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村--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3年2月11日写于2021年10月23日
小涌村游后,又返回小涌村委公交车站坐342公交车到大墩村,因过了大墩村,就在大墩中学站下车。
我以“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感受古村”。所以,这几年广州周边我走了100多个古村落。
大墩中学站下车后,往前几米。右转沿着大墩西区大街东行。
大墩为何叫做大墩呢?
《英雄河畔话当年》和《顺德县地名志》都记载道,相传在南宋咸淳九年到十年,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后,罗士贵带领了四百多人到今大良,九十三人来到乐从,其中的蔡氏在此开村。因为村旁有一个大土墩,当时俗称“梁上墩”,所以后来改名为大墩村。
大墩西区大街。
大墩村委会位于乐从镇的东面,距离镇中心3.5公里,地处规划建设中的佛山市中心组团佛山市新城区B区。东平大桥跨越东平水道,连接佛山中心组团,出口连接荷岳公路通往325国道。对大佛山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村中古建筑相对来说保存得很好,目前清晰可见的有何氏宗祠、何敬存公祠、梁氏家庙、梁玉门宗祠等。有赖于族人们的保护和不断修缮,这些古建筑才能够平安走过漫长的岁月。
村中旧屋大门上的花鸟画。
大墩村有700多年的历史, 位于佛山市东平新城的,从地图上看,顺德区乐从镇大墩村紧靠东平新城核心区,东平新城富华路像一道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北面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南面是小桥流水的岭南水乡。
大墩村是佛山历史最悠久的村中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1274年,为躲避蒙古人的入侵,中原人梁氏一路南逃,从南雄珠玑巷南下迁入大墩村。
相传700多年前,先祖自对面海的沙岗一带赶养鸭子到了此地,见在大河汪洋之间有这样一个大土墩的风水宝地,就倚傍地势搭棚养鸭,乐不可支,之后就在这里扎根生息,地名就叫大墩,他是大墩梁氏的开宗祖。
大墩村很古朴,一条小涌如同一条轻柔的银带,蜿蜒飘动在村中;桥大多由石块砌成,在石块的缝隙还长出了一些植物,尽显水乡的沧桑。
河涌围上耳,周围还长了青苔,见证岁月的蹉跎;靠船之用的百年石耳、石级船浦头,挑着扁担的村民悠哉游哉地越桥而过。碉楼、花窗、巷子口的闸门楼,向世人诉说着昨天的故事。当小船在蜘蛛网似的河道里一桨桨地向前摇时,我想:鲁迅当年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去,也许走的也是这样一条古老的水道。从中感受着到山水的灵气,脑海里此时浮现出小时候经常唱的那句歌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惠翁何公祠大门两边的对联:枝荣先立本,派威不离宗 。
惠翁何公祠和何氏宗祠旁边的旧屋。
何氏宗祠大门两边的对联:卢江宗派,梅岭春风。
梁氏家庙精美雕刻和建筑相比,村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显得不足。村委会没有主持村志的修订,使得大墩村本村村民对自身所生活的地方了解不到位,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更是已经失落的文化。
村中有何、梁两个大姓, 何梁两家分区聚居,宗族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何氏约占本村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梁氏占三分之一。何梁两家至今仍是分区聚居,何氏在大墩北区西边,梁氏在东边,两家有通婚的情况,关系尚算和睦。
据何氏族内老人何洪苏苏伯所说,何氏太公名为围初,在咸淳九年左右为躲避战乱,带着妻子从北方经南雄一路南迁来到大墩,在此生根发芽,传到今日已是二十五代。太公何围初的儿子繁衍出了五房子孙,为纪念祖辈,五房子孙合建了何氏宗祠。
大墩村这里原是一片土墩,由蔡姓人在南宋前开村时,按地貌取名为“大墩”。大墩同安街石磡规模宏大,河涌是村的主要水道,是旧时村民出入和办事的重要通道,河岸两旁庙宇众多,依次是康公庙、文武庙、天后宫、平心家塾和梁氏家庙。村中古建筑众多,因为出洋谋生的人很多,不少房屋带有南洋、西洋的味道。
大墩人是从大良(顺德中心城区)迁过去的,掐指算来,已经过去七百年。据载宋朝皇宫胡妃(一说苏妃)出逃,偷嫁南雄珠玑巷黄姓望族事发后,宋庭扬言灭掉珠玑巷,从而引发了大批珠玑巷居民为逃避血洗之灾,纷纷南拓。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春天,由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沙水村诛玑里岁贡生罗贵,率三十三姓九十七户近几千人大举南下,又一次开创了珠三角移民浪潮。南下的梁姓何姓等族人,辗转南海冈州太艮(今天的大良)而后再寻到大墩开村,在此兴旺了七百年。
