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

▲ 潼关古城中的博物馆

潼关,中华十大雄关之一,自汉代始,一直是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重要隘口,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

几千年来,一场场发生于潼关的征讨与抵拒的抗争,见证着朝代的兴替。安史之乱中,安䘵山大败潼关守将格舒翰,直逼长安;黄巢迂路迴攻,翻过禁沟偷袭潼关,赶跑了唐僖宗自己坐上了金殿;李自成两战潼关,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一役后,遁入九宫山,葬身于农夫的锄镐之下;有人在这里崛起,也有人在此没落……

经朝累代中,一批批文人骚客,从四面八方涌来怀古,留下了一篇篇或华丽或雄壮的篇章。前有齐东野人的“山河表里潼关路”,后有谭嗣同的“山入潼关不解平”;豪气如李隆基的“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惕然如杜甫的“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有人在这里狂放,也有人在此感伤……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

▲ 这座桥,长度为1409米,却牵系着两个省。这边是山西的风陵渡,对岸就是陕西的潼关。古时候,如果要完成这次由晋入陕的行程,要去摆渡。而现在简单了许多,我只需要重复300次机械式的蹬踩就能闻到肉夹馍的香味了。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3)

▲ 过了桥,该一路向西行走。不过先不急,买个肉夹馍是最首要的。

“老板,给我一个肉夹馍。多放肉不要饼子那种……”啪……

老板脾气不是很好,丝毫没把我这上帝的要求放在心上,还摔打我。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4)

▲ 潼关古城,规模非常庞大。具体大到什么程度,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先附一张完成了潼关之旅后做的图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上图为目前潼关古城周边示意图。标注为“潼关古城(新建)”字样的位置,是新建的潼关古城,看起来规模也很宏大,据说总投资为40亿。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5)

▲ 这是凭着实地看过后草就的古潼关图。结合上图可以看出,真正的古潼关城,比现在的要大得多。南部枕山,北部依水,地势十分险要。与山相接的地方,直接削出几十米高的堑壕,然后再筑起十几米高的城墙;与水相接的地方,直接临水筑筑。如此一来,在装备有限的古代,想攻破城防,简直难如登天,难怪杜甫先生说潼关“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PS:因受条件所限,只到了西门、北水关、南城墙、北城墙近前,其它地方只能远远观望,图中所示可能有所偏差,但结合古人襟山连水的造城习惯,觉得如此安排大体不失规范。

明代扩建的古城,周长为十二里。设有东、西、上北、下北、上南、下南、南水关、北水关八个城门。其中主要通道为东西二门。图中可见,现在的连霍高速,大体上就是在东西二门附近穿过的。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6)

▲ 推行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的南城墙,在一片花椒地里

▲ 东、西、南三面的城墙,是土砌后外贴砖的结构。如今的砖,除了几次规模性的破坏以外,多数都被地方百姓捡回去搭建房屋了。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7)

▲ 以城砖建起的门楼和院墙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8)

▲ 近处看时,便不似远看那般真切了。远观尚能从烽火台、敌楼等建筑上看得出这曾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国防工事。近瞧时,也就是一个黄土堆。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9)

▲ 在金黄麦穗的掩映下,一段烽燧格外显眼。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0)

▲ 爬到顶部,还能发现一些三合土和砖屑。城墙顶部,零星分布着几行脚印,想是近日有如我这般之人也来过此地。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1)

▲ 南水关,是骑在潼河上游的一道城门,不司人员进出,只管放水入城。与现代城市一样,凡大的城池,必要临水。抛除风水学不讲,这种布局也是为了方便百姓生活,在解决了人畜用水的同时,在被围城时也不必因缺水而恐慌。

如今的南水关,尚存有宽四米、高七米(原建筑规制,目测现在高度已不足,想是被河泥吞去了)的券洞,看其顶部,石块砌筑部分是后来加上去的,如此就变成了一座小桥。能为百姓提供点便利,也算是它发挥最后一点余热了。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2)

▲ 北水关镇河楼,是依据当年的旧资料在原址新建起来的,冷冷清清地孤立在黄河岸边。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3)

