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诞生140周年纪念,大龙邮票在我国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它是如何诞生的?这套邮票的设计、规格印量又是什么?古往今来为何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一掷千金?

大龙邮票高清图(大龙邮票的前世今生)(1)

华邮第一古封 成交价:1897.5万港元

“华邮第一古封”1897.5万港元成交

一件贴有3枚大龙邮票的信封,在沉寂了24载后,6月16日亮相香港亚洲国际邮票拍卖会,以1897.5万元港元(含15%佣金)的天价成交。

该封式样为西式封,长176mm,宽104mm,正面贴有大龙薄纸5分银邮票横双连及单枚邮票各一,销北京海关总署1878年10月5日蓝色英文日戳;到达戳也盖在正面邮票上,为上海海关10月12日红色日戳;封背盖有上海工部书信馆10月12日蓝色英文投递戳。

这件被称作”华邮第一古封”的信封,具有极其重要的邮史意义。贴有大龙邮票的实寄信封和明信片存世仅有400余件,其中目前发现最早的这一枚大龙实寄封是1878年10月5日由秘鲁驻北京公使馆寄往上海福利公司的,人们把它称为大龙福利信封,又称华邮第一古封。

1878年10月12日,上海福利公司的收件人收到这封邮件后,便随手把信封丢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一位名叫欧瓦尔的英国好友前来拜访。欧瓦尔是个集邮爱好者,他无意间瞥见了这枚大龙实寄封,如获至宝一般。多年的收藏经验告诉他,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机会来了。幸运的是,福利公司的这个员工对集邮一窍不通,便将信封赠予了他,由此开启了“华邮第一古封”的传奇一生。

可惜的是一年后欧瓦尔就将其转予另一位身居上海的英国集邮家,他将这个宝贝一藏就是65年,直到1944年才再次出手。1949年流入了著名“邮王”——郭植芳之手,后来,郭氏移民美国,“华邮第一古封”也随之漂洋过海。

1963年后,这件稀世珍品重现人间,先后被美国集邮家高达、菲律宾集邮家黄天涌和台北集邮家黄建斌购得。黄建斌是邮坛元老,对大龙邮票的研究更是享誉全球,被集邮界称为“龙头老大”。1994年,黄建斌委托香港佳士得拍卖了这件藏品,最终被瑞士集邮家贝克曼以145万港币收藏,据悉,实际买受人为瑞典船王奥尔森伉俪。

转眼又过去了二十四年,华邮第一古封再出江湖,又是在大龙邮票发行140年的时候上拍,也是对大龙邮票的一种纪念吧。

中国首套邮票诞生记

大龙邮票高清图(大龙邮票的前世今生)(2)

大龙薄纸邮票四方连三全 中国嘉德2011年 成交价:21.85万元

按照常理,邮票应该由邮政部门发行,但是中国的这第一套邮票却与海关有着不解的渊源。

1876年3月,经清政府总理衙门同意,总税务司赫德指派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烟台、上海五处试办新式邮政。1877年5月,德璀琳致函海关上海造册处,请其为印制邮票购进纸张十令,并把各种邮票底版刻好。7月24日,便在天津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

关于大龙邮票的设计者,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在当时,将皇上头像印在邮票上,无论朝野都不可能接受。此种背景下,既可代表帝王、又富神话色彩,集两种题材于一身的“大龙”横空出世。“蟠龙戏珠”在“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和“六合宝塔”、“万年有象”等众多设计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佳选择。

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样。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关于大龙邮票的印量,据曾在海关任职的绵嘉义记载,约100万枚。先后分三期印制、发行: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印刷的纸质韧薄,略呈透明,称为薄纸大龙,此期印量最多;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印刷时间较短,但票与票间距离加大,称为阔边大龙,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纸张较厚,邮票的间距缩小,称为厚纸大龙。刚开始时齿孔光洁,后来成为毛齿,所以又分为光齿、毛齿两套。

“大龙”邮票的印版由于多次使用,已经磨损不能再用了,于是海关造册处又改镌新版,图案亦重新设计。虽然新的图案仍然是神龙戏珠图,但形式颜色都有许多改变,边框及中外文字体和“大龙”邮票也迥然不同。因新票的图幅比大龙邮票稍小些,故俗称“小龙”邮票。

大龙邮票在发行时并无正式名称,只因龙的图幅较“小龙邮票”相对大些,民间便称其为“大龙邮票”,直到1988年7月24日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才为其正式命名。

华邮孤品黄5分

大龙邮票高清图(大龙邮票的前世今生)(3)

大龙薄纸邮票5分银二十五枚全张 中国嘉德2015年 成交价:97.75万元

大龙邮票高清图(大龙邮票的前世今生)(4)

1878年大龙薄纸邮票1分银二十五枚全张新一件 朵云轩2012年 成交价:59.8万元

大龙邮票高清图(大龙邮票的前世今生)(5)

清 大龙薄纸3分银二十五枚整版 朵云轩2013年 成交价:43.7万元

在中国珍邮中,排行第一位是大龙阔边黄5分银新票。

1882年第二次发行“阔边大龙”票时,正赶上邮件猛增,邮票用量大。印5分银邮票时,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纸张,使用了一种法国产的薄而易脆裂的纸张印制,印制数量甚少,只有2万枚,仅有800全张,9个月便销售一空。因此流入邮商和集邮者手中的数量亦很少,存世的新票仅有百余枚,而大方连存更少,存世仅有1个全张。

