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好书滋养人生(好书书摘)(1)

《遇见影视艺术》

天云 武谓 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遇见影视艺术》是“遇见艺术”系列中的一册。这是一本全面论述影视艺术的读物,从影视艺术概述、编剧与剧本、导演与影视创作、影视与文学和戏剧、影视鉴赏与评论等角度出发,以简明、生动的语言,系统梳理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重要的作品与流派,适合对影视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本文为该书精彩书摘,现做分享,以飨读者。

精彩书摘

“1

何为“体验派”?

“体验派”表演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体系之一,其鼻祖为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的著名论著《演员的自我修养》,以戏剧专业学生课堂对话的形式,阐述了锻炼演员创造角色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它不仅详实地讲解了演员在表演技巧方面所应具备的各类技能和素质,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水准的人生巨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释放天性、模仿动物、集中注意力、观察事物到无实物练习、即兴反应练习、塑造人物练习等方法,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要求演员全力以赴,对角色有信念及真实感,注重情感的记忆与交流,了解角色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最后通过演员外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是要求演员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始终确立“我就是那一个”的创作意念乃至自信,做到演谁就是谁,这被归结统称为“体验派”。

经典好书滋养人生(好书书摘)(2)

(电影《喜剧之王》,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在学习《演员的自我修养》)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一经播出,轰动全国,好评如潮。其中有一场关于唐僧与孙悟空互换形体身份的戏,迟重瑞完美地把自己的唐僧角色隐没于孙悟空身上,除了逼真地把握了孙悟空日常的神态、习惯性小动作外,甚至连孙悟空面对人与事时的内心判断和纠结也细腻地“猴化”了出来,一反唐僧端庄稳重的标志性做派,猛然间令观众真的以为师徒互换身体了。出神入化的颠覆性表演,源自用心的角色体验和扎实的表演功底,成为表演艺术中的又一段佳话。该剧屡次重播,观众百看不厌,被公认为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带去童年快乐,并沉淀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其中一众演员们“演谁像谁”的出色表演功不可没。

经典好书滋养人生(好书书摘)(3)

(《西游记》中,“猴化”的唐僧和“唐僧化”的悟空)

吴京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大片《攀登者》中,出演中国登山队队长。他为了让自己获取真实的雪域高原生存环境的亲身经验,在电影开拍之前的2019年1月,特意赶到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岗什卡雪峰,那里海拔高达5 000多米。为了尽快适应队长的角色,他还聘请了职业登山者进行指导,学习、熟悉登山必需的技巧和本领。在半个多月的实地训练中,他获得的绝不仅仅是登山“实战”经历,更有人与自然关系的感触和理解,在高原之上,人的渺小与自然的广袤,令他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泪。这正是登山队队长的内心历练和性格写照:冷酷、广漠、孤寂而热血、坚毅、无畏,所面对的对手不是山峰而是自身,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真正攀上巅峰。吴京的这段“体验生活”的经历,助推他从内心世界去融入人物形象,促使他与所饰演的角色成功地“合二为一”。

经典好书滋养人生(好书书摘)(4)

(《攀登者》海报)

“2

何为“表现派”?

与“体验派”不同,作为表演艺术的另外一大派别的“表现派”表演,其并不强调演员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演员要在内心中先构建出“角色的形象”,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象,进而让观众认同这个人物、从中受到触动,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和沉湎于所饰演的角色之中。

“表现派”理论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关系上最主要和突出的主张就是“间离””: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演员要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融化于角色之中,演员要能够随时进入角色又随时跳出角色,演员在面对观众时,要若即若离、自由驰骋。这样,演员就会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演员既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的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来表现剧中的人物。这也就意味着,“表现派”不提倡演员下意识地生活在故事的规定情境里,而是强调要“跳出来”拿捏和设计人物。这就需要演员在准备角色阶段注重研究角色的内心活动和生活依据,其目的是为了找到情感表露时的最适宜、最恰到好处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表达。

经典好书滋养人生(好书书摘)(5)

(电视剧《安家》海报)

热播剧《安家》,有足够高的生活热点的话题度,也有足够多的让人喜欢和吐槽的角色,暂且不论孙俪、罗晋等主演的演技实力,剧中接连出场的多个配角的表现力,也令观众分外惊喜和折服。其中,在连续剧中扮演太表姑奶奶的国家一级演员苇青,就是老太太扮演者的“专业户”之一,她在出道演戏登上荧屏的时候已经是花甲之年,参加《安家》拍摄时年近八旬。她将角色面对警察时的眼神转变、面对龚先生时的张扬跋扈、面对房似锦等人时的目中无人等表演得收放自如,把角色因久染市侩习性而可笑又讨厌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亮相的时间虽然并不多,但是令人印象深刻。

大家知道,收看电视剧和观看电影,观众面对的屏幕与银幕的面积大小差异比较大,观看的场所也大不相同,为了能够稳住随意性极大的居家收看者,将他们的眼球牢牢地吸引在屏幕前,电视剧除了情节不时要设有大大小小的爆发点外,演员的表演也需要比出演电影更加放开一些,表演的力道需要加大一些,“表现派表演”的成分自然得以或多或少地增强,特别是在某些角色塑造和规定情景需要的时候,演员与角色的距离拉开一些、反差鲜明一些,观众的感知度和接受度更会直接和强烈一些。还是这位“老戏骨”苇青老师,近几年在大银幕上,先后出演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影片,也全是配角,可在人物塑造方面就一概抛弃了更靠近“表现派”的把生活放大一点来表演的范式,基本上都是短短几分钟的戏,却因内敛沉稳的“走心”诠释,把一个个各有其貌的人物形象树立了起来,让人过目不忘。在“体验”与“表现”的表演体系里自由切换,在银幕和屏幕的人物塑造上收放自如,演技的最佳体现和表演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此!

经典好书滋养人生(好书书摘)(6)

(苇青在《我不是药神》里的表演)

综上所述,“表现派”表演的推崇者、代表者,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布莱希特所提倡、践行的表演“间离方法”,其实是一种表演的形式选择和整体效果,有些还需要借助编剧和导演的手段来达到,并非仅仅是演员的一种表演形态。事实上,布莱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剧实践中,固然希望演出的实际效果是能够间离观众的,但对演员的角色塑造,他仍有寻得体验感觉的要求,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体系也持肯定的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顺带说一下,有些人对表演的两大流派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体验派”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现派”就是布莱希特。这句话,前半句可以说是对的,后半句并不全面和准确。因为,“表现派”表演其实也是法国戏剧史上的一大重要戏剧派别,代表人物有法国演员别努阿·康斯坦·哥格兰、法国文艺理论家狄德罗等,只不过布莱希特是这方面戏剧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

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辑:徐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