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原来只是个热衷于耕读的年轻人,硬是被哥哥刘縯强拉着,参与了新朝末年的起义。刘縯曾经自比先祖刘邦,嘲笑刘秀就是个伺候庄稼的刘交(刘邦的弟弟)。
历史开了个大玩笑,这一次成功的不是“刘邦”,恰恰是庄稼汉“刘交”!在率领绿林军歼灭新莽政权主力军团后,刘縯没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族兄刘玄横空杀出,被拥立为帝,而刘縯竟然死于“革命兄弟”的内讧!
绿林军其实是个松散联盟,它由四部分武装力量构成,按队伍成员的属地划分,一部分叫“新市兵”,首领有王匡、王凤和马武;一部分叫“下江兵”,首领有成丹、张卬、王常;一部分叫“平林军”,首领有陈牧、廖湛;第四部分就是刘縯刘秀兄弟的“舂陵军”。
剧照:刘縯
在舂陵军加入前,三支队伍各自为战,像极了“小强”,一打就散,转头又活过来,靠四处劫略为生。刘縯靠下江兵首领王常的帮助,说服了三支队伍与舂陵军协同作战,先在蓝乡歼灭新朝主力军团两万人,后夺取南阳重镇宛城、新野等地。
在最关键的昆阳大战中,新莽政权最精锐,也是最后的家底,四十万人马被绿林军全歼!昆阳之战其实就是新莽政权的夺命一刀!
由此可见,正是刘縯,让这支“流寇”式的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是当之无愧的领袖级人物。然而,当他们决定推举一位刘氏宗族子弟为帝时,当选的竟然不是刘縯,而是默默无闻的刘玄!
刘玄登基称帝后,在绿林军首领们的怂恿下,竟然捕杀了刘縯!
刘縯的死,不光是绿林军的巨大损失,也为刘玄的更始政权覆灭,留下了巨大隐患。那么,拥有强大私人部曲的刘縯,为何会被轻易杀害了呢?
刘玄
表面原因:刘縯的威名让绿林军上下害怕关于刘縯之死的原因,《后汉书》交代得很简单:
“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伯升(刘縯)威名而贪圣公(刘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
刘縯治军威严,人气指数高,他当皇帝,众兄弟今后的日子不好过。刘玄不一样,懦弱无能,好好先生,且没有私人武装,只是平林军的普通小职员,他当皇帝,兄弟们说了还能算,该玩玩,该乐乐。
于是,他们抛开刘縯,私下议定后对刘縯玩了个请君入瓮。刘縯就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迫承认了拥立刘玄的事实。
刘玄登基后,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在此后的战斗中,刘縯表现出来的惊人战斗力和威望,让刘玄等人惴惴不安。尤其是在攻打新野城时,平林军怎么打也打不下来。县宰在城头说:“如果能得到刘司徒的一个承诺,我就投降献城!”果然,刘縯一到城下,新野宰开城归降!
剧照:刘縯
显然,刘玄的一顶皇冠,不能阻止刘縯的威胁!怎么办?那就只好杀之而后快!
深层原因:士族阶级与农民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恐怕这么回答,多少有点苍白,绿林军本来就是松散联盟,矛盾远不止这些,合不到一块可以散,为何冒着风险斩杀刘縯,要知道刘縯的部众是这几只队伍中最强大的,难道他们不怕被刘縯反杀?
除非,他们之间还有更深的矛盾。没错,这个矛盾就是刘縯所代表的士族阶级,与其他三支队伍所代表的农民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都是典型的农民起义军,起初只是一帮,在绿林山争食绿林山野生荸荠的流民。后来慢慢演变成一支打家劫舍,四处游荡的流寇组织。而舂陵军不一样,它由刘氏宗族子弟和南阳李氏豪族构成,是典型的士族集团组织。
农民军的目标很淳朴:吃饱肚子,为人类的第一需求服务!士族军队不一样,他们从来不缺物质生活的优越,他们的目标是,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复刘家老祖宗的家业!
昆阳大战
一个是生理需求,一个是政治需求,就像油和水,怎么能融到一起?
当初刘縯无法说动四军联合,请王常出面游说,成丹、张卬直言不讳:“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各自为主,不受制约,当个草头王,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也不怕失败,天下流民有的是,打散了还会再聚集。
王常以陈胜吴广的失败,才吓唬住他们,同意联合,不过从心眼里,他们是老大不愿意。这就是农民阶级的狭隘之处,没有长远目标,更没有政治追求,最终只能沦为流寇!
