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清小提琴大师(小提琴家吕思清再次奏响梁祝)(1)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供图

昨晚,在小提琴家吕思清迎来自己51岁生日的前夜,他用一首与自己的音乐生涯息息相伴的作品来庆祝——何占豪、陈钢创作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此次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版本,由艺术总监彭家鹏执棒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携手吕思清共同完成。

《梁祝》,是吕思清演奏得最多的曲子之一。“记得我第一次拿起《梁祝》的谱子,是1988年刚获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大奖之后。其实谱子早在1978年,我父亲就抄好了,那时他是借来作者何占豪、陈钢老师的原谱抄的。”吕思清说,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寄托着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望,而他本人在练习这首作品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何占豪、陈钢两位老师手把手的指点。

吕思清小提琴大师(小提琴家吕思清再次奏响梁祝)(2)

美杰音乐供图

由吕思清演奏的《梁祝》版本,曾得到作曲者本人和无数听众的认可。如何把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演奏好?吕思清提到的关键词是感染力。“不同的音乐家会通过不同方式呈现感染力,有人喜欢炫技,有人注重情感……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听不出技术的存在,而要用打动人心的演奏引领听众进入音乐的世界。”

吕思清说,音乐的魅力在于演奏者和聆听者都可以对其有个性化的诠释和理解,每个人对作品所生发出的情感可以是不同的。“当然,最成功的演奏者可以让在场所有听众共呼吸。”

《梁祝》让越来越多西方音乐家开始关注中国,也让中国的音乐走向世界。吕思清说,国外专家和听众听到这首作品,都对音乐中体现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比如滑音、戏曲旋律等非常好奇。

吕思清小提琴大师(小提琴家吕思清再次奏响梁祝)(3)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供图

对于如何向外国受众讲述中国故事,吕思清也有自己的经验。“以前,我会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从头到尾说给他们听,这当然很好,不过还有一种更巧妙的说法——我会说这首作品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一说,外国听众就能恍然大悟。同时,我还会告诉他们,中国人对于爱情有着更美好的向往和升华,这也正是作品中的化蝶段落。”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后,各种各样的版本曾出不穷,不同的乐器呈现了不同的风格,不变的是这首作品所传达出的经久不衰的美与韵味。这其中,就包括各种民乐版本的《梁祝》。比如此次登台东艺,与吕思清合作的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

吕思清小提琴大师(小提琴家吕思清再次奏响梁祝)(4)

美杰音乐供图

曾与多支民族管弦乐团合作的吕思清认为,西方管弦乐从整体上说拥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层次,而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在某些声部有所欠缺。“比如低音声部需要加入西方乐器——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等。”因此,民族管弦乐可以和西方管弦乐进行更多互相交流和借鉴,从而激发出属于民族音乐的更多创造力。

“民族乐器和西方乐器有很多不同之处,当民族管弦乐团改编西方管弦乐作品时,一定要根据民族乐器的特色进行改编,不能简单照搬。”吕思清说。

作者:姜方

编辑:许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