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115师会师五台县。当时,聂荣臻时任115师副师长,林彪任师长,全师共有兵力一万五千五百人。
此后不久,聂荣臻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重任:留步五台山,创建抗日根据地。而115师的主力由林彪率领南移太行山区,留给聂荣臻的兵力,不足3000人。
聂荣臻却爽朗大笑:“让他们去吧!我自有办法创建根据地,保证完成任务!”
在人力物力皆匮乏的敌后区,聂荣臻是如何赤手空拳创建了为人称道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呢?
安定民生 凝聚民心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方针横空出世。9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有有力部队处于敌方翼侧,就要以创建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
9月24日,毛泽东将真知灼见发于电文:“游击战的重点,在于五台山脉。”短短几个字,为日后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正式打响。日本的狼子野心日益膨胀,不断向华北地区增兵,国民党军队坚持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最终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
不久,北平,天津,察哈尔省沦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就是在华北危急的情况下,由八路军挺进敌后,一手建立起来的。
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前方总部和115师都转移至五台山,进行休整。
就在此后不久,115师接到命令:由林彪率领主力南移太行,聂荣臻留下,创建五台山抗日根据地。
此时,留给聂荣臻的只有师独立团、骑兵营、师教导队,以及总部特务团零零散散的少许几个连队或分队,加起来不足三千兵力。
人手少,但要做的却是一件大事!聂荣臻面不改色,心中已有了主意。要想建立一个成功的抗日根据地,重点只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群众。
而此时,这里的人民群众,正过着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苦日子。
八路军刚到晋察冀地区的时候,景象可谓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民党旧政权彻底分崩离析,日军和溃逃的国民党兵早已把物资洗劫一空,导致秩序混乱。
即使如此,当地还有许多散兵,土匪,汉奸挨家挨户流窜,打家劫舍,散布国破谣言,扰乱治安。
一个地方长期处于无政府的状态下,必然是乱成一团的,别说抗日了,管理都成问题。于是,聂荣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全新的抗日民主政权。
同时,部队后续需要扩充和补给,需要财政来给予支持,这一切都需要统一的政府进行领导与组织。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聂荣臻非常重视大会的群众基础,考虑得面面俱到。
群众代表中,有40多个县政府代表,有百万群众团体的代表。
包括蒙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有僧侣、喇嘛等宗教代表,还有各地区的妇女代表。
大会上,更是从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出发,畅谈对晋察冀的大力建设。
台下坐着的人民群众,眼神里闪烁着光芒和泪花,八路军的到来,使他们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经过现场的民主选举,由共产党和群众中的抗日进步人士组成了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
为了优化政权,为了政权绝对的利民,边区政府成立后,再建立乡村政权,发动群众检举基层干部中的落后分子,把不为民做事,甚至尸位素餐的人都清除出去。
留下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干部掌握政权,务必让晋察冀的群众百姓对抗日政权有着绝对的信赖。效果显而易见,边区政府成立后,极大地稳定了人心。
在聂荣臻的领导和呵护下,万千百姓的生活回归正轨,生存问题解决后,群众的抗日意识以摧枯拉朽之势苏醒。
晋察冀军民
此时此刻,聂荣臻开启了第二步——调动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只有动员和发动人民群众,才能布下全民抗战的天罗地网,才能战胜日敌,才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日本对这场侵略蓄谋已久,给手下的日军灌输武士道教育,我们不怕,我们有成千上万的的人民群众,自会守护故土,打败他们!
聂荣臻首次到达晋东北的时候,立刻向各个地区分派各个宣讲小组,由小组工作人员,向当地居民广泛解释抗日救国的道理。
群众对边区政权的信任度极高,因此,凡是军队所到宣讲之处,当地民众立即纷纷响应军队的号召,投身抗日,还自发组织了各种民间抗日团体配合军队的工作。
甚至,在当地的工,农,商,学界略有些学识的妇女,青年们,主动在各个县区自立民间宣传组织,帮助部队做乡亲们之间的抗战动员工作。
在聂荣臻的带领下,不到半年时间,晋察冀根据地组织了工人,农民,商业,青年,妇女救国会,会员高达120万人。
百万同胞凝聚成一股庞大的力量,全力支持,全力进行着抗日工作。
这股力量必有雷霆万钧之势,不容小觑,是日后抗战胜利的重中之重。
建立新的抗战政权,只是创立根据地的基础,为了让根据地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刃,聂荣臻还做了哪些努力呢?
