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法"字的来源,古代曾有神兽决狱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部落联盟生息在黄河流域。该部落联盟首领舜委任皋陶为司法官。皋陶正直无私,执法公正,非常受人爱戴。他在处理案件时,若有疑难,就令人牵出一头神兽,该神兽名廌,又名獬豸。

《异物志》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

汉代王充《论衡·是应》说:"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此兽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说它同麒麟相像。它的头上长着一支独角,锋利无比,故又俗称独角兽。獬豸有分别罪与非罪的本能,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见人争斗时,用它的一只角向无理、有罪的一方触去,是非曲直,立见分晓。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谓神明裁判,就是借助于神的力量和方式来考验考察当事人,以确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无罪的原始审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诉讼裁决及其形式披上神圣的外衣,使人诚心信服。

学普法讲普法答案(普法教程第一章)(1)

古代中国法又往往与律通用,"律之与法,文虽有殊,其义不也。"(《唐律疏义》)据史籍记载,商鞅变法,改法为律。从此"律"字广泛使用,其频率高于法,中国古代法典大都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律、晋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称刑统,元朝称典章。《说文解字》说:"律,均布也"。段玉裁注疏说:"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管子说:"律也,定分止争也。"律原为音乐之音律,音乐只有遵守音律,才能和谐,否则杂乱无章。均布是古代调整音律的工具,以正六音,木制,长七尺。

律后来引申为规则、有序,范天下之不一而一,成为规范所有人及其行为的准则,即规范天下千差万别的所有人所有事而趋于整齐划一(统一、协调)。《史记?律书》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有轨,壹于六律,六律为万事之根本焉。"丘浚说:"臣按律之名……凡度之长短、衡之轻重、量之多寡,莫不于此取止,律以着法,所以裁判群情,断定诸罪。"(《大学衍义补》第120卷)

最早把"法"、"律"二字联在一起使用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说:"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又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灭六国,"法令由一统",二世用赵高,早法令,"更为法律"。(始皇本记)后来汉代晁错曾经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后汉书》有"皋陶造法律"等说法。但总的说来,"法"、"律"两字是分开使用的,直到清末民初是才被广泛使用。

除了上述几字与法字有关外,古代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也是法律,与法有一定的联系。当然,礼不是诉诸刑罚的。

古代汉语中"法"的含义是复杂的多样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意义是:(1)法象征着公正、正直、普遍、统一,是一种规范、规则、常规、模范、秩序。(2)法具有公平的意义,是公平断讼的标准和基础。(3)法是刑,是惩罚性的,是以刑罚为后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