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经典的影视剧作品,恐怕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便是《86版西游记》,四大名著的翻拍作品实在不罕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迟重瑞婚姻简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迟重瑞婚姻简介(娶大11岁富婆却被继子无视)

迟重瑞婚姻简介

说到中国经典的影视剧作品,恐怕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便是《86版西游记》,四大名著的翻拍作品实在不罕见。

但拍得如此之经典的,却是少之又少,其原因还在于导演、剧组、演员等人的共同努力,而在此后,“取经四人组”当中的几位演员都一步成名而备受关注。

不过在台上他们各自将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在台下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如六小龄童便长期活跃在台前,参加各类活动,马德华、闫怀礼也偶有出境、登场节目,但作为三人的“师傅”,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却在《西游记》拍完后似乎就不见了踪迹。

明明已经踏入了事业的巅峰期,“唐僧”为何从此息影,淡出了所有人的视野呢?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迟重瑞在“西游之后”的经历更加跌宕起伏、令人惊叹——他娶了一个比自己大11岁的女富豪。

因为女方的年纪原因,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孩子,而迟重瑞也因此被打上了吃软饭、爱钱、上下级婚姻等标签,更有人调侃:当初女儿国国王都没能迷倒的男人,却还是败在了金钱的脚下。

迟重瑞究竟是不是一个吃软饭的男人?他在戏里戏外几十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1952年12月,迟重瑞出生于北京,他的出身可以说是极好的,至少是文化氛围极其浓郁的,因为迟家是一个传了足足五代的京剧世家,闻名遐迩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迟家的远亲之一,可见其家底深厚。

在这种环境下,迟重瑞从小便在对京剧的耳濡目染之下长大,他本人也非常喜欢戏剧,希望能在长大后继承家族的技艺。

但可惜他生不逢时,在十几岁的年纪正好碰到了十年动乱,京剧被列为封建糟粕,在全国范围内直接遭到禁演,迟重瑞无计可施,只能和当时无数同龄人一样,远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做了几年的知青。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的梦想的执着与追求,所以之后通过不懈的争取和努力,如愿以偿转到云南的部队里成了一名文艺兵。

就这样,一直到退伍后,迟重瑞马上报考了中国广播艺术团并被顺利录取,他在学校里读了两年后,凭借着扎实的戏剧功底和端正的态度,被选送到了著名的上海戏剧学院进修。

上戏虽然广出名角,但也有许多学生出来以后没戏拍落得个籍籍无名,而迟重瑞刚从上戏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

虽然因为长相实在俊秀而陆续接了好几部片子,但既不是男主角,影片名气也不大,所以始终没有什么成就,不过他自己倒不以为意,因为只要能有戏演就很令他高兴了。

直到1984年,迟重瑞受到央视的邀请去参演翻拍的著名谍战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他听到消息欣然前往,却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不过转折却不在戏内,而在戏外。

迟重瑞当时没什么影响,在这部剧中也只拿到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所以没过多久他便杀青了,于是就赶到剧团单位准备领工资回家,结果就在楼道中,他无意遇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要说这个人,还得从当时正在拍摄中的另一部电视剧说起,这部剧自然就是86版《西游记》,自从1982年开拍,到这个时候已经拍了一部分了,但却遇到了一个令所有人焦头烂额的问题——唐僧。

到现在为止,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在86版《西游记》中,唐僧这个角色前后一共换了三个演员饰演。

最早选定的演员汪粤在半途因为听从了一位老师的建议,担心自己被定格在这个角色上,以后戏路会变得很窄,于是在演完了前四集之后就退出了剧组。

之后导演杨洁便找来了徐少华代替汪粤,而他所饰演的唐僧形象也十分经典、深入人心。

不过当时的徐少华正在山东一所著名的艺术学院里读书,属于半工半读,他对学业看得很重,繁重的拍戏任务很有可能耽误他顺利毕业,在几次沟通无果之后,他也只能无奈退出剧组。

这样一来,唐僧这一重要角色没人演就变得很尴尬了,剧组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也不能生拉硬凑,导演杨洁自然急得团团转。

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在无意间遇到了刚拍摄完《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迟重瑞,仅仅是打了一个照面之后,杨洁就莫名觉得这个年轻人出奇得合适,虽然在业内毫无名气,但杨洁还是果断发出了邀请。

同样正愁没戏拍的迟重瑞自然很快答应了,于是他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第三位唐僧”,迟重瑞完整地演完了《西游记》的整个后半部分。

而且因为他非常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长期对演技的磨练,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温雅、自如的唐三藏,得到了全国民众的一致认可,也让86版《西游记》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这一版西游记在播出过后引起的轰动自然不必多说,到今天为止已经重播了三千次以上,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经典回忆。

而作为电视剧最重要的几位主角之一,迟重瑞自然也因为这部电视剧一跃成为了全民偶像、闻名全国的当红演员,收获了无数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迎来了不知多少剧组的大力邀约。

一夜成名是多少人的梦想,但迟重瑞却选择了急流勇退,而且他能演好唐僧还有一重原因:他家中一直有礼佛的传统,他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饰演完唐僧之后,他便毅然投入了佛门,除此之外,只偶尔参演了几部其他的西游作品,对于其他的剧组邀约都选择了拒绝。