全民参军 广纳武才眼看抗日政权稳定了,聂荣臻知道,是时候推进下一步了——发动群众参军,广纳民间杂色武装部队。
既然是抗日根据地,顾名思义,必然少不了与日敌的鏖战,必须狠抓武装力量的建设。
留下的兵力不足三千人,“除了发动民众参军,显然没有第二条路。”聂荣臻沉重地说道。
万事开头难,动员初始,情况很不乐观。
从未接受过军事教育与训练的边区民众,亲眼目睹过日军的凶残,根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与之抗衡。
加之时局动乱已久,汉奸见缝插针,在群众间煽风点火,让其放弃武装抵抗,安心做“良民”,才能保平安。
久而久之,人民群众根本意识不到,原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来人人都可以参军,都可以拿起武器,上阵杀敌!
聂荣臻要做的,就是唤醒群众的武装反抗意识!
通过聂荣臻部队耐心深入地在民间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加上很多民间抗日团体的助澜。
抗日积极性本就高涨的晋察冀群众,纷纷响应号召,积极踊跃地加入军队,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这些民间的部队组织起来后,聂荣臻花了很大的心血对其进行整顿,训练。
首先,部队建立伊始,就启动了淘汰制度,不断洗刷淘汰不良成分,将居心叵测之徒,消极倦怠的懒汉通通从军中剔除,军队质量有了显著地提高。
接下来就是实打实的军事训练,聂荣臻对民兵的武装建设非常重视,专门抽出手下的精兵强将对民兵进行专业的军事训练。
上政治课,教习射击,投弹,刺杀,包括游击战术,悉数倾囊相授,必要时还会给优秀的民兵部队分发枪支子弹,进行实战模拟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和训练,原来赤手空拳的农民都变成了具备战斗素养的民族战士。一些零散的民间自卫队、游击队等纷纷聚集起来,组成了大队支队。
无数个民兵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全部具备兵团性质,其中优异者,已向正规军靠拢。
全民参军的政策效果喜人,然而身处虎狼环伺的敌后区,自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于是,聂荣臻大手一挥,当机立断,做出了另一个决策——收编,改造杂色武装。
杂色武装是无政府状态下的晋察冀地区的军事产物。他们各自的部队属性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有的是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志士自发组建的抗日组织,但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军事训练,也没有像样的武器支援。
民间抗日组织
有的是原来在华北抗战的部队,因与主力部队失联,但又不愿撤退,就此留在敌人后方自行作战杀敌,保护人民百姓。
还有一边抗日一边打家劫舍的土匪团伙,他们有武器,也有武力,确实也杀几个日军,但如果遇到的是手无寸铁的百姓,照样将钱财搜刮一空。
最可恶的是打着抗日的幌子,实则到处散播反共思想的走狗。
总之,在这些杂色武装之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
局面乱成一锅粥,各部队之间互不干扰,各自为战,很多兵痞流氓仗势欺人,扰得群众不得安生。
面对如此混乱的情况,聂荣臻针对不同性质的杂色武装,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
对于抗日志士,聂荣臻是敞开心扉,热烈欢迎,带领手下的干部亲自走访这些民间爱国抗日团体。
经过一番劝说和动员,将其吸收为八路军,改编为真正的抗日武装力量。
对于思想觉悟较为落后的其余杂色武装,聂荣臻也没有一棒子打死,他说道:
“我相信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稍有热血心肝的人,都不愿意做出荼毒人民的事情。即使是纪律败坏的部队,也不是不能争取转变过来的。”
聂荣臻找到那些自立的“司令”“主任”,与他们促膝长谈,耐心细心地向他们介绍八路军的纪律,思想,政策,抗日主张,从根源上提高他们的认知。
即使是平日里无法无天的军匪头目,无一不感动于聂荣臻的真诚,纷纷带着手下的部队,接受了八路军的改编。
从此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正规的八路军战士,誓要认真训练,多杀几个日敌。
剩下那些冥顽不灵的民族败类,在大敌当前之际,依然想着勾结外敌,破坏抗日,残害百姓,对于这群人,聂荣臻果然放弃政治争取,毫不手软地加以歼灭。
在聂荣臻呕心沥血的改造之下,一个只有三千兵力的根据地,现在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武装力量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其实做到这一步,一个成熟的根据地已初具规模,但晋察冀根据地可是日后毛泽东赞不绝口的模范根据地,那聂荣臻为此又做了哪些改善呢?
