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言。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就是李白名篇《关山月》。老严先来讲一下句子。

关山月评价李白 如何读懂李白关山月(1)

第一句大家都懂。明月从天山出来。第二句就开始复杂起来了。按照字面意思说是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有人认为写的是月光照着云海,也有人认为是月亮在云海之间。老严倾向于后面的一种解释。这个云海不是平整的云海,而是奇峰凸起的云海,云海一直在流动,月亮在云峰之间时隐时现。这是一种动景,壮观而又奇幻。有人认为如果是这样解释,那就无法显示出苍茫二字,是矛盾的。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到过新疆的人都有经验,只有坐在飞机上,才能看到下面天山上的云海,在地面哪能看得见?所以这是李白想象的,而他想象的时候站位点很高,苍茫也就表现出来了。

关山月评价李白 如何读懂李白关山月(2)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两句也很直白,大家都懂。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天山到玉门关没有几万里,作者这是夸张。第二,从天山吹到玉门关的是什么风?那肯定是西北风。这就讲出了这首诗的时间背景是深秋,这个时候才有强劲的长风。虽然没有几万里,但是作者带着大家从天山一下子来到了玉门关,这个跳跃度也很大的。然而还不仅如此。下面两句,白登在今天的山西太原附近,汉高祖刘邦贸然出击匈奴,曾经在这里被围困7天。汉下,汉军下来到通往白登路上。青海湾就是今天的青海湖,这里在唐朝的时候是吐蕃的土地。唐朝和吐蕃进行了多年征战,青海是主战场之一。胡,本来是对东边少数民族的称呼,后来逐渐就变成了对所有少数民族的称呼,在这里指吐蕃,吐蕃窥视着青海湖。

关山月评价李白 如何读懂李白关山月(3)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意思是说这些都是历史以来常年征战的地方,从来就没有见到人回来过。言外之意是这些战士最终都战死沙场。当然这是夸张,也有人在战争之后回到家里的。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征战地”三个字,到底指的以上的4个地点——天山、玉门关、白登、青海湖,还是专门指的后两个?一般的解释都说的是后两个,因为后两个有具体的历史故事。如果专指的后两个,那么这首诗就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4句。但是老严认为,天山、玉门这些在历史上依然是征战频仍的地方,在李白之前,贞观年间就有收复西域的战争,唐高宗和武则天连接也在这些地方多次作战,所以应该包括以上4个地名,李白让读者的思维在这4个地方所连接起来的广大的地盘上跳来跳去。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只包括两个地名,前面四句就和后面的脱了关系。当然有的人解释这是比兴的手法,用四句跟主要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话来引起下文。但是老严认为12句诗当中有4句引子,这有些夸张。所以按照老严的意见,这首诗分为两部分。以上就是第一部分。

关山月评价李白 如何读懂李白关山月(4)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戍客就是守边的战士。为了防止敌人侵略,历朝历代在边疆上都要布置一定的军事人员。边色,就是边境上深秋时候的景象。在中国的北方边境,深秋百草枯黄。这些地方的树林一般都是落叶林,深秋的时候树叶变色,一般是金黄色或者红色。最近有一些旅游团到内蒙古去,结果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到现在已经传了接近20个省,他们主要就是去看胡杨林的。胡杨林是中国北方边境特色之一。也有版本做边邑,就是边境上的小城。戍边的战士一般都住在类似哨所之类的军事设施里,他们只能看边境附近的小城,但是进不去,因为不能离开岗位。边色和边邑两个词都说得通,就看大家喜欢哪一个了。老严更喜欢边色。范仲淹的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说的就是这个事,一个“异”,写出了变化之快。居住在西北的人都知道,深秋树叶变色几乎是一刹那之间的事情,坚持最多半个月也就全部掉光了。所以观景也就集中在那几天。看到树木变黄,就会想起一年又快到头了,就更会升起想家的感觉。然而守边的战士们很多常年的固守在边境上,是无法回去的。越到年终,思乡之情更浓!

关山月评价李白 如何读懂李白关山月(5)

当然树叶变色是一回事,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季节,是候鸟南飞的时候。连鸟儿都能回家了,人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在这里……老严这些年深入接触过新疆察哈尔蒙古。他们在乾隆年代受国家召唤,从张家口附近迁徙到新疆的博尔塔拉,200多年来一直戍守边防。他们认为卫国戍边是自己理所当然的事情,为国戍边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思想境界都跟一般的人是不一样的。老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最质朴最纯真的中国人的性情,所以对李白的这首诗也感触颇深。当然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晚上,晚上是看不出黄叶的,边色应该理解为边关夜色。从逻辑上说这当然是对的,但没有边关景色突变那么感人。思归,说简单点就是想回家。苦颜就是愁苦的脸色。戍守边关的士兵看到树叶变黄了,个个想回家,然而不能回,脸色愁苦。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边关一般没有高楼,这是李白带着大家又跳了一次,跳到这些戍边战士的家属那里了。在历代诗歌中,高楼一般指女子的闺房。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李白这两句是说,住在高楼的人,在这样的夜晚,那叹息声一直没有停止过。她们也在愁苦,她们也在思念……

关山月评价李白 如何读懂李白关山月(6)

这首诗之所以称为名篇,首先当然是塑造了雄奇瑰丽的边关图景,尤其是天山明月照着云海那样的画面,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几乎是只能想象,很难亲眼看到的。然而大家都能理解。其次就是李白带着读者的思想跳、跳、跳,跳来跳去,就连线成了一幅巨大的、用肉眼根本无法看见的西北边关地图,从而让这首诗有着几乎无限的背景空间。空间之大,正体现出意境之深远,体现出诗意之雄浑,而主题的深邃也就出来了。

关山月评价李白 如何读懂李白关山月(7)

第三方面,这首诗有一个特别之处。我们知道李白性格豪放不羁,表现在写诗上面,是不愿意被格律束缚的。前面老严讲《月下独酌》的时候,就调侃李白,短短7句居然换了一次韵,真不负责。而这首诗则是用平水韵十五删,一韵到底。这还不算,中间还有对偶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对仗真的是天衣无缝,让这首古风多少有些排律的感觉。当然还有最关键的,李白写这首诗,用的是律诗的句子和手法来写古风。每一句都是律句,这在整个历史当中,是白居易才比较擅长的写法。而且句与句之间是有粘接的。简单举个例子:胡窥青海湾,如果按照律诗,下一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而“由来争战地”,正好是这个格律。不仅是这两句,所有的句子都这样的,虽然是古风,但并没有出律。这也太难为豪放派的李白了。从这首诗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严谨的李白来,看来他也有另一面的。当然读者们还能找出更多的优点来,老严在这里只说这三个。这样的诗,不多读读,真的是暴殄天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