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海曙区总工会在海曙全域以“一家特色小二级工会配套一个工创家 集合服务空间”的模式,按照品牌上统一概念,落地上连锁推广,内容上错位发展,打造了14个“会、站、家”一体化升级版职工之家,目前已覆盖全区12个镇乡街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宁波市总工会工作报告?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宁波市总工会工作报告(宁波海曙区总工会)

宁波市总工会工作报告

从2015年开始,海曙区总工会在海曙全域以“一家特色小二级工会配套一个工创家 集合服务空间”的模式,按照品牌上统一概念,落地上连锁推广,内容上错位发展,打造了14个“会、站、家”一体化升级版职工之家,目前已覆盖全区12个镇乡街道。

“‘工创家 ’的本义就是工会为职工创建的‘家’。‘ ’意指这个‘家’将在互联网时代迎来新升级。”海曙区总工会副主席顾妮妮说,升级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转型为“会、站、家”一体化的新型阵地,同时在软件上让工会联系、服务职工的理念、举措、活力实现全面升级。

成熟一家、配套一家

把时间拉回到2009年。当时,宁波市首个“小二级”工会——天一商圈工会联合会正式宣告诞生。但工会建成后,没有活动阵地,职工活动开展没有抓手,一直是工会有效运转的一个痛点。“工会建好以后,总要有一个阵地去辐射服务这个区域或者这个行业的职工。”顾妮妮说,经过几年摸索,我们在2015年,正式建立“工创家 1号”。

顾妮妮介绍,“工创家 ”阵地启动“会、站、家”一体化运营,这里既是区域(行业)工会传统职工之家,同时又是一个集聚整合各方资源的开放式平台。“在工会改革新形势下,区总工会全新赋予‘工创家 ’阵地‘四个平台’职能,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平台、联系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职工说事’服务平台和工会干部蹲点实践锻炼平台。”

自此之后,海曙区总工会以小二级工会建设为龙头,按照“成熟一家、配套一家”,全力推进“工创家 ”连锁品牌服务阵地建设。“2015年,‘工创家 1号’正式诞生,从这里开始,后续我们基本以平均每年两个的速度增加阵地。”顾妮妮说,目前全区已经建成了14个“工创家 ”服务阵地。

满足个性化需求

工会改革背景下,公益性工会阵地如何更好地聚焦工会主业主责发挥优势作用,如何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摆在各级工会面前的时代考题。为了让各个“工创家 ”阵地真正实现“转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海曙区总工会以“工创家 ”为核心载体,嵌入多项服务举措,真正满足职工多样化需求。

记者了解到,在创建过程中,各个“工创家 ”阵地紧扣行业、地域特色开展差异化建设,并开展各具特色的侧重服务项目。

其中,“工创家 1号”专注商圈楼宇职工服务;“工创家 3号”结合南塘老街地域特色,开辟职工游憩乐享空间;“工创家 7号”则主打职工“婚恋、婚嫁、婚姻”一站式幸福力基地;“工创家 10号”专注建设职工美好生活家;“工创家 17号”则助推“职工一起来说事”等服务平台和服务项目。

不仅如此,各个“工创家 ”阵地在命名上也尽量贴合各自行业特色。“‘工创家 10号’主要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当时他们提出服务职工美好生活的口号,美好生活就要十全十美,所以选了10号;‘工创家 7号’主打婚恋,跟传统七夕节挂钩,所以他们要了7号。”顾妮妮说。

此外,“工创家 ”阵地还进一步完善“工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 工会志愿者 工会合作者”为一体的服务团队建设,深化“工会引领、社工协同、职工参与、义工奉献”四工联动运作机制,以工会“家”需求,撬动社会力量参与阵地建设、管理、使用和发展,运用项目化机制,深化阵地体制机制改革,搞好搞活职工服务阵地。

以“工创家 1号”为例,在这个年轻职工集聚的商圈楼宇空间,“工创家 1号”线上线下同步广泛招募职工领衔“达人”,将一批符合工会组织愿景的职工自组织凝聚到“工创家 1号”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吸引、品牌塑造、效果评估、领衔人培训沙龙等方式载体,一个个职工自组织成为商圈工会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不断进行迭代升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海曙区总工会“工创家 ”阵地还在不断迭代升级,服务功能和服务半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2022年,我们在‘工创家 7号’建立了‘家人你好’工创家爱心直播间,这个直播间之前,所有的‘工创家 ’都是线下的,通过直播的形式,‘工创家 ’阵地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成倍地辐射出去。”顾妮妮说,“‘家人你好’工创家爱心直播间”不同于单纯的传统带货平台,它是海曙“创造、品质、美好”的普惠分享平台,是工会“凝心、匠心、暖心”的公益服务平台,是职工“创想、创业、创益”的创新赋能平台,也是职工“婚恋、婚嫁、婚姻”的幸福成长平台,是海曙区总工会“工创家 ”品牌的一次内涵提升。

(据浙江工人日报消息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张浩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