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在欧洲兴起,欧洲一改中世纪时的沉郁气质。在意大利、法兰西等地,贵族生活极尽奢华,衣香鬓影,金银珠宝,装点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从那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珠宝,均可称为古董珠宝,它们经历了时光洗礼,流传至今,使其变得珍贵的,除了材料价值,还有其反映的特定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烙印。也正因为如此,珠宝行业从业者、古董珠宝爱好者自不必说,欧洲文化的爱好者对这些曾经闪耀在欧洲近代历史中的珠宝也乐于从人文角度,深入理解珠宝和人的关系。《欧洲古董珠宝通典》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珠宝,带人感受珠宝之美和其中蕴含的艺术神韵。书中每章均先介绍有关历史时期里,对珠宝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历史背景,再详细叙述不同珠宝款式的风格。
从文艺复兴到拿破仑时代被归为一个历史时期。由于贸易、战争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宝石发展非常有限。当时的珠宝大多保存着博物馆中,而较少进入流通。17-18世纪,欧洲先后流行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也反应在珠宝设计中。随着欧洲各国国力增强,高级珠宝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珠宝不再仅仅是贵族专属,而是受到资产阶级追捧。虽然受法国革命影响,珠宝首饰业发展一度陷入停滞,但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珠宝再度流行。当时人们喜欢的装饰风格包括叶型装饰、棕叶饰、月桂叶、拱门形和鹰形等。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帝国最辉煌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人们的财富不断增加,奠定了珠宝的消费基础;新技术使人们得以开发出更多矿藏,为珠宝产业提供了原料来源。这些因素促成了欧洲珠宝产业的兴旺。维多利亚早期的珠宝流行古典主义风格,大量采用中世纪和古典时代的装饰元素。维多利亚中期,珠宝更显奢华。自然主义风格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大量动植物形象成为珠宝主题,人们热衷于考古发现的古代文明,使得古代珠宝风格得以复苏。维多利亚晚期,人们朝着更精致的艺术品味进发,而南非钻石矿的发现,使得钻石进一步成为珠宝制作中的宠儿。
进入20世纪,欧洲出现新艺术运动,发源于法国和比利时的这种新艺术装饰风格带有蜿蜒曲折的线条和有机造型,开拓了珠宝设计的新领域。英国则相对独立,并未完全受此风格影响,而是延续了18世纪珠宝设计风格,将当时流线型的线条结合古典风格创作出爱德华式的珠宝风格。铂金的使用使得这一时期的珠宝既精美又轻盈。埃及提供的异国情调设计灵感,使得许多珠宝设计采用古埃及元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欧洲的发展历程,摧毁了欧洲战前诸多的珠宝家族企业,大量珠宝也毁于战火。战后人们对过往生活进行反思,摒弃了诸多旧观念,自由的个人表现主义称为当时社会风尚。这也改变了装饰艺术。机械化生产让钢筋铁骨的建筑风格进入到珠宝设计中,埃及、非洲、印度等外来文化元素也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珠宝设计。卡地亚、宝诗龙、尚美、梵克雅宝等珠宝品牌都开始接受来自多样文化的灵感。这20余年被称为装饰艺术时期。但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其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珠宝,严格意义上已不属于古典珠宝,但由于其上承战前,下启当代,所以书中也对此作了介绍。20世纪40年代的珠宝设计仍然沿袭了战前的思路。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和经济逐步复兴,带来了西方消费主义的兴起,珠宝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量产型珠宝大量出现。50年底啊的珠宝设计风格极为多样,但总体而言趋于更轻盈和更具运动感,设计造型则以整体或局部取材于花、叶等自然主义具象的造型为多。而60年代的珠宝设计则受到时尚潮流和波普艺术的印象,更为夸张和自由表现。进入70年代,战后经济增速放缓,人们产生了较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这一时期的珠宝设计风格不再遵从传统概念,而珠宝设计也开始分流,一种是传统高定珠宝,一种是量产的精品珠宝,价格更低且能满足更多客户需求。宝格丽就是在70年代末名声鹊起,其抓住了市场需求,生产了大量精品制作、休闲风格的日用珠宝,引领了潮流。
本书从社会发展、历史变化、工艺传承等角度,系统展现了500多年来西方崛起到全盛时期的珠宝发展。在每个历史时期,书中还介绍了当时著名的珠宝品牌和珠宝设计大师对特定珠宝风格的贡献。珠宝从主要属于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逐渐扩展至中产阶级所有,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的社会变迁。而书中500余张精美插图再现了不同时期的珠宝,也带给读者一场视觉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