▲ 这是在潼关古渡口景区内的一段北城墙遗址。顶部檐状的突出部分是为了保护墙体而后加盖上去的。玻璃棚下,是当年筑城时所用的大石。

北面临水,在筑墙时除了考虑城防之外,还要把水患因素考虑进去,所以北面的工序更繁,所用材料也更多。首先要将三米长的大柏木夯入地下,然后在上面砌上大块的石头,最后才是城砖。柏木防腐,大石块防冲刷,设计者觉得这样可保万世无忧,但是想法有点天真了。母亲河发起脾气来,和看着你写作业的那个妈一样可怕。历史上潼关北城墙有过多次被洪水冲毁的记录,较严重的几次分别发生在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十九年和乾隆十四年。其中发生于清康熙年间的最为惨烈,大暴雨使潼河水漫灌城池,黄河又将北城墙摧毁,导致大量房屋坍塌,2600多人丧生。这数字,合到现在应该是“极严重”自然灾害了。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4)

▲ 作为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潼关古城,早在民国时期是下面几张图的样子。(图片来自网络,多数由美国传教士克劳德·毕敬士拍摄于1933~1936年)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5)

▲ 宏伟的东门楼和箭楼。拍摄于1931年。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6)

▲ 图中可见,东侧的城墙是顺着山势垒砌的。就这地势,即便不筑墙,一众士兵往山上一立,手执盾牌,拿根梃杖防守,估计非异常勇猛之死士是攻不上来的。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7)

▲ 西门的箭楼,搭在平川上,北临黄河,西望长安。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8)

▲ 拍摄于1931年的西门楼,上书“中流砥柱”四个大字。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19)

▲ 不知道是哪段城墙,只知道当时的它,还很完好。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0)

▲ 城中,有直通向城墙上方的马道。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1)

▲ 这种漫步在古老城墙上的感觉,连想都不敢想了,徒伤神思。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2)

▲ 原东门外几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城门,现在估计也已没人能说出确切位置了。门上的“第一关”三个大字是乾隆御笔,后人搞笑,竟在下边续了貂……

▼ 往下就是一些日常了。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3)

▲ 车马不绝,一派繁荣景象。这位骑自行车的大哥,头戴礼帽,一身名牌,一看这配置起码是个中层领导干部。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4)

▲ 火车站前,货拉拉专车正在等待着竭诚为您服务。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5)

▲ 传教士们在潼关站牌这个标志物下,合了个影。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6)

▲ 城中,跨在潼河上的风雨桥。

对这些老照片进行了一下年代的探索,发现大多数都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当时还看起来完整的古潼关城,是如何消失的呢?

这个操作,大体上分两步。第一步是日军轰炸,第二步是三门峡水库的修建。第一步,完成了部分摧毁,第二步,完美……

日本人为了实现“打回老家咸阳去”的梦想,一路西进,1937年底,日军攻占了太原后,兵抵黄河北岸,准备渡河进入陕西。由于整体侵略计划的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兵员不足,所以采用了重炮对潼关进行了疯狂的轰炸。战后统计,自1937年开始,直到1945年投降,日军共向潼关发射了1.76万发炮弹,另一说法是1.48万。这个1.48万的说法来自于一种古老的计数方法,当年城内有专门负责敲钟报警的人,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每听到一声炮响,就朝容器里丢一粒豆子。1940年7月的一个晚上,有人躲在桥洞下采用同样方法计数,天明一数碗里的豆子,竟有三百一十六个之多!

让人欣慰的是,日本人的大炮一直轰了潼关八年多,却并未越过潼关一步。当然这与国军的死守有关,但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颇神奇的事儿。

潼关古城简图(寻找消失的古关)(27)

▲ 解密资料中,日军飞行员拍下的投弹照片。图中可见,古城内房屋、街道密集,星罗棋布,城外也有非常多的建筑。

即便被扔了八年多的炸弹,纵然千疮百孔,但潼关城依然如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一样,坚强挺立着!

上世纪五零年代,随着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两千年古关的命运发生了最后一次转折,不可逆转。想想也好,此后再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命运了。

按着苏联砖家的设计,潼关城是要永沉水底的,于是整个城关开始忙碌起来,城中多数建筑在三门峡水库蓄水之前都拆了,包括古城墙和大大小小的关楼。但是,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蓄水后的三门峡水库,因泥沙沉降严重,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渭河入黄口的“拦门沙”,直接把渭河水位抬高,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村庄。无奈之下,三门峡水库只好开闸放水,降低标准重新改造。而预想的360米的水位,也从来没达到过。简单说来,潼关,被白白拆掉了……

潼关,就这样毁在了一个失败的水利工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