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日本寄来了捐赠物资,也寄来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唤醒了我们的古典记忆。

中华自古多佳句,只待你我去读懂。

看到这个,首先浮现中我脑海中的是这样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诗词是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词(人生若只如初见)(1)

整首词是这样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主要是用一个女子的口吻来抒写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整首词共用了汉朝班婕妤被弃与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这两个历史典故来侧面展示自己内心的痛苦。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词(人生若只如初见)(2)

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这首词就是:我们之间应该像刚刚遇见时那样甜蜜,温馨,为什么越往后相处你就要抛弃我,如今你轻易的变了心,你却反过来说感情本来就是容易变心的。

你和我之间就像唐玄宗与杨贵妃一样,他们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离的誓言,最后唐玄宗不还是与杨贵妃作了决绝之别。即便这样,我心里对你也不生怨,你怎么能比得上当年的唐玄宗呢,他总还和杨贵妃有过这样的誓愿呢!

为什么这首词能广为流传?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清新婉约,可以直抒胸臆,给人很深的人生感悟,从此篇词中我还得到了以下两点感悟:

用词精准,引人入境

这首词中我最喜欢的是就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是整首词中最平淡但是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我看过一些人对这首词分析时,说第二句才是精华,觉得这两句词要上下合在一起解释才不会变味。

我却觉得其实单单这一句话就足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初见”这两个词,就一下子将人拽回刚刚遇见时那样美好的场景中。不是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唱的么: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双迷人的眼睛。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词(人生若只如初见)(3)

古人写词或者写诗,篇幅都不是很长,所以用词就需要很精确,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为何只改一字,便成千古名句。这点我觉得在我们现在的写作中尤其是写标题时,很需要借鉴,用词需要更准确,少用形容词和副词,我记得资深文案苏芯是这样说的:形容词和无用的副词用起来可能不费力,也会使你的文案看上去华丽,但它们其实是文案的一剂毒药。很多时候,形容词和副词只起到了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它们是轻浮的,不能在受众脑中扎根。

善于引古喻今

这首词句中引用了两段历史故事,“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扇子是夏天用来驱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词(人生若只如初见)(4)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词(人生若只如初见)(5)

这两个典故的使用也侧面表现了词人的博古通今,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也有人称纳兰容若,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

这一点给我们什么借鉴呢?就是多看书,加大自己的阅读量,增加我们的词汇量,比如当我们写文案需要用名言警句开头时才不会捉襟见肘。当然光看不输出也是无用的,我们除了要建立自己的优秀词句资源库外,还应该在建立的同时学会经常的用上,这样才会白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