而在此之外,很多人的目光却转移到了他的私生活上,并且认为这才是迟重瑞息影的最主要原因,这便是他的婚姻。

可以试想一下,作为当时风靡全国、几乎无人不知的著名演员,而且正是年轻的时候,迟重瑞不仅当红,而且外貌条件非常好,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小鲜肉”,迷恋和崇拜他的小姑娘简直数不胜数,所以如果迟重瑞娶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恐怕没有人会感到奇怪。

但他偏偏出乎了一切意料,而转身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年纪足足大上一轮的那女人,她非但外貌实在算不上是漂亮,甚至曾经结过一次婚,还带着两个和前夫所生的孩子,不过这个女人最为突出的条件便是——富有。

这段缘分的到来也是十分奇妙。迟重瑞在隐退之前,除了演戏之外,最大的一个爱好便是唱戏,这一点也不奇怪。

毕竟从小受到深刻的影响,他的戏曲功底本来也非常扎实,所以在工作之余,迟重瑞会经常光顾北京的几家剧院,登台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不为了赚钱。

而彼时北京城中有一个极有名气的女富豪名叫陈丽华,她出身于著名的叶赫那拉氏,家境非常显赫,是正儿八经的清朝皇族后代。

但到了她父母一辈的时候,家道早已中落,所以陈丽华的幼年是在十分贫寒中度过的。

只读到高中的她从家具修理做到自创家具厂,然后又远赴香港搞起了房地产投资,后来财富越滚越多,成立起了富华国际集团,把生意从香港一路做到了全世界范围,是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白手起家的女老板。

在90年代末期的时候,陈丽华已经是排在胡润富豪榜前十位、身价超国五百亿元的超级富豪,有人将她称之为“中国最大的富婆”。

对于陈丽华来说,凭借一己之力构造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自然是一个奇迹,但作为富华集团的董事长,她自然也拥有着那种生人勿进的巨大压迫感。

所以在之前她虽然和一个男人有过一段婚姻,但最终两人还是因为不合而选择了离婚,此后她便带着三个孩子当起了单亲妈妈。

陈丽华在经济上当然是没有一点压力的,所以闲暇之余也有些不少文雅的喜好,比如去剧院听戏。

而在之前,因为《西游记》电视剧的大火,她也早已熟悉了荧幕上迟重瑞所饰演的唐僧形象,只是和他从无交集。

而就在某一天,陈丽华如往常一样来到北京的一家剧院时,正好碰到迟重瑞在这里登台表演,她仔细一看,发现这不正是那个“唐僧”吗?

陈丽华一直很佩服迟重瑞的演技和他那股子温文尔雅的气质,于是在此之后便多次去专门赶迟重瑞的戏场,后来还大着胆子登台与他合唱过一曲。

这么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很快就熟络起来,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萌生爱情。

因为陈丽华和迟重瑞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前者年近50,孙子都已经出生,而且是全国榜上有名的富豪,社会地位极高,而迟重瑞才38岁,一直到此时都未婚,虽然名气很大,但毕竟只是一个演员。

在当时的环境下,两人虽然对彼此都有好感,却谁也不曾开口提过。

好在后来他们身边的人看出了端倪,经过几番撮合,陈丽华和迟重瑞鼓起勇气走到了一起,在1990年正式走入婚姻的殿堂,成为了一对“老妻少夫”。

这门婚事一定,外界的流言蜚语简直如同炸开了锅,说迟重瑞是“吃软饭”、“入赘豪门”、“跟班”。

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和这样一位阔太太走到一起,任谁都要背负巨大的压力,而且两人之间又有着不可消弭的年龄差距,自然无法避开闲话。

不过这对夫妻婚后的真实生活,也的确和常人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就是生育问题,彼时的陈丽华已经近50岁了,无法再生育,所以迟重瑞选择了“丁克”,也就是不留子嗣,把陈丽华的两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

同时,他们之间从来没有亲密的昵称,迟重瑞一贯称陈丽华为“董事长”,而陈丽华称迟重瑞为“迟先生”,许多人都认为这样的称呼显得太过疏远,而且带着“上下级”的味道。

在面对公众的镜头面前,迟重瑞永远站在陈丽华深厚,为她倒水、擦汗、搀扶,后来又爆出他一直留着光头的形象是因为继子赵勇说这样好看,让大家都觉得迟重瑞太过卑微。

但实际上,夫妻的私生活旁人又怎知呢?

在婚后的二十多年里,陈丽华虽然处处讲规矩,但对丈夫也是全心全意、十分尊重,迟重瑞一直非常喜欢紫檀木,陈丽华为他斥资两亿打造了国内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并任命他为馆长。

当1998年剧组找上门来邀请迟重瑞再度参演《西游记续集》的时候,他生怕自己现在演不好,也是陈丽华苦口婆心地鼓励,最后还亲自陪同丈夫前往剧组的。

后来陈丽华在拟定财产分配时,曾提出将100亿交给三个子女平分,将剩下300亿全部留给丈夫迟重瑞,但却遭到了他的拒绝,因为他不愿落人口实,被人看成是“为钱而婚”。

二十年风雨同舟,虽然外界的各种生意不断,但能看得出这对夫妻是真心相爱,婚后的生活一直美满幸福,其实若是抛去他们身上的一切光环,这段爱情也不过就是“忘年恋”,相信他们本人也早已不在乎这种是非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