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读完之后点赞、关注。如果能够留言评论,更是感激不尽,我会尽量回复。您的支持就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同时期待您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谢谢!

世界就是那么神奇,我们在时隔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因食品监管的执法体制改革,我在赤峰市由四家单位合并而成的食品药品监管局,见到了似曾相识的红山区头道街小妹儿时,竟然有着一股天然的亲近感。

更神奇的在于,经过攀谈,我可以判定她竟然就是当年我们在大庙学校篮球场遇到的小女孩儿。

可惜的是,当时的她岁数太小了,记忆不仅仅是模糊,而是完全没有印象。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缘分也能创造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不朽神奇。

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岁月让当年的小女孩儿如今风姿绰约,早已经没有了孩儿提时代的懵懂和青涩。

但岁月并没有侵蚀小女孩儿的容颜,年轻美丽仍然驻足,显得比同龄人青春了许多。

尤其是经历过军营历练的小女孩儿,如今性格中多了一份豪爽和仗义,小时候的羞涩与胆怯早已经荡然无存了。

老庙那些事(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1)

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中年女性的气质优雅,成熟稳重,柔情似水。

所以说,女人的美丽不单一体现在漂亮的容貌上,更吸引人的是温文尔雅中折射出的纯真和善良,小鸟依人中透射出的自信和独立。

可惜岁月不留痕,岁月催人老,不知不觉间,当年小女孩儿的小女孩儿现如今都已经亭亭玉立,长成了知书达理的翩翩美少女。

老庙那些事(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2)

那时候的初中一年级,习惯称之为六年级,正常上学的孩子年龄都到了十四五岁。

可能是那个年代的孩子普遍晚熟,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没有如今孩子都具有的所谓青春期,也几乎很少有孩子彰显叛逆。

老庙那些事(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3)

假如有的孩子性格乖张,不服管教,在老师和家长的棍棒以及鞋底子等工具的修理之下,最终也多以缴械投降而告终。

客观地说,别看那个时候的老师多用武力与学生交流,但师生之间的关系绝对要比现在好得多。

从家长到学生,从校长到老师,都普遍认可“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

即使老师把学生打得鼻口出血,踹得屁股发青,也很少有家长去学校讨要说法,也很少有学生因此而忌恨老师。

老庙那些事(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4)

倒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不少学生初中没念完就离开了校园,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不爱学习不习惯于学校纪律的约束而中途辍学。

初中一年级的上半学期,才刚刚上了两个月,我们班就有七八名同学不见了踪影。

其中北队的外号“大头针”的王姓女同学,据说是为了给哥哥说媳妇儿,被她爹逼着去换亲了。

听北队丛姓同学说此事的时候,大家都不相信,王姓女同学虽然比我们大几岁,也毕竟才十七岁。

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小学升初中时,几乎科科考试成绩都不足六十分,但王姓女同学的学习刻苦是人人都知道的。

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从不调皮捣乱,绝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但是,一到考试就掉链子成为了王姓女同学的魔咒。

前文中提到的工农兵大学生“大脑袋”衣锦还乡,给大庙街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

而王姓女同学的家离“大脑袋”的家仅有百米之遥,“大脑袋”及“大脑袋”的城市媳妇儿,在营子里如鹤立鸡群般的存在,王姓女同学感受较之别人更为深刻。

老庙那些事(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5)

在“大脑袋”两口子回大庙省亲的那段时间,父亲和母亲回到家谈论的话题中总是不乏“大脑袋”两口子。

羡慕完人家的种种之后,总是不忘教训儿子一番,让他以“大脑袋”为榜样,好好学习,光宗耀祖,希望他成为大庙街的第二个“大脑袋”。

可惜心强命不遂,王姓女同学的哥哥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初中一年级开学不到一个多月,新发的语文书、数学书就有一大半都被叠成了片子,进了别人的挎兜。

跟着书本同时逐渐消失的,还有各科的作业本。

三十二开的作业本,每一张纸,别人可以工工整整地写上七八十个字,可他只能写二十几个字。

如果仅仅因为把字的个头写大了还好说,让老师气愤不能容忍的是,每一个字都是“狂草”。

别说老师不认得,老师让他自己辨认他写的字,他竟然瞅了半天也不认得。

老师气炸了肺,拧着他的耳朵上了讲台,拿着他的作业展示给同学们:“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玩意,都不如蜘蛛爬的。”

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他倒“噗嗤”一下笑了:“老师真逗,你们家的蜘蛛能爬这样?”

老师愣了,下边的学生笑了,而且是哈哈大笑。

老师火了,三下五除二,在“嘶啦、嘶啦”声中,把王姓女同学哥哥的作业本撕得粉碎,薅着脖领子往教室外一推:“滚,有多远滚多远。”

老庙那些事(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6)

王姓女同学的哥哥一甩老师的手:“不用你撵,哥我早就不想念了,我回家挣工分去了。”

说完,回到教室,拿上书包,冲老师一笑,甩了甩头发,潇洒地走了,只留下目瞪口呆的老师在原地大眼儿瞪小眼儿。

所以,王姓女同学的哥哥刚上初中就自作主张回家不念了。

他爹在鞋底子、镐把、皮鞭等诸般武器使用一遍过后,终究未能把儿子打回学校,也认命了。

只好承认自家的祖坟上没冒那股子青烟,出不了第二个“大脑袋”了。

哥哥不成器,就那样了,王姓女同学却暗下决心,要让自己成为第二个“大脑袋”,好在大庙街一鸣惊人。

除了想替哥哥完成父母的心愿外,受了“大脑袋”媳妇儿的诱惑也是主要原因。

老庙那些事(儿时大庙的那些年那些事儿)(7)

每天看到“大脑袋”媳妇儿白嫩的肌肤和亮丽的衣裙,心中就如火苗一般升腾,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变成“大脑袋”媳妇儿一样的城里人。

(待续)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谢谢朋友们动手关注、点赞、评论、收藏、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