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韩业庭)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暑期热播,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许多中小学不约而同将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暑假作业”开学之初,很多学校又以“汉字听写”的形式上了开学第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实验小学汉字听写大会?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验小学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听写成为开学第一课)

实验小学汉字听写大会

光明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韩业庭)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暑期热播,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许多中小学不约而同将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暑假作业”。开学之初,很多学校又以“汉字听写”的形式上了开学第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开课先验收“听写作业”

日前,记者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二四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语文老师王老师先是回顾暑假前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汉字听写大会”,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坐在后排的一位高个儿男生说:看汉字听写大会认识了不少小学霸,深深为他们的表现所折服。同时,跟随节目也认识了不少的陌生的汉字,了解了不少汉字故事。

为实际验收同学们的暑假作业,王老师又以“汉字听写”的形式作了一个小测验,还有两个同学被要求上黑板听写。王老师一字一顿地念:“攒动、功亏一篑、怯懦、高屋建瓴、因地制宜……“,同学们一笔一划的写,整个课堂一时间恍然变成了汉听大会的节目现场。王老师告诉记者,她今天听写的这些词汇是从汉听大会近三期的考题中选出来的,而它们全部都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在汉听复赛中出现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考题也出自初中二年级的陶渊明散文《五柳先生传》中。

觉得大会难,是因阅读量不够

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一些成人批评汉听考题偏难怪的说法,在语文教学一线教书半辈子的王老师坦言:“那是因为他们的阅读量不够,“她进一步表示,”今天我们同学自己能站在讲台上去讲课,是课前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查询了大量的课外资料,把作者理解透了,才能在上面讲得出来。“我有一个学生,她以前喜欢看流行的言情小说,看过《简爱》之后,一下子觉得以前读的那些小说不值一文,时间都浪费了,这就是经典的价值。而今他的变化也很明显,无论是文字的表达,思想的深度,言辞的犀利,都比以前好得多。”

王老师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升华了学生们对于母语的情感,同时,也是一门生动的汉字教育的有声教材,对于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有裨益。

“汉听”模式渐成社会文化现象

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7月13日播出以来,由汉字节目引发的母语传承、汉字教育等成为焦点话题。很多学校、社团、社区、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模拟汉字听写,比拼汉字功力,传承汉字文化。一股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的汉字学习热、文化传承热,正在兴起。

由于汉听大会成人体验团中,媒体记者团的听写表现不佳。就有报社专门组织了汉字听写大赛,督促编辑记者学习和掌握更多汉字。湖南台老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近期也以成语听写为主题,制作了一期节目,现场测评嘉宾的汉字水平。还有不少社区把举办汉字听写大赛当作活跃社区文化生活的“热门项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的汉字热、听写热,是社会对于汉字传承的共鸣,也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