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重,最后在沙丘宫驾崩。秦始皇在驾崩前向重臣们颁布了一些遗诏,其中一条就是让长子扶苏回来参加葬礼,但是这条遗诏被时任掌印的中车令赵高偷偷的扣押了下来,甚至在秦始皇驾崩后还伪造遗诏,让皇长子扶苏自杀以谢罪天下。接到遗诏后扶苏不听蒙恬劝阻,至此,本应走向皇位的扶苏在这场夺位阴谋中被逼自杀。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1)

沙丘宫遗址

什么是法家思想

其实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一个赵高所能决定的,也不是从李斯倒向胡亥阵营的那一刻发生的,而是扶苏在为儒家辩护求情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以法家立国的秦王朝已经将法家思想深深的植根于政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扶苏的冒险进谏,把自己置于站在了秦王朝统治思想——法家的对立面,这无异于把自己的政治前途完全断送掉。至于扶苏此举为何有如此严重的后果,这一切我们都要从秦王朝的立国思想基础——法家思想说起。

我们这里说的法家是指包括秦朝在内的先秦法家思想,他是顺应各诸侯国争霸的局势应运而生的。该思想产生于春秋初期,在战国末期趋于成熟,韩非子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法家前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融合后的法家思想简单的来说,其核心理念就是君主通过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手段来达到富国强兵、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2)

韩非子图像

这里的法是指商鞅所提出的制定秦律,依照秦律作出“明赏罚”的机制;术就是申不害提倡的用人之术,君主通过观察群臣的言行,考核官员,同时也要不择手段平衡朝中权力关系,从而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势就是赵人慎到说的威权,主张君主要树立威势,君主掌控生杀大权,朝臣要绝对服从君主,以此凸显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而秦国的崛起,正是通过这种思想指导来完成的

秦国有着深厚法家治国传统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3)

商鞅图像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4)

秦惠文王雕像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5)

青川木犊

《荀子 儒效》: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6)

荀子头像

贾谊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 ,也就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君主,他们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执政指导思想,奖励军功,鼓励发展农业,积极调动秦人生产和战斗的积极性。同时秦国君主通过法、术、势等手段相结合控制着朝野,可以说法家思想不仅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同时也让秦国屹立西垂,称霸与东方六国。秦国在法家思想经过一百多年的浸润,早已深入秦国统治者乃至秦人的基因里,法家治国的思想可谓是根深蒂固。到了秦始皇时期,对法家更是倍加尊崇。

如果说一百多年的法家文化沉淀无法影响到包庇儒家的扶苏继承皇位,那么扶苏的父亲,大秦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就是扶苏无法翻越的法家大山。因为秦始皇是一位更加狂热的法家信徒。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继承王位,接着又在“奋六世之余烈”的基础上,又经过26年的打拼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而秦国能完成如此壮举,“法家”思想在这里面的作用功不可没。即使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身边也安排了一个法家人物作为他的左丞相,这个人就是法家代表性人物之一李斯。尤其是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开始“焚书”,秦国更是成为了一个“唯法独尊”的王朝。可见,法家思想在此时已经到了不可动摇的地步。秦始皇对法家的狂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天下大一统在此时已经成为了可能,并且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在理论上缺少相应的伦理基础,而此时,韩非子的理论恰与秦始皇的的想法不谋而合,为秦国统一天下的需要提供了执政纲要,故对韩非子的法家理论倍加推崇。为一人而攻一国的疯狂举动,可见当时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狂热追逐。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7)

丞相李斯图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8)

赵高影视作品形象

为什么扶苏帮儒家群体说话就会被驱逐出权利中心

秦始皇即位时,天下大一统的趋势已经是定局,六国的统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法家思想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皇权专制的国家,在韩非子的《五蠹》中更是强调“儒以文乱法”。而此时的儒家尚未诞生大一统的观念,甚至持相反的观念,因为儒家思想脱胎于周礼制度,宗法分封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儒家强调有温度的仁政思想,这与秦国强调一统天下和刑罚冷酷的法家思想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统一了思想,可谓“罢黜百家,独尊秦法”。而恰恰就在这个背景下,扶苏提出对儒家人士的宽容,不难想象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对儒家人士的宽容,为儒家辩护,就是对儒家思想的纵容,就会使反对皇权专制的思想到处蔓延,这些都是秦始皇极其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扶苏的提议必然惹怒秦始皇。被贬边塞,离开权利中心也是合理的情况

其实当初扶苏触怒秦始皇不仅仅是涉及儒法大环境不相容的问题,而且还包括了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问题。扶苏谏言是坑儒的问题,之所以秦始皇坑儒,是因为一些儒生在背后指责秦始皇的过失,不仅如此,指责秦始皇的这些儒生,还都是秦始皇花重金请来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并且一直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们。结果到最后不仅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而且还“吃里扒外”反过来指责秦始皇。这种做法着实让人不能接受。在这种时间节点上扶苏为儒生们求情,秦始皇难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重罚皇长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9)

千古一帝 秦始皇

当然,扶苏为天下的儒生说话,并不能代表扶苏就是儒家文化的拥护者。毕竟扶苏是在有着浓郁法家文化氛围的秦国长大的,更何况他还是法家狂热分子秦始皇的皇长子。扶苏最终没能登上皇位除了赵高的运作,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的倒戈,那就是李斯。根据史记的记载,李斯最开始并不想明确站队支持谁,但是后来在赵高的游说下,李斯最终同意站队胡亥。让李斯心动的缘由是胡亥登上皇位后,可以保住他的高官厚禄以及相应的地位。那为什么扶苏上台后他的地位就不保了呢,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斯懂得秦国的君主都深受法家文化影响,法家的帝王之术可谓是为了皇权巩固不择手段。就像赵高所说的那样,秦国的丞相还没有能传给下一代的,甚至大部分丞相都没有善终。

《史记 李斯列传》: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所以说也正是这之术法家的君主之术吓得李斯趋利避害,最后选择支持胡亥继承皇位,也正是这君主之术让扶苏断送了回咸阳的机会。君主之术也是法家思想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法家在群臣心中的威慑力影响到了对君主的支持。

结语

无论是从秦始皇之前的秦国统治思想环境还是说秦始皇执政时期的文化环境来看,法家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种贯穿着秦国发展的始终,法家思想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可以说当初如果秦国没有重视法家,就不会有统一六国的秦国。毫不夸张的说,法家是秦国的立国基础,秦国历代君主将法家思想奉为圭臬,法家治国的理念不容有松动,秦始皇时期更是不允许对法家有一丝的不利。扶苏在敏感关键时刻谏言护着儒家,其表现令秦始皇大失所望,故将其排除到权利中心之外,去北方的守卫做了监军。 再者,以李斯为首的秦国朝堂重臣多是法家的支持者,如果扶苏即位,儒家得以存活,势必对法家造成很大的威胁,仅凭这点,扶苏就得不到朝堂中法家当权派的支持。

正所谓,孝公商君开盛秦,秦国立法有七世。世世皆受法家恩,恩泽秦国满乾坤。坤舆万里法为尊,尊法抑儒是根本。本朝长子护儒生,生死难料守长城。城在无患皇嗣换,换来遗诏心已乱。乱中了却身后事,事事早已尽看穿。

秦国崛起最关键的君主秦惠文王(决定秦国皇长子扶苏命运的关键)(10)

扶苏之墓


参考文献:《史记 秦本纪》《史记 秦始皇本纪》《史记 李斯列传》《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史记 商君列传》《汉书 百官公卿表》《通典 卷三十一》《荀子 儒效》《韩非子 五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