大墩一直都寂寂无名,直到村子所属的乐从镇很快就要变成佛山的新城区了,这个村子才经常被路人驻足观赏。大墩也同时定格了这个区域的变迁:一边是像朵巨大莲花的综合体育场馆,一边是古色古香的残破老屋。虽然村民仍然在马路边竖着标语反对这种变迁,但这样的结局似乎也无可奈何。在官与民的博奕中,永远是官方最有机会得胜,所以这片区域将来变成什么样,还很难预料,估计还会有几朵巨大的莲花盛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希望大墩村周围的变迁能最小限度地改变它的原貌,让我们也能传承一些美好的传统。
就目前来说,虽然可以看到大马路大咧咧地穿过村庄的土地,不过大墩的传统建筑仍然保存着不少历史的风骨,虽然饱经沧桑,却也耐人寻味。只要站在马路边,就可以看到大墩成片低矮的青砖房,还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炮楼,非常醒目地耸立在村头。
炮楼那一带过去还有围墙,还有大片的鱼塘,将村子保护起来,易守难攻。远远的,看到炮楼上窄窄的枪眼了,那与开平的碉楼有着相同的感觉。炮楼就这样高耸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显得十分尊贵。
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建筑,看得出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居多。由此看来,过去的大墩人很富足。村庄里很多两三层的中西合壁洋楼,这些风格的洋楼应该建于晚清或者民国时期。
村里到处都能看到很多明清时期的青砖楼。也有中西合壁的建筑,上有极其精美的欧化屋顶,雕花石柱,类似洛克一派特点,美仑美奂。这种中西合壁的建筑在过去都为人所不齿,现在却被专家们肯定,堪称中西结合美的综合体。驻足观楼,我看这样的旧式洋楼要比沙面的建筑要耐看得多,也特点鲜明,现在的乡村民居根本学不来。
村落历史溯源悠久,稳定变迁。据《顺德县志》记载,明景泰三年(1452)建顺德县后,建制为都、堡、图、村四级,大墩属西淋都平步堡。到民国初年,沿袭清末建制,大墩区属不变而改村为乡,名叫大墩三乡。
直到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15个乡合并为10个公社,大墩属沙滘人民公社,这时的大墩叫做大墩生产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被撤销,恢复乡镇建制原来的沙滘公社改为乐从区,大墩开始属乐从。
大墩村主帅庙(大墩村北帝庙)前面的古树。
大墩村主帅庙(大墩村北帝庙)旁边的旧屋。大墩村主帅庙(大墩村北帝庙)全景
而梁氏则习惯拜康公、龙母娘娘、金花娘娘、文武星君以及观音菩萨,七月初七上午族人会到主帅庙祭拜求神,中午晚上会在梁氏家庙前大开筵席。
大墩村主帅庙(大墩村北帝庙)。康公庙
康公庙里供奉的是宋代名将康保裔,他为了国家血洒沙场。作为一个氏族,拜祭康公,既是纪念他,也是学习他的精神,希望我们的族人能变得越来越团结。
康公庙大门两边的对联:金阙功完天上,玉书福遍人间。新春庙宇香火鼎盛,善信祈求周年顺景。
天后宫中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妈祖。妈祖是北宋莆田县都巡检林愿的女儿--林默。
在中国的汉族地区,由于没有真正的宗教,或者宗教很不发达,实际是多神、泛神崇拜。加上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所以产生了很多地区性的民间信仰,出现了很多地区性的神话。这些神话往往与地方历史有关,可以看成为地方历史的一部分。如发源于福建湄州岛,广泛流传于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崇拜就是如此。妈祖据说是北宋莆田县都巡检林愿的女儿。为救海难落水而死,被天帝封为海神,专门保佑海上平安。
也有史料记载她是唐末福建普通渔家之女。宋朝是否有都巡检林愿其人,林愿是否有这样一位女儿,还是只是渔家之女,她是否有最初的事迹,这些都已无从查考,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妈祖这位神只出现在唐末以后的福建,却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说明当时该地是航海最发达的区域,所以才会有专门保佑航海平安的神只。如果没有妈祖,也完全可能制造出另外一位神只来。由于当时出海的都是男子,而在家等候并为他们祝福的则是女性,所以必须制造一位女神,才会对在海上航行的男性产生一种更亲切、更可靠的感觉。这大概是一种世界普遍现象。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何氏素有拜北帝的习惯,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何氏族人会到北帝庙祭拜祈福,北帝庙外会连做两三天大戏,中午或晚上会有聚餐。
