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出自《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意思是,堵塞欲望之口,关闭欲望之门,终身不会有烦劳。如果开放欲望之口,就会增添纷扰,终身不可救治。
曾仕强先生解读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塞”就是堵塞,“兑”就是眼睛。眼睛看了,心很喜悦,那你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你要阻塞住让你很喜悦的主要来源——眼睛。
塞其兑,他要我们目不妄视,这跟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视,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养生时,只要有机会就要闭目养神。你要维持自己内心的安宁与虚静,因为眼睛看到,心就会动。这就违反老子所讲的原则,你怎么可以随便动心呢?动心也要赶快控制住,不要马上就行动。
“闭其门”,“闭”是关闭,“门”是口,就是嘴巴。所有的事情,都是嘴巴闯出来的祸。目不妄视,口不妄言。目、口就是你情欲的通道,自己要控制住,那你就会“终生不勤”。
“终生不勤”,“勤”是勤劳,终身都不忧苦。勤劳为何会带来忧苦呢?你为什么要勤劳?就是怕没有饭吃。你为什么能勤劳?就是怕丢掉工作,赚不到钱。你现在终身不受这些限制,没有这些忧苦,该做就做,那就没有必要告诉自己要勤劳,没有必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了。
所以“塞其兑,闭其门”,这就是方法,要练习,不停地练习,慢慢变成习惯,那你一辈子就都不用那么忧苦。天天要发奋、要努力,你就能很自然地、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
开其兑,老子提醒我们,他说大部分的人,都不是这样子的。甚至你反省自己的时候,也会觉得很可笑。我们都是开其兑,把眼睛张得大大的,东张西望,到处去看有什么好看的,有什么新奇的,有什么可以拿回家的,拿来用的。
济其事,终身不救。我们都在济长内心的情欲,让它不断产生,结果自作自受。终身不救,一辈子都没救了,不可救药,那都是自己惹的。所以还是那四个字,自作自受。我们读完这一段,就要反省自己,是要自由自在过生活,还是要动之死地,把自己逼到无路可走。
傅佩荣先生解读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塞住感官的出口,关上欲望的门径,终身都没有病痛。感官与欲望适当就好了,适可而止了,怎么会有病痛?
“勤”字换成一个病字边的话,代表“病痛”的意思。王弼的解释是,勤就是勤劳,意思是你终身都不用做什么事了。我觉得把它改成病痛,很多专家都认为是借用的字,比较合理。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打开感官的出口,满足欲望的目标,终身都不可救治。前面的病痛与这里的救治相对,这样比较适合。
人活在世界上,要注意到感官与欲望,前面谈到“天下有始”跟作为“母”与“子”的关系,就是你的感官与认知的能力。所以学任何东西都要知道:每样东西都有它的本性;本性有它的限度,它适合做什么,适可而止,不要用人的刑法去勉强它。
南怀瑾先生解读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修道的方法。兑是《易经》上的卦名,“兑上缺”,下面两横,上面一横的中间断缺为二,这是兑卦。“兑为泽”是水,代表海洋,在人体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说打坐修道的时候,嘴巴闭起来,不要讲话。人身上不止一个缺口,共有九个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严密关闭起来,就是不要漏气的意思。
道家有两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个道家的修行人,常沉默寡言,因为他要保守元气!“塞其兑”,实际上“兑”也并不完全指身上开口处,也指心理上的渗漏。不管是生理或心理渗漏,都要把它圆满起来,眼睛耳朵都要全部封闭起来。
“终身不勤”,从文字表面上解释,偷懒的青少年们,似乎可以把这句话拿给父母看,推说这是学老子的“终身不勤”,所以不必读书做事了。“终身不勤”并不是勤快的“勤”,而是形容一辈子不会忙忙碌碌,始终是从容不迫的;也就是《大学》、《中庸》所讲的中庸之道,为人处世从容中道的“终身不勤”。
“开其兑”,一个人活着时,拼命消耗自己的生命,九窍漏洞统统地打开;“济其事”,整天忙忙碌碌,一辈子为人世间事务忙。这样一来这个人就“终身不救”,救不了啦!消耗到完了为止。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