抓经济 重文化聂荣臻认为,经济建设是为武装斗争服务的,没有良好的经济,根本无法进行作战。
若想前线战事无虞,后方经济保障务必要万无一失。经济建设跟上,民间后勤和民间武装战斗力才能稳定持续发展。
为此,聂荣臻开始着手晋察冀地区的经济建设改革,颁布的第一条政策,是利民的减租减息政策。
在八路军到来之前,此地地租种类繁多,农民近半的收成都要上交给地主,更别提借贷的利息要高于本金好几倍,但是碍于没有法制法规,农民敢怒不敢言。
1938年2月,边区政府正式发布了《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白纸黑字明文规定:
“地主的土地收入,一律按照原租额减收25%;债主的利息收入一律不准超过10%。”
此举大力废除了苛捐杂税,群众一片欢腾,对边区政府感恩在心。
农民没有了生存危机,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边区农业的产量就很快提高,家家户户的粮食都大获丰收。
如此一来,人民吃得饱,部队的补给也跟得上,减租减息政策大获民心,效果拔群。
接下来,聂荣臻要整顿的,是边区的货币问题。
战时的货币一向混乱不堪,在晋察冀更甚。这里流通着察哈尔票,河北票,蒙疆票和山西票等各自五花八门的地区货币。
货币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抗战中的重要一环。狡诈的敌人无孔不入,守住货币就是守住了经济战。
边区政府在聂荣臻的授意下,立刻成立了边区银行,同时发行了“边币”,将其定为政府唯一认可流通的货币。
边区银行成立后,与敌人的货币之战正式打响。首先要把察哈尔的票子挤出边区,因为在抗战之初,察哈尔银行就被日军占领。
如果任由察票在边区流通,就有被敌人渗透的风险。随后陆续将其他货币逐一从市面上清除,只流通边币。
在打击伪钞的过程中,边区政府为了保障群众的利益,专门设立了伪钞兑换所,把群众上交的伪钞,全部按相应的比例兑换成边币。
在完善的制度下,边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人自觉使用边币,拒绝伪钞。在聂荣臻的领导下、在群众的支持下,货币战争大获全胜。
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领导者,聂荣臻在完成了军事武装力量的跃进,以及经济整改之后,又将眼光投放在了文化建设上。
为此,聂荣臻召集了边区政府的领导班子,专门开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商谈会,会上,聂荣臻提出观点:
“武装斗争与文化建设不能是对立的,文化加军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军队的战斗力,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
会议结束,三大方针出台:办学校,办报社,办戏剧社。
首当其冲的是学校教育。随着国民党政权的瓦解,教育工作全民崩盘。
边区政府接手后,在短时间内立刻恢复各地的小学,由政府出资修缮校舍、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建立了完整规范的教育行政体系,保证孩子们有学可上,有书可读。
少年强则国强,孩子就是国家未来。文化建设的第二步,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晋察冀小学
聂荣臻大力支持纸媒事业的发展,边区创办了《抗敌报》,《救国报》,《新长城》等报纸和杂志。
在物资紧缺的战时,聂荣臻坚持将这些报刊进行油印,石印和铅印,印数由初始的几百份,发展到几万份。聂荣臻坚持道:
“这些刊物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反映晋察冀人民的斗争生活,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是晋察冀通向外界的一把阶梯。”
最后,边区政府成立了“抗敌剧社”。聂荣臻十分重视戏剧创作对抗战的助益,非常爱惜文艺骨干,尊重艺术创作。
再三强调边区政府不许干预其创作,但只一条,聂荣臻要求剧社人员要深入生活:
“你们要把戏演好,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深入群众,深入部队,深入抗战。你们的作品,将会出现在前线,出现在炮楼边,鼓舞成千上万的战士。”
聂荣臻的讲话为广大的文艺战士打了一剂强心针,此后,各剧团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的抗战文艺作品,一时间百花齐放,振奋人心。
聂荣臻以一己之力,将一块一穷二白,万物凋敝的荒地,建设成了著名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不仅精准有力地抗击日敌,甚至为解放战争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对于聂荣臻的付出,党中央盛赞:“晋察冀边区是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更是拍案叫绝,向全党全军,向全国人民群众发出了“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的号召。
晋察冀的抗战实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必当铭记先辈的丰功伟绩,砥砺前行,守护胜利的果实,保护华夏文明,华夏土地!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