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最大的一笔财富(读书是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1)


1

家里的表妹今年考大学。七月份的时候,省里一所很不错的财经学校的通知书寄到家里,表妹特开心。

过了几天,表妹回老家的时候,把考上财经大学的事情告诉了老家的亲戚。亲戚们自然是表示恭喜,偏偏有个三舅与众人不同,硬生生地给表妹泼了盆冷水,说上大学没用。据表妹跟我描述,当时三舅趾高气扬地讲他的“读书无用论”:“我家大儿子,没念过书,连初中都没读完就不上学了,现在怎么样?现在他可是咱家最能赚钱的人,那些当年读书的人也得在他眼皮子底下打工!”

三舅的大儿子,我们都喊他青哥。青哥确实是个能干的人,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别人学养殖,后来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甚至形成了规模效益,办起了养殖厂。

青哥的经历也算是略带传奇色彩,现在却被三舅拿来当作自己“读书无用论”的例子,甚至用来“攻击”刚考上大学的表妹。

表妹跟我说,她当场就把三舅驳了回去,还闹得挺不开心,晚饭也没在老家吃。

我听了表妹的遭遇,很是感慨。没想到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已经猖獗至此,连开开心心去上大学的人都会被这套莫名其妙的言论攻击。

读书是人最大的一笔财富(读书是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2)


2

持“读书无用论”的人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说少年时读书再辛苦,长大后也赚不了钱,读书换不来金钱,所以读书自然无用;还有一种是说从小寒灯苦读多年,可很多学过的知识在后来的工作中都用不上,时间久了连自己也忘了小时候学过的东西,如此看来,读书无用。

三舅举他儿子青哥的例子,显然就是想证明第一种读书无用的观点。这种论断看似“证据充足”,让人无法反驳。可细究起来,方知其短浅。

对于三舅的言论,我不置可否,但我一直好奇青哥自己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于是有次回老家,我特意和青哥坐在一起吃饭。

“青哥,你家的娃念到几年级了?”我试探着从他的孩子问起。

“三年级,那小子脑子看起来不错,就是还不知道用心读书!”青哥笑着说道。

我继续追问,直入正题:“脑子好的话,就算不读书也没关系吧,到时候让他跟着你做生意,肯定比那些读书考学历的人还能赚钱呢!”

不想青哥听了哈哈一笑,直接驳回了我的话:“那可不行啊,我总觉得我就吃了没上学的亏,就是读书不够,所以现在格局不够大,厂子发展到一个瓶颈就很难跨过去了。所以,我还是得让他好好上学,视野宽了,思维就不一样了。”

青哥的话给了我很大触动,这也是反驳“读书无用论”的最好观点。

读书多少,原本就不该和读书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挂钩,而应和其所拥有的视野、格局,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相关联。

此外,还有一些自诩高学历的人有着让人啼笑皆非的观点:认为自己读书多年却赚不来钱,一定是“读书太多”害了自己,然后盲目羡慕身边没怎么读过书却经商有成的人。可是,恕我直言,就算这些人放弃读书、早早辍学打工,肯定也难有成就。

套句最近很流行的话:不是读书无用,是你没用。

读书是人最大的一笔财富(读书是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3)


3

我曾因工作原因认识了玲姐,玲姐坚持第二种读书无用论,她觉得小时候学的知识长大后几乎都用不上,所以认为小孩子不需要好好读书,甚至不支持她的孩子背古诗词。

“孩子那么小,背过的诗也不懂,长大以后就忘了,实在是没什么用。”这是玲姐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一个经典言论。

可是很多东西,不是因为懂才要去背,恰恰是因为不懂才要背,背过,记在心里,等到有一天去懂它。

不如讲一点我自己的感受吧。

中学的时候背《滕王阁序》,初读震惊,觉得王勃真乃神人,竟能写出此等文章。那么长的文章,无一句不上口,无一句不通情。

背过之后,又总觉得文中铺排过多,很多地方未免太过夸张。尤其写景,定然多是想象,亦非实景。尤其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碧水与长天浑然成一色,飞鸟与晚霞共舞于空中,总觉这景象只在画中,人间哪能得见呢?

后来我去南昌读大学,特意登上了修复后的滕王阁,站在滕王阁最高处,临风而望,四处皆是高楼,只有近处一汪水,清清浅浅,纵是染成霞光色,也难以长天融为一体。心下略有失望之感。

又想到在王勃所生年代,站于楼上,极目远望,或许当真可见碧水映长空,无遮挡之物,无碍眼之景。只是如今,无法得见罢了。如此一想,更觉怅然。

直到后来,我有一次在傍晚时分乘飞机,从Hanoi到Saigon,正坐在窗边位置。初夏晴朗之日的傍晚,太阳还未落下,夕阳的余光把天染成暖红色,那红色太绚烂,在天空中一层层晕染开来,甚至蔓延到了暮光之下的江水中。从飞机的窗口望下去,空气清澈得透亮,可以直接看到映红的江水和江上隐隐约约的船影,甚至还能零星看到江上飞鸟的轻盈模样。

此时此景,我脑中突然就跳出了那个多年前背过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碧水与长天浑然成一色,飞鸟与晚霞共舞于空中,眼前之景,不正是当年所想的画中才有的景色吗?

那一刻心情突然激动起来。这感觉就像是,好像那句诗是一个人,他跨越千年而来,跟我说:我一直在等你,我们已经认识多年,可是现在,你终于看到我了,终于懂我了。那是一种终于识得知己的欣喜,当真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小时候背诗,虽然意思不尽然全懂,诗中之景之情也不尽然明白,但也应该背下去,只当是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样,等到将来有一天遇到诗中之景,就如同去儿时朋友那里故地重游一番;等到有一天遇到诗中之情,就好像与老朋友喝了杯酒,推杯换盏一饮一尽间,体会一番人间事。

一阕词,就是一个故事。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一个朋友。背过了,就认识了。再见时,就懂了。懂了之后,只觉千秋万代,人世百年,几番轮回,都是一样的悲欢离合。

与古人做一回心意相通的朋友,待闲来与他们喝一回酒,这就是读诗背词的意义所在吧,也是乐趣所在。

而这也是背诗、读书的价值所在。我们背的每一句诗、读的每一本书,即便后来记不真切了,也定然都会化为我们自身的素养,体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和所思所想之间。小时候背过的诗、长大后读过的书多了,我们的生命就容易变得丰盛和充实。

只可惜很多时候,我们被这个浮躁的世界带坏了,变得喜欢用一颗功利的心看待所有事情,包括读书。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读书换不来经济利益,便是读书无用;读过的书都用不上,便是读书无用。其实不是读书无用,是我们功利心太重。

读书,原本只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

把读书和功利主义区分开来,我们便不会再觉得读书无用,也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到书中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接受那些文字给予我们的点滴教化,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读书是人最大的一笔财富(读书是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4)

本文经授权出自《你敢不敢玩命去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