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南阳有一个小县城叫方城,正如这个城市的名字一样,这个城市似乎很普通。但河南的不少城市经不起深究,每一个古城都有其出人意料的背景,方城,也是如此。

01张骞封侯之地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因出使西域,抗击匈奴有功,功勋卓著,因此被汉武帝封到了方城博望,曰“博望侯”,取其“广博瞻望”之意,来犒劳这位伟大的外交家。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1)

方城,古称缯(缯,帛也,丝织品的总称)国。自古就是丝绸之乡,据《南阳蚕业志》记载:西汉时期,南阳丝绸业极其发达,曾为全国八大丝绸产区之一。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2)

张骞被封博望侯后,带领不少张姓族人和西域来的胡商胡僧来到博望,商人们把西域之香料、皮毛、宝马及各种植物种子带到方城,同时,也把中原等地的特产,如:南阳铁器、堵阳(方城古称)丝绸通过洛阳、长安等地,被带到了西域各国,让西域各国贵族领略到了东方丝绸的魅力。

02长城之祖

在南阳方城县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内,考古时发现了一段真实存在的“长城”,经过长城协会名誉会长罗哲文老先生的多方考察论证,这段楚长城是天下最古老的长城。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3)

现存楚长城遗址,多为土筑,东北至西南走向,东接小擂鼓台山,西连大擂鼓台山,残高1—1.5米,宽约4米,全长500米,东擂鼓台山坡顶与西擂鼓台山顶有12米见方的平台基。城垣南侧有一古城遗址,后人讹为“霸王城。2013年楚长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河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4)

由于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长城,直至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都是以楚长城参照而来的,所以,方城县境内的楚长城被后人称为中国的长城之祖。

03佛沟造像

方城县小史店镇林场村姚林组东南1.5km的香山现存一处罕见的佛沟摩崖造像,已经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5)

方城处于史称“夏路”的“南襄隘道”北端。自古就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6)

佛沟摩崖造像雕刻时代从北魏延续到唐宋时期。据《方城县志》引《宋志》记载:“佛沟,在小史店东南十二里,摩崖造像,大者二尺余,小者尺许,背有千手千眼菩萨,盖仿龙门石窟而为之,然多剥蚀,无题记。”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7)

造像分别雕刻在山上数块天然巨石上。共计有造像32龛138尊,主要内容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文殊、普贤菩萨,十王像,十二臂观音等,形象逼真,雕刻技法娴熟。造像风格以密宗造像题材为多见,其风格同龙门石窟造像相近。但专家发现石刻附近散置着富有藏传佛教风格的石雕,怀疑此条古道的古代交通作用远远被我们低估了。

04火烧博望之地

博望,对方城而言是一个特殊之地。

西汉时,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功勋卓著,被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前123年)封为“博望侯”于此,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8)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用火攻打败了夏侯惇、于禁,直到李典前来救援,刘备见好就收,选择退兵。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9)

博望坡遗址,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05古缯国遗址

古缯国,始封夏代,悠久历史,迄今四千余年!

《禹贡》记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国,《世本》载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辞海》释缯国在今方城之境。考其国都遗址,即方城县城南八里桥畔。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10)

2006年6月,方城八里桥夏代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河南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中心认定方城为“中华曾姓祖根地”。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八里桥夏代遗址(古缯国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6陈胜出生之地

陈胜,秦朝人,中国第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陈胜究竟是哪里人”,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争相探寻的话题。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11)

陈胜是一个开创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扭转历史走向的人。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许多文献都在追溯陈胜的故乡,在这些历代典籍中,陈胜故乡几乎都指向了楚文化发源地南阳市,部分细化到今方城县二郎庙镇所在的垭口方位,翻阅方城县志,也有“陈胜拥耕地在二郎庙镇”记载。

张骞时期的地图(张骞在此封侯陈胜在此出生)(12)

看来,一个城市,不能从外观上看其如今是多么平庸。谁也无法想象,在古代它是多么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