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玲(宝鸡高新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

小学数学磨课方案(研磨了两节课后)(1)

田玲在上课

又到一年赛教季。对于许多参赛教师来说,20分钟带学生的微型课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对教学内容的选定,可以说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我前不久给参赛教师指导研磨《最后一次讲演》和《一滴水经过丽江》,感受颇多。

比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参赛教师抓住文体特征,选择从文中使用最多的标点——感叹号入手,选择两处重点引导学生对比感叹号表达的情感,最后以一句话式的主题演讲收尾。从整体来看,有两处需要优化:一是感叹号中的情感体悟,在点评时要抓住契机,从感叹号延展到演讲稿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感叹句、反问句的妙处;二是请学生模拟演讲情境,点评时要顺势抓住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概括演讲应该关注的层面。

再比如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参赛教师从一滴水经过的地方入手,重点讲述了停留时间最长的四方街,品味了语言和拟人化写法,最后以"这是怎样的一滴水"收尾,学生大多谈到了梦想和坚持。20分钟的时间已经到了,她又开始画蛇添足,引导学生如何用拟人手法写游记……这节课设置得不是很合理,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通过研磨这两节课,我觉得参赛教师应该关注微型赛教课的几个问题:

一是基于文体特征选定教学内容。不同的文体,教学侧重点因文而异,比如散文,就要关注个性化情感体验,小说则不能忽略人物形象。而散文又有多种类型,游记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化情感体验,是将人面对自然时的情绪借助山川风物等外在客体的描述而注入文字符号当中的。因此,平时备课也好,参加赛教也罢,首先应该立足文体特征选择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活而实。

二是设置的目标要能够达成。20分钟的微型课,按照三维目标,每个维度拟两三个目标,在规定时间内怎么能够达成呢?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求全而设,并非基于课堂和学情。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不能割裂的。由此可知,20分钟的微型课,最多达成两三个目标,切忌贪多求全;目标要基于选定的内容而设,与统编教材单元教学目标相一致。

三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在上课之前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展开,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发散性,当看法不一致时,就有了课堂生成,这些看似偏离预设的思维火花,倘若点拨得当,会成为课堂教学智慧。比如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中,学生发现了时间顺序,这是老师没有预设到的,与其生硬拉回或者阻止,不如顺势请学生表达观点,在显而易见的游踪空间顺序中看到了潜藏的时间顺序,在时空交错中随着一滴水继续感受丽江风情。这样做可以弥补教师备课的不足。

四是不要盲目拓展。《论语》有云:"欲速则不达。"语文课须贴着文本飞行,透过语言文字,直抵我们自己和学生的灵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理想状态。在文本和写法尚未完全领悟透彻的情况下,盲目拓展会适得其反。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


小学数学磨课方案(研磨了两节课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