德斯泰纳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父亲列奥波德是著名的维也纳记者,在他六岁时就去世了。兰德斯泰纳是由他的母亲范妮.赫斯(Fanny Hess)一手抚养长大。范妮是德国犹太商人后裔,当时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犹太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虽然日后跻身犹太人天才之列,但是兰德斯泰纳早期并没有展示出很多作为超级神童或学霸的过人风采(不像朱八八之前的天才系列里的主角光环强大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比较特别的是他从小就对医学非常感兴趣, 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被认为是“杰出的”。

在我们对连环画爱不释手的年纪,他对着有插图的医学书籍废寝忘食;

当我们半夜偷看武侠或言情小说时,他晚上点蜡烛偷偷看医学书籍;

当我们喜欢爬池塘边的榕树时,他喜欢爬医院实验室窗口偷看解剖实验;

当我们好奇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时,他好奇的是人在临死瞬间是个什么情形。

……

这样的少年,你一定知道他的理想-----成为一名医生。

鲁迅学医是因为“恨中医耽误了他父亲的病”和“确知日本明治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医的事实”。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兰德斯泰纳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他就是天生想当医生。

1885年, 17岁的兰德斯泰纳进入当年欧洲最牛的大学--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研究解剖学,动物学,血液化学和有机化学。

1890年,兰德斯泰纳到维也纳一个罗马教堂接受洗礼,从犹太教改信天主教。

他的助手认为兰德斯泰纳信仰上的转变,使他从他原先的环境中孤立出来,从而促使他更专注于科学。“他变得沉默寡言,越来越专注于他的研究”。

189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他就学期间,他认为血是一种「特别的汁」。毕业后5年间,他先后去瑞士苏黎士、德国维尔茨堡和慕尼黑等地的实验室进修。

1897年,兰德斯泰纳转到维也纳病理解剖研究所,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总共进行了超过3,639次尸检,几乎可说是一天解剖一具尸体,约占该机构所有尸检的五分之一。

1908~1919年,兰德斯泰纳升任维也纳大学病理解剖室主任。

1901~1914年间,兰德斯泰纳总共发表了141篇有关病理学、细菌学和血清学的论文,其中就包括发现ABO血型的论文。

1916年兰德施泰纳与列奥波蒂娜·海伦结婚。海伦本是希腊东正教会的成员,结婚后,在兰德施泰纳的影响下,海伦很快就皈依了天主教。婚后不久两人就有了一个儿子。

兰德施泰纳一生都是天主教徒,但他是一个非常低调内敛的人,他从不公众发表他对宗教的看法。

一战结束后,兰德斯泰纳幸运地离开了奥地利,否则,他们很可能全家都被送到纳粹的毒气室。随后他在荷兰度过了两年不太顺利的时光,1919年,他举家移居美国,三年后被推荐加入大名鼎鼎的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中间还到中国北平(今北京)工作过一年,1929年他加入美国国籍,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937年,兰德斯泰纳发起诉讼阻止即将出版的“美国犹太人名人”里加入他的名字。他的理由是他的名字和传记的出版会对私人生活和职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他说“公开强调我祖先的宗教信仰对我来说是不利的。”

作为诺奖得主,拒绝当犹太人,不想加入“犹太名人堂”也就罢了,还要闹上法庭,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闻界特别是犹太报纸马上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甚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忍不住出来批判他的同胞: “它证明了技术能力并不总是与品格和尊严联系在一起。” 老爱最后的总结陈词是:兰德斯泰纳的态度是“可悲的”。

其实在1912到1966年间的24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只有他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有学者认为他就是生物医学界的爱因斯坦。

好玩的是,同一份报纸,在兰德斯泰纳提起诉讼前,一直对他称颂有加,盛赞他是一名伟大的犹太科学家。

后来有记者就此案采访了兰德斯泰纳,采访内容在他去世后才发表,兰德斯泰纳解释说,他并没有试图贬低犹太人,但他认为建“犹太名人堂”实际上是帮助了纳粹,“让犹太人与众不同。” 他告诉记者,高调的宣传破坏了他和家人的生活。

他的传记作者报告说,兰德斯泰纳不喜欢自己作为免疫学权威的地位,经常拒绝去公开发言的邀请,而宁愿留在实验室。对于一生低调内敛,不喜高调宣传的兰德斯泰纳而言,甚至他“1930年的诺贝尔奖也是一场灾难”。

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兰德斯泰纳的先见之明,因为仅仅两年后,欧洲犹太民族的精华在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的浩劫中逐渐丧失殆尽。

二战爆发后,许多人发现兰德斯泰纳越来越沮丧,他本质上有点悲观,他一直担心纳粹会最终胜利。他一生都是忧郁的天才。

尽管几乎被当成犹太人的叛徒,兰德斯泰纳还是尽力挽救他的同胞,他一直与欧洲的犹太人通信,帮助他们逃到美国并找到工作。

打鸡血的正确使用方法(打鸡血真的有用吗)(10)

1997年版奥地利1000先令钞票上使用了他在维也纳大学实验室工作的形象

他的功勋,奥地利不会忘记,犹太人不会忘记,世人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