这种思想与刘縯必然产生冲突,舂陵军的战斗力就是源自于远大的目标,和严格的军事管理。当刘縯目光盯在攻城拔寨,消灭新莽主力军时,农民军眼睛里只有粮食、金钱和女人。刘縯的制约,让他们很不爽。
倘若没有后来的事情发生,分道扬镳是他们必然的结果!
舂陵军骨干
引爆点:不同意识下的“同一目标”这件事就是,新市、下江、平林三军居然也诞生了“政治目标”——拥立皇帝,建立政权!
他们为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根子还是在刘縯。刘縯曾经将他的政治蓝图,宣讲给王常。王常的悟性极高,对刘縯的蓝图“一见倾心”,并且将刘縯的目标,简而化之地传达给草头王们:拥立刘氏恢复汉室,诸位非王即侯,恩泽子孙!
这种简单粗暴的所谓“政治目标”,对草头王们来说,其实就是扩大了的“生理需求”。不过,这个说法很容易被接受。
在这件事上,刘縯犯了个错误:他认为目标一致了,他就是那个必然的被拥立者!所以,他早早地对王常许下诺言:“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仿佛皇冠已经唾手可得,而忽视了他和三军草头王们,意识深处的差异!
草头王们心目中,已经幻化成了一个简单的公式:拥立刘氏为帝=几辈子的吃穿不愁!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位能力出众的宗室子弟来带领他们!
绿林军
这就是默默无闻的刘玄,被推上皇位的原因。一方误以为双方已经达成共识,一方误以为只要推出一位宗室子弟就万事大吉,双方都没有认识到,其实他们的意识深处,差距巨大!
这种将阶级矛盾抹平,将所有矛盾,归结为个人行事作风问题的做法,让双方无法做到求同存异。表面上目标一致,实质背道而驰,成为引爆双方矛盾的导火索!
刘縯之死的隐患:两个阶级的矛盾被掩盖刘縯死了,草头王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了吗?表面上看实现了,绿林军顺利攻破长安,推翻了新朝,刘玄成了未央宫的新主人,大大小小的草头王们,那一刻都变身王侯将相。
可那只是暂时的辉煌,仅仅两年时间,他们就亡于赤眉军。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的做了俘虏,有的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保住!
也就是说,那个把刘縯自己推向死亡的政治蓝图,给绿林军带来了短暂的快感,却没有实现终极目标!
刘縯
更始政权又为什么那么快败亡?原因还是在士族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刘縯之死,是对阶级矛盾的掩盖,而不是解决,刘縯只是士族阶级的一个代表,他的死,不代表士族阶层的影响力没了。
在绿林军内部,至少还有以刘秀为首的大量刘氏宗族,以李通为首的南阳李氏家族,以及从新莽政权投诚过来的大量士族阶层人员。也就是说,刘縯虽然死了,但他所代表的的士族力量,在更始政权中却是越来越大!
作为更始政权核心圈的农民阶级,与日益增长的士族阶级,他们之间的冲突,必然再次引爆新的危机!
历史的反思:谁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刘縯本人,对他自己的遭遇,要负有主要责任!这么说有点不厚道,但却是事实。
刘秀
回想一下,绿林军的四大武装力量,代表士族力量的舂陵军只占其一,倾向于士族阶层的王常,也只是下江兵的三把手。因而,刘縯个人虽强大,但在绿林军中,他还只是个“小众群体”。
刘縯根本没认识到这一点,鸡同鸭讲,抛出了断送自己性命的政治蓝图!若非如此,顶多是绿林军各部分道扬镳,刘縯的路艰难一些而已,何至于送命?
我们再看看刘秀后来的路,他从一开始,就将目光盯住了士族阶层,依靠士族阶级的支持,夯实了自己的基础。后来才不断吸纳铜马、青犊等农民军,而这些农民军注定在刘秀阵营中,只是配角,形成不了政治力量。
对刘縯来说,在那个形势下,他能做的,一是与三部保持松散合作,不能将油和水强行混合;二是不断吸纳和发展士族力量,逐步改造三部,而不是急于求成。
可惜,刘縯没这么做,归根到底,是他没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阶级注定不能成为历史的主角,他选择错了支持力量!
那么,已经端坐龙椅的刘玄,又为什么失败了呢?我们以后再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