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形成可持续的供给能力,除了要保障产品的正常供给,还必须保障关键核心技术供给、高层次人才供给和关键要素资源供给,以及为保障上述供给必须具备的内外高效协作体系。

建设我国韧性供给体系需把握好几个关键点(建设我国韧性供给体系需把握好几个关键点)(1)

图/中经视觉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各国特别是制造业大国的重中之重。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贸易争端、俄乌冲突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多重冲击,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低迷。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也不够稳定,有时个别产业也面临断供断裂的风险。如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面前很大的一道难题。在2021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增强我国供给体系韧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卡脖子”、确保不“掉链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成韧性供给体系。

韧性供给体系是一个包含诸多子系统,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灵活性、安全性、协同性的产业供给系统

打造韧性供给体系,首先要全面理解“供给体系”的内涵,而不能片面地只从产品视角来解读。韧性供给体系是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保持供应链畅通高效、能快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产业供给系统。从生产全流程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形成可持续的供给能力,除了要保障产品的正常供给,还必须保障关键核心技术供给、高层次人才供给和关键要素资源供给,以及为保障上述供给必须具备的内外高效协作体系。因此从上述角度来说,对于一个需要持续发展但又时常面临外部断供威胁的经济体,要打造一个完整的韧性供给体系,至少要从构建以下5个体系(系统)入手:一是自主创新体系。在关键基础领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而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二是人才引培体系。通过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引进培育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支撑科技与产业的自主创新;三是弹性供应链体系。各类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品在常态下快速无障碍流通,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恢复供应,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需求;四是产业备份系统。确保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保障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不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五是内外协作体系。央地之间、部门之间、政府企业之间、内部外部之间,各主体加强密切合作,形成内外循环、高效衔接的长效协作体系。韧性供给体系各子系统之间密切相关、缺一不可。自主创新体系、人才引培体系是打造韧性供给体系的根基,弹性供应链体系、产业备份系统是打造韧性供给体系的重要抓手,内外协作体系是打造韧性供给体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设韧性供给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甚至国内外的各方力量密切合作、久久为功,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确保国内生产、供给平稳有序,在极端情况下也能形成自我循环。

打造韧性供给体系,还要准确理解“韧性”的内涵。从上述对各子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韧性供给体系的“韧性”有着丰富的含义,包括自主性、创新性、灵活性、安全性、协同性。自主性就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性就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推出是原创性的成果),灵活性就是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做出即时响应,安全性就是时时刻刻总有必要的备份,协同性就是全社会参与形成整体合力。自主性是韧性供给体系的基础,创新性是韧性供给体系的灵魂,灵活性和安全性是韧性供给体系最突出的表现,协同性是韧性供给体系的必要保障。从长远来看,只有大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才能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我国韧性供给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断点”“堵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供给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实力提升、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产业韧性表现总体良好。但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性不强,韧性供给体系还尚未建成。

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产品大多依赖进口。当前,由于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关键知识及数据积累不足,进而自主创新后劲不足,在部分重点领域严重依赖国外供给,有些技术和产品甚至完全被个别国家“卡脖子”,对产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成为我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中国工程院2019年发布的制造业26个领域中外对比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领先全球的5G技术所用的射频器件和数字电路芯片等基础材料及关键设备几乎全部依赖美、日等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所需的八大类近1000种关键材料有90%以上依赖进口;万亿元规模的显示产业所用的关键材料85%依赖国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建设韧性供给体系的关键制约因素。

二是创新环境不够优良,高端创新人才缺口很大。我国科技队伍规模世界最大,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综合新近发布的有关大数据、AI人才报告等数据,未来5年全国芯片人才缺口超过30万人,网络安全人才缺口约为140万人,大数据人才缺口达150万人,AI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高端创新人才引培不足是当前我国供给体系韧性不足的最主要根源。

三是我国供应链弹性不足,供应保障能力脆弱。我国很多企业缺乏产业链安全意识,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弱,没有建立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使得应对突发情况经常出现堵点、断点。一些企业对于数字技术重视运用不够,物流数字化水平较低。一些地方对产业链供应链重视不够,应对疫情、水灾等突发情况时部门间、地区间协同效力不高。2020年四季度以来,“车载芯片荒”持续发酵,主控芯片供应严重短缺,使我国车企普遍面临停产减产危机。今年春季正在蔓延的疫情使得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供应链遭受极大冲击,陆运、海运物流严重受阻,企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供应链体系缺乏弹性也是当前我国供给体系韧性不足的重要表现。

四是产业备份系统建设滞后,应对突发情况不力。过去四十多年,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全球经济也没有发生断崖式的冲击,使得我国很多地区对产业备份认识不足,缺少整体谋划和布局,产业备份系统建设严重滞后。譬如,目前我国石油储备量仅为50天,远低于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储量要求。国内95%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依赖进口,国内CAE软件市场前十大供应商中没有一家是国内厂商。公共安全、减灾防灾等领域备份系统建设刚刚起步,应对大规模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产业备份系统建设滞后是我国韧性供给体系建设滞后的重要瓶颈。

五是产业安全重视不够,内外协同相对较弱。打造韧性供给体系需要各方面高度协同,目前特别是这两年在疫情冲击下,我国政府上下左右的协同能力有了较大改善,成效也明显提升,但仍缺乏强有力的协同组织体系,预警机制不够健全,事后弥补型多、事前预判型少,跨地区资源整合面临行政审批、地方保护等诸多问题,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大市场还尚未建成。在国际上,由于美国等部分国家恶意阻扰,国际大循环受到较大制约,全球高端资源获取非常困难。2021年5月美国通过《无尽前沿法案》加速中美“科技脱钩”,欧盟、日本也跟随美国针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技术进行“卡脖子”。内外协同体系不健全使得我国韧性供给体系缺乏必要的体制机制保障。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进一步增强我国供给体系韧性,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在“十四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需主动适应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严峻复杂的新趋势,坚持把建设韧性供给体系作为推动经济循环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自主可控、灵活高效、有备无患、开放合作”的原则,把握好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健全人才引培体系、建设产业备份系统、打造弹性供应链系统、搭建内外协同系统这几个关键点,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应对各种危机的韧性。

关键点之一:构建自主可控创新体系,提升供给体系的自主性。没有技术供给的自主,韧性供给体系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实行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大力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制定发布国家基础研究中长期发展计划,鼓励引导科研院所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打牢自主创新的根基。密切跟踪当前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根据制裁清单动态编制攻关清单,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举措,持续实施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杀手锏”技术。深入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攻坚。聚焦关系国防经济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和高端工业软件,按照轻重缓急、差距大小分类分步进行攻坚。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技术突破行动和“一条龙”攻关计划,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持续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关键点之二: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性。“卡脖子”的根源在于“卡脑子”!自主创新离不开高层次的人才供给。要按照去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把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把我国打造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打造一批“人才特区”。遴选部分地区大胆探索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华工作。探索教育体制改革。赋予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评价、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真正自主权,进一步放大优质高校的高水平人才培养能量。鼓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大力扶持“新工科”专业发展,全面推进校企协同的“订单式”人才合作。实施百万工程师培育计划。建立工程师培育人才库,完善技术员、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梯队培育体系,力争5年内新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百万卓越工程师大军。

关键点之三:全力打造弹性供应链系统,提升供给体系的灵活性。近年来在疫情、战争、贸易战等多轮冲击下,全球供应链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痛点,因此建设弹性供应链系统已成为当前各国各地区竞相发力的重要领域。加快构建安全、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尽快建立完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及时开展补链修链和风险排除工作,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数据库,实时监测我国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库存、进出口等情况。推动企业供应链体系智能化发展。推广龙头骨干企业的数字化供应链模式,运用数字化技术建设企业供应链弹性体系,通过端对端供应链全程可视、可追溯,探索智能生产等新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有针对性地放宽外资准入,引导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构建更为紧密的国际供应链关系。鼓励我国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仓,缓解区域供给压力,提高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关键点之四:加快建设产业备份系统,提升供给体系的安全性。没有备份就没有安全,就没有应对特发情况的底气和能力。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很早就认识到产业备份的重要性并将此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也要高度重视产业备份系统建设。加快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率先构建产业备份系统。在电子信息、医药、航空、机械、军工等受疫情和贸易摩擦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及重点领域构建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使重要产品和渠道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确保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在极端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转。企业也应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主动构建与整个行业匹配的备份系统。积极推进区域性产业备份系统建设。在建立国家产业备份系统的同时,积极推进环渤海、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关中、中原、长株潭等地区打造辐射力强、响应及时、成本适度的区域产业备份系统,形成全国一张网的联动机制,保障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不受突发因素影响。

关键点之五:以国内一盘棋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的内外协同性。打造韧性供给体系,要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结合起来,探索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新路径。加强国内协同体系建设。建议成立“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领导小组”和“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心”,统筹协调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大问题。组建若干个国家重点产业安全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国家、省、市(县)、企业四级联动机制。积极拓展对外经贸合作新空间。进一步放大RCEP的市场一体化效应,巩固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打造数字“一带一路”和数字RCEP。在产业链供应链投融资等领域,共同制定更加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合作需求的规则和标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投融资的国际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