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公众号老丁侃地理,更多精彩内容每日呈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四大渔场以外的渔场怎么形成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四大渔场以外的渔场怎么形成的(关于渔场形成原因与条件的专题整理)

四大渔场以外的渔场怎么形成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老丁侃地理,更多精彩内容每日呈现。

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

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

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寒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由于这些原因形成大的渔场。

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有四大渔场:

四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综合考虑,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它们是鱼类的饵料,一般温带海区较多。

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

另外寒暖流交汇和冷海水上泛处,使得饵料也很丰富。

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渔场往往局限在某一海区的某一水层,甚至局限于某一时期。这种局限性主要取决于鱼群的密集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鱼类(经济海洋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及其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构成渔场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要有大量鱼群洄游经过或集群栖息

海洋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是那些在进行洄游、繁殖、索饵或越冬等活动的鱼类或经济动物的密集群体,特别是繁殖群体,密度大且稳定,而且多数鱼群是以同一体长组或同一年龄组进行集群的,如鲑鳟鱼类特别明显。

因此,在进行捕捞作业时,如果对达不到捕捞规格的对象(如低龄或性未成熟的幼鱼)进行酷捕,则必然得不偿失,严重影响来年的资源量,甚至能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后患无穷。

2要有适宜的鱼类集群和栖息的环境条件

如果某一海区的某一时期,具有适宜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进行洄游、繁殖、索饵和越冬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条件),它们就可以集群或栖息在一起,从而为渔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生物条件是指饵料生物和共栖生物以及其他各种生物种间关系。非生物条件是指海流、水系、水温、盐度、水深、底质、地貌和气象等。

在外界环境因素中,特别是海洋环境因素,更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水温状况的变化,对于经济鱼类的洄游分布和集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鱼类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对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海洋环境条件是形成渔场的重要条件,而在海洋环境的各个因子中,水温和饵料生物为最重要的因子。

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归纳

1、江河输入大量营养物质。

2、水域浅,在风浪、潮汐和对流等作用下,水体混合充分,底层补充到上层,整个水体营养好。

3、光合作用充分,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4、水域浅,因此物质循环快,初级生产力高。

5、由于饵料生物丰富,大陆架一般都为产卵场,海湾也是鱼类的肥育场所。

6、大陆架的水深适宜,海底较为平坦,适合于渔具作业。

7、大陆架边缘,由于上层流的离岸作用,外海下层水被引入,产生上升流。

8、在大陆架边缘附近海域,沿岸水系和外海水系产生沿岸锋面。

主要海产

北海渔场,鳕鱼、鲱鱼、毛鳞鱼

日本北海道渔场: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

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鳕鱼

秘鲁渔场:秘鲁鳀鱼

知识链接

中国渔场分布

我国海域宽广,海岸线漫长,主要渔场可分为黄渤海渔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舟山渔场、南海渔场(包括主要分布在广东沿海的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四大渔场中以舟山渔场地位最重要。

舟山渔场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纬度为北纬29°30′~31°00′,东经120°30′~125°00′,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经济鱼类为主要渔产。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大陆径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