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老腿先老,年纪一大,走路出现腿疼是常有的事,很多中老年人也不甚在意,觉得是正常现象,多休息就好。殊不知,腿疼不一定是关节问题,也可能是血管堵塞了!
70来岁的叶大爷,以前经常爬山远足,现在稍微走一会,就需要休息,而且经常腿麻,夜里还爱抽筋,以为只是年纪大了补点钙就好,也就没在意。
直到一天起床后,突然眼前发黑,下肢无法动弹,晕倒在地。家人连忙将其送往医院。
经检查,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情况严重,必须截肢才能保命!
这凶险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呢?
下肢缺血,暗藏危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外周动脉疾病中的一种,简单来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下肢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流不足、缺血的情况。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患者,且每年还会继续增加约60万人!当患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时,会造成肢体血流障碍,早期可能只是下肢酸胀、疼痛、麻木,若缺血继续加重,疼痛会加剧,可引起行动障碍,甚至有截肢危险!
另外,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下肢血管也是全身血管的一个“窗口”,还可能预示着身体内其它重要血管出现了问题,如心脑血管、颈部血管和肾血管等。
也有统计发现,在下肢动脉闭塞的人群中,有60%可能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容易造成性命威胁!
但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又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当出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早期症状早识别四个发展阶段,越来越严重
1、畏寒、腿凉、疼痛、麻木下肢会比身体其它部位更怕冷,而且双腿温度明显不一致;发病初始到最后,腿凉、脚麻的症状会一直存在。
小贴士:老寒腿、腰椎不好也会引起下肢疼痛麻木,要注意区分。
老寒腿等骨关节疾病主要是膝关节疼痛;腰椎狭窄引起的下肢疼痛,表现为整个下肢特别是大腿和小腿外侧疼痛麻木,脚痛可以发生在足部的不同部位,有些可伴有麻木。
2、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会感到腿疼、痉挛、疲乏无力,休息几分钟,症状消失,再走一段路又会感觉到疼。
这是肌肉向身体发出的警告,提示运动中没有足够的血液满足需求,血管里可能有斑块沉积,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并改善生活方式。
若跛行的距离越来越短,表明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血管变得更窄,病情恶化,要及时就医。
3、静息痛若出现间歇性跛行时没有积极治疗,就会进而出现静息痛,即不走路时腿也会痛,夜间尤甚。此时,血管可能完全闭塞,极易发生意外。
4、坏疽这已经到达最坏的情况。人无法正常行走,小腿或脚趾都已发生病变。
如果只是脚趾或脚坏疽,还是有可能保住腿的;但是如果腿出现了坏疽,那可能只能通过截肢的方式来治疗了。
高危人群需警惕:①60岁以上人群;②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三高”患者;③有长期吸烟习惯者;④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⑤需长期卧床的人。
以上都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高危人群,因此日常一定要特别重视腿部不适症状,并积极、定期做常规体检。
摸一摸,看一看
自查血管堵不堵
人的手腕上能摸到脉搏,其实足部同样有能摸到的明显脉搏,而且,我们可以据此来判断下肢动脉的情况。
1、摸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在脚背,如果腿脚是好的,会摸到强有力的脉搏跳动,而且随着心脏有规律的跳动。
2、摸胫后动脉胫后动脉在脚的内侧面,手轻轻放在胫后动脉,就能感觉到脉搏跳动。
3、看双腿颜色把脚搁高,角度45度左右,时间2分钟,然后观察自己的两条腿。
如果有一条腿苍白,甚至有点蜡白,感觉腿的皮肤有点透明状,等脚拿下去,恢复正常坐姿,这条腿会发生潮红,就说明这条腿已经发生了缺血症状。
简单三步,预防病变危机
1、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减少疾病发生的基础,不论是高危群体或是已病发人群都得及时进行生活干预,帮助控制或缓解病情。
① 饮食:多蛋白、多维生素、多饮水、少油腻、少刺激,少糖和盐,合理搭配,为健康打下基础。
② 运动:每周从事15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平时可以多做蹬自行车、勾脚背的动作,能够锻炼下肢,改善血液循环。
2、积极控制原发疾病
对于有“三高”的人来说,一定要积极控制病情——如:用他汀类药物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用二甲双胍或其它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等。
对于“三高”的积极控制,能有效预防或延缓下肢缺血的发生。
3、保护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营养素能够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因此可以借助它们的力量:
①花青素:是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氧自由基的攻击,保护血管。
紫甘蓝、蓝莓、葡萄、桑葚中的花青素含量较高,可以适当多吃。
②虾青素:天然虾青素能够通过降低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增高好胆固醇,来帮助改善血脂,预防动脉硬化。
紫菜、海带、沙丁鱼、金枪鱼、北极贝等中有丰富的虾青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