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文宗长子爱新觉罗•载淳生于储秀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宗在病逝前令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位御前大臣和穆廕、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位军机大臣宣谕册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文宗死后,载淳即皇帝位,是为穆宗。

南宋有三个皇帝活到六十岁(清穆宗载淳死于性病的少年天子)(1)

穆宗即位后,四位御前大臣和四位军机大臣辅政。不久,清廷内发生了政变。穆宗生母慈禧太后那拉氏和恭亲王相互勾结,将八位顾命大臣囚禁,并在后来将其中四人处死、另外四人革职,这便是“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清廷内部权势格局逐渐明朗。圣母皇太后钮祜禄氏和母后皇太后那拉氏(慈禧)和正式开始垂帘听政,恭亲王主要负责国内大局的调控。接受了很多西方思想的恭亲王主张改革,在国内提倡创办洋务,洋务运动由此而来。洋务运动的开展以恭亲王为核心,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沈保桢四人分别在各地创办。慈禧太后为取得清廷的绝对控制权,采用阴谋逼迫恭亲王下台,最终独揽大权。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尚未平定,慈禧太后对曾国藩非常倚重。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曾国藩被授职两江总督,执掌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权。同治元年(1862年),他被加授“协办大学士”头衔。此时,曾国藩已经是大清建朝以来权势最高的外臣。曾国藩并没有辜负清廷对他的期望,最终于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彻底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南宋有三个皇帝活到六十岁(清穆宗载淳死于性病的少年天子)(2)

湘军作战长达十年,士气渐衰、积习已深,再加上湘军擅长在山区打游击而不擅长平原作战,曾国藩果断裁减湘军,并迅速组建了淮军。正当曾国藩分期分批裁撤湘军之际,蒙古王爷僧格林沁马队被捻军在湖北牵着鼻子走,接连损兵折将。捻匪最初由山东游民组成,经过对光、固、颍、亳、淮、徐等地进行了一系列剽掠后势力大增。其首领共有四人:张总愚、任柱、牛洪和赖文光。

南宋有三个皇帝活到六十岁(清穆宗载淳死于性病的少年天子)(3)

 清廷万般无奈,命令曾国藩率军增援湖北。朝廷的这次调遣,对湘军非常不利,所以曾国藩的态度也十分消极:其一,攻陷天京以后,清廷咄咄逼人,大有卸磨杀驴之势,曾国藩不得不避其锋芒,自剪羽翼,以释清廷之忌;其二,僧格林沁骄横刚愎、不谙韬略,向来轻视湘军,如果曾国藩统兵前往作战,势必会形成湘军送死有份、论功行赏无缘的情形。万难之中,曾国藩采取拖延之法。他上奏折推辞说:“臣自咸丰四年躬亲矢石,屡次败挫,厥后十载,久未亲临前敌。即元年秋间大疫,群贼纷乘,曾国荃被围四十六日,鲍超绝粮二日,臣俱未亲行援救。本年奉谕旨,饬臣督攻金陵,臣亦未亲往围攻,非漠视也。自揣临阵指挥,非其所长,不得不自藏所短,俾诸将得展其才,此次臣若自赴楚界,未必有益,而僧格林沁、官文同驻蕲、黄四百里之内,以钦差三人萃于一隅,恐启贼匪轻视将帅之心。”

  僧格林沁大军在黄淮大地上对捻军穷追不舍,曾国藩得知后断言:“此于兵法,必蹶上将军。”因此,曾国藩按兵不动,静坐江宁,观其成败。果然,高楼寨一战,僧格林沁全军覆灭,这位皇亲国戚竟然被一个年轻的捻军战士杀死。经过这一仗,捻军声势更加浩大,他们纵横山东、河南,威逼津京。朝廷不得不立即请出曾国藩,命他办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军务,三省八旗、绿营、地方文武官员尽归其节制。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为曾国藩指挥的湘军、淮军筹办粮饷。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十日,曾国藩北上剿捻。

  同治五年(1866年),捻军首领牛洪战死,捻军开始分散:任柱、赖文光窜至湖北,张总愚窜至陕西,被称作东西捻。曾国煖剿捻一年有余但没有大成效,朝廷遂以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在李鸿章的指挥下,淮军在湖北击败东捻军。

  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西捻军首领张总愚向北窜至定州。京师大震,下诏削去李鸿章的职务。李鸿章上疏说:“剿办流寇,以坚壁清野为上策。东捻流窜豫东、淮北,所至民筑圩寨,深沟高垒以御之。贼往往不得一饱,故其畏圩寨甚於畏兵。河北平原千里,无险可守。截此则窜彼,迎左则趋右,纵横驰突,无处不流。且自渡黄入晋,沿途掳获骡马愈众,步贼多改为骑,趋避捷,肆扰尤易。自古办贼,必以彼此强弱饥饱为定衡。贼未必强於官军,但彼骑多而我骑少。今欲绝贼粮、断贼骑,惟有严谕绅民坚筑圩寨。一闻警信,即收粮草牲畜老弱壮丁於内。贼至无所掠食,兵至转可买食。贼虽流而其计渐穷,或可煖期扑灭也。”经过半年的围剿,李鸿章终于平定西捻军。此后,李鸿章成为了清政府的中流砥柱。同治九年(1869年)七月,李鸿章剿平北山土匪。

南宋有三个皇帝活到六十岁(清穆宗载淳死于性病的少年天子)(4)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虽然这是一个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在签约过程中认定日本人“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不料,竟被李鸿章言中。三年后,日本出兵侵台。清政府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湾巡阅,并调遣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前去驻守。最终,此次侵台事件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暂告平息。

  同治八年(1869年),穆宗14岁,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放权,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此时的穆宗已经纵情声色而不能自拔,并染上了天花。同治十三年(1874年),穆宗病逝。虽然是万乘之尊,可命运还是公平地惩治了他的放浪行为,他死时几乎全身溃烂,恶臭远播,人人敬而远之,他空洞而绝望的眼中满含眼泪。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死于性病的皇帝,他的死是大清皇朝一段羞于启齿的疮疤,也是他荒淫生活的一个总结,却是慈禧重掌朝政的一个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