美国集邮家詹姆士·施塔少校1920年收藏的一版阔边大龙黄5分银新票全张(25枚)被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孤品”。这个全张在施塔少校去世后,一直没有露面。直到1991年9月,才在英国伦敦苏富比公司拍卖。当时,香港收藏家林文琰因有事未能前往而只能通过电话报价参加竞投。他最终以37.4万英镑的最高价,购得了这件梦寐以求的举世无双的珍品,也使这件流落在外的中国第一珍邮荣归故里。在1999年8月北京举行的99世界邮票展中,林文琰将其送来参展,令中国和世界集邮者一睹芳容。2010年,据传林文琰把这阔边大龙5分银全张以100万英镑的价格转让给上海集邮家丁劲松。

拍场龙卷风

许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大龙邮票的价值那么高,其实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是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二是中国人对龙有着别样的信仰;三是数量稀少而且一整套邮票的数量有且仅有3枚,总共发行了100万套。

2015年2月,在英国科茨沃尔德地区一户人家的阁楼里发现被雪藏120多年的我国1882年发行的橘黄色5分银大龙邮票35枚。这些邮票原属于该家庭的一位前辈,当年被派往中国的一位传教士,曾购买大龙邮票作邮资用来寄信。这些大龙邮票被那位传教士带回英国,塞进小小的棕黄色教堂用于捐赠的信封里,安静地躺在雪茄盒内,安全地藏在老家的阁楼里。2015年5月22日,在凯莱赫公司香港拍卖会上,这些英国尘封超过100年的35枚橘黄色5分银大龙邮票以总价625万港币,被中国大集邮家孙蒋涛先生购得,单枚大龙邮票价格已突破20万港元。

2017年,北京保利秋拍“方寸聚九州——邮品专场”,最初期的两张清代大龙邮票手绘样稿以115万元成交。

大龙邮票高清图(大龙邮票的前世今生)(6)

光绪三年(1877年),大清海关造册处手绘制了两种带水印的初步样稿,以供大清海关总督察罗伯特·赫德爵士审核。

第一种样稿绘制于条纹纸上,尺寸为7.2x5cm,中心为黑色与黄色组成的阴阳图案,上方有一颗夜明珠,由立于铁树上的一凤一龙烘托,下方的卷轴上绘有“大清一统万年”之箴言。龙凤的颜色为天蓝、浅绿及红色,夹杂金色。

第二种样稿绘制于高品质无条纹纸上,图案绘制于双线黑框内,四角内曲,尺寸为10.6x6cm,中心的太极图由黄色和逐渐变淡的洋红色组成;夜明珠为灰色和金色,上方及下方的火焰更为精细,由两条龙烘托,龙的颜色为淡蓝及深蓝,龙鳞呈金色,龙须为灰色和金色,龙舌及龙首之后的火焰为猩红色。下方的卷轴上没有文字,填有一抹灰色和金色。尽管它们未被采纳,罗伯特·赫德爵士还是把它们纳入了自己的藏集中。

中国邮票的“变体”或“错体”从第一套大龙邮票就有了。第三版大龙邮票之“厚纸光齿票”和“厚纸毛齿票”中,均出现直中缝漏齿变体。在大龙“厚纸光齿票”中,有1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3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在“厚纸毛齿票”中,有3银直双连中缝漏齿、5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大龙邮票中缝漏齿变体存世罕少,十分珍贵。1996年11月,苏富比公司在香港举行的珍邮拍卖会上,大龙邮票1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新票,是存世五对中最好的一对,最终以59.2万港币拍出。另一件大龙3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信销票,为存世三对之一,源自大卫·佩斯富邮集,以51.5万港币成交。

清末上海海关供职的西班牙籍洋员绵嘉义(1860-1939年),凭藉职务便利于1905年为编写海关邮务报告附录《1878-1905年华邮纪要及附图详目》,拿海关总税务司署上海造册处保险箱内的大龙邮票3种面值原模,拓印成深蓝色无齿四方连小张,俗称“绵嘉义大龙黑样票”。2003年11月26日,北京华辰秋拍邮品钱币专场拍出16.5万元。

链接:

大龙在天津何日发行

关于大龙邮票发行日期之谜,集邮界已经争论了数十年,7月说、8月说、10月说甚至12月说,如今绝大多数人肯定了7月下旬说,并将上限定在7月24日。

这一悬案能逐渐拨云见日,归功于上海海关的老专家杜圣余。杜圣余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在海关档案中查找到了天津海关邮局于7月24日收到首批大龙邮票的记载,也就是德璀琳的签收单。1940年,老集邮家黎震寰在与天津邮局邮票发行总经办人徐家麟聊天时,得知徐的岳父——一名老邮政,在大龙邮票1878年7月24日到达柜上的当天,便随即发售,徐的岳父也买了一枚。之所以记得清清楚楚,是因为这一天是徐家麟岳父的农历生日。

悬案虽然暂时认定,但人们仍期待着一张尘封已久的1878年7月24日首日封早日现身。

已刊载于《中国拍卖》2018.8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