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

早年武汉把每天乘坐公交车和轮渡上下班的这种行为称作“跑月票”。“跑”在此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急走、逃走、躲避”的意思,而是“为某种事物而奔走”的意思,比如跑码头、跑材料、跑买卖等,而武汉人把“跑”和“月票”连起来,仅就词的表面来理解好像不太正确,月票只是一个乘坐公交车的凭证,扩大后的实际内涵就是“拿着月票为上下班而奔走”的意思了。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2)

某公交车队在长江大桥下合影

小时候汽车很少,马路上慢慢悠悠开着的大都是公共汽车和卡车,也偶尔可以看到吉普车,很少看到轿车。能够坐上轿车吉普车对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说,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即便是坐卡车也是要有一定的关系和事由。比如我在小学五年级参加武汉市组织的横渡长江活动,渡江之前去东湖集训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就是每天一大清早集合,和小伙伴们一起坐卡车去东湖的武汉大学后门,一天的集训结束了又坐着卡车回来。能够参加横渡长江活动已经是