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后这两个好女人(一)

梁启超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后这两个好女人(二)

梁启超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后这两个好女人(三)

10

梁启超在袁世凯去世后,他在给南方各都督司令的电文中说:

段祺瑞“宅心公正,持躬清直,维持危局,非彼莫属”,否则“大局将不可问”,要他们协力予以援助。

梁启超很快成为段祺瑞北洋政府的支持者,并且还挂上了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的头衔。

这一次,梁启超又错估了形势。

让他没想到的是北洋政府的腐败和人民对北洋政府的痛恨。

梁启超教育了几个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

1917年,由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把段祺瑞赶下台了,随之梁启超也结束了他36年的政治生涯。

这对于梁启超和国家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梁启超主要的精力已由原本的政治转为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11

梁启超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学术,文章;而且皆有大成就;他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教育了几个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

教育方面,他的学生遍布天下,如蔡锷,徐志摩,蒋百里等;晚年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陈寅恪能位列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也靠梁启超力排众议说:“我也没有学位,可也算著作等身。但我所有著作总和都比不上陈先生几百字。”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新文化运动批孔反儒,但是梁启超并没有全盘否定儒家教育,在南京讲学时他提出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梁启超最牛的就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这可是在中国近代最牛父亲排行榜上的首屈一指,第一不敢说,但是前三名,准没跑。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在于4个字——言传身教!

这四个字,说的容易,能做到的,却是寥寥无几。

自孩子们幼童时期就开始了教育之路,梁启超曾在《变法通义》中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他常常对孩子们说:要忠厚为本、不可损伤人格!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人生在世,常常思报社会之恩”

“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

当孩子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他不曾离开。比如说女儿梁思庄在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梁启超鼓励她可以和哥哥们一样出国深造,并且告诉她生物学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在听说女儿并不喜欢后,便马上写信劝说女儿根据自己兴趣喜好选择专业即可:“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最终梁思庄在父亲的鼓励下改学图书馆专业,成为中国图书事业的先行者。

梁启超教育了几个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3)

梁思庄

孩子的成绩,是当下父母心头之重,可启超却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梁思庄在一次考试中得了十六名,她非常难过。

梁启超得知后写信给她:“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

对于孩子学业倾尽全力,但并不是为了得到那个骄傲的分数。

梁启超只希望孩子能““知者不惑”,遇事有相当的常识,有果断的智慧。

梁启超生平最敬佩曾国藩的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一位父亲最大的宽心。

中国的父爱往往都是含蓄的。

但梁启超却告诉我们:高级的父爱,就是学会共情。

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以一种同理心,包容他们的情感和思维。

在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幸去世,梁思成第一时间安慰并转达:“今后你就是我女儿,你在外留学的学费我会负担,不必担心。”

林徽因和梁思成刚结婚不久,就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婆媳问题和姑嫂问题!

作为父亲的梁启超,自然是知道儿子梁启超正在受“夹板罪”,但也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好明说。

于是多次写信给梁思顺,让她从中协调。

梁启超教育了几个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4)

▲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合影。

心怀感激的林徽因,为了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给女儿取名梁再冰。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愕然长逝,终年56岁。

纵观梁家,梁启超对孩子的爱,是全方位的。

生活上,他爱他们,也爱他们的伴侣;

学业上,他有要求,但更多的是宽容;

事业上,他有筹划,但更多的是引导。

这样一位开明、智慧、仁爱的爸爸,培育出来的孩子,毫无疑问会拥有高远的视野、宽广的格局、光明的前途。

人们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遗憾的是,在很多中国家庭中,长期与孩子相处的,是母亲,“父亲”这一角色,基本都处于“隐身”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