历代文庙和武庙都供奉是: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中国最早且至今规格最大的曲阜孔庙修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后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
文庙最先供奉的是孔子,后来有部分文庙会也把孔子的部分弟子如四配和十二哲列入供奉对象。唐宋文庙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的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以后历代沿用,即有变化,但主要人物没有变动,一直很固定。
武庙在国家层面的设立是在唐代以来的事,比文庙的设立要晚很多。相比文庙供奉对象的稳定,武庙在历朝历代所供奉的对象变化要大一些。
唐朝上元元年,尊吕尚,即姜子牙姜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孔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像坐侍。这是最初的武庙供奉对象。姜太公为第一代武圣。唐宋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
元朝时期,元朝皇帝继续以姜太公为武庙主神,但从祀名将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为从祀。明朝初期,朱无璋废除姜太公的武庙祭祀,自此武庙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
但在这三百年中,民间普遍尊岳飞岳武穆为武庙之中的武圣。岳飞岳武穆为第二代武圣。
万福禅林。
玉门梁公祠。
大墩庙后三街的玉门梁公祠大门两边的对联:玉门逢盛世,公祠新貌兴。
大墩涌树荫下的水埠头与河边古宅。
大墩涌边的平心家塾。
大墩村庄四面环水,只有几座晚上十点就关闭桥门的小桥架在河上,村庄中间有井字形河涌将村庄天然分成几部分。在河涌相交处,古树参天,投下一片阴凉,树下有麻石板凳,小坐于此,感受到小村的古老历史仍然在小河里流淌,大墩仍然有着顽固的传统在延续。
大墩涌树荫下的水埠头与河边古宅。
大墩涌岸边古老的系船石。
大墩涌边的平心家塾。
大墩涌边的古屋。
大墩涌树荫下的水埠头与河边古宅。古巷。旧屋。
梁氏家庙始建于明朝,在1898年扩建至1200平方米,至今已经有111年。柚木大门上一幅明朝状元黄士俊书写的梁氏家庙的匾额,左右有一副对联,内容是新猷宏国治、廉吏著家声。
梁氏家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明崇祯皇帝为表彰翰林院大学士梁衍泗的功绩,赐他出生所在地为金马坊玉堂里,玉堂是封建朝廷翰林院别称。当年欧阳修就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的诗句描述舒闲清贵的翰林生涯。皇帝恩准他回乡兴建这座家庙,可见对他的恩宠。
梁衍泗自幼聪明伶俐,六岁进私塾,八岁读毕四书,熟诵《幼学琼林》,智力超群,人称神童。十六为秀才,十九中举人,二十八岁成进士。崇祯元年(1628年)进翰林院为大学士。明朝状元黄士俊的女儿就是梁衍泗的儿媳妇。
大墩梁氏族谱所述,梁衍泗为官清廉,曾受到崇祯皇帝的表扬,梁氏家庙内原有一圣谕牌匾,到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大墩梁家又出了一位进士梁学源。梁学源发愤成名的故事轰动了两广地区,人们代代传诵,把他作为励学的榜样。
全村现有人口3500多人,以何姓、梁姓为多,以前每逢村里有喜事梁姓人都会在家祠摆酒席,外面搭棚唱戏,单在内部就可以摆五六十席,热闹非凡。
大墩村与繁华世界仅一线之隔,东平新城将被建成未来佛山的强中心。 一座雄伟的大桥凌空飞架南北,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城巴穿行于城市、乡村之间……逐渐融入大都市的大墩村,随着东平新城的开发,渐渐融入城市。
大墩梁氏家庙是翰林大学士梁衍泗兴建的家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扩建,2009年维修。坐西南向东北,广三路,三间三进。总面阔26米,中路面阔13米,总进深33米。镬耳山墙,灰塑脊,蓝色琉璃瓦,滴水剪边,青砖石脚。中座“圣谕亭”,台阶置一块团龙石,为顺德少见。梁氏家庙是明崇祯皇帝为表彰翰林大学士梁衍泗的功绩,赐他出生所在地为“金马坊玉堂里”,并恩准他回乡兴建家庙,光宗耀祖。明朝状元黄士俊与梁衍泗为姻亲关系。
“玉堂里”石碑。光绪丁酉重修。
大墩怀友家塾。大墩村自古以来崇文重教。从清代的平心家塾,到民国时期的怀友家塾和福缘小学,抗日战争后的溁川小学,文脉传承在各个时期未曾间断。
玉堂亭
大墩村梁伟克纪念楼。
南岸大街2号的“嘉耀祖宇”。南岸大街2号的“嘉耀祖宇”大门两边的对联;嘉祠重修怀先哲,耀祖光宗荫后人。及,祖泽祯祥宗枝永固寰宇福,源流德荫叶茂枝荣子孙昌。
青墩大街3号的嘉朗祖祠。青墩大街3号的嘉朗祖祠。大门两边的对联:宗祠重脩迎烈祖,嘉朗积德福后人。
敬村何公祠,大门两边的对联:敬于勤奋千秋盛,存善努力万代昌。
大墩村涌边的古榕树。
大墩村北帝庙同福堂。因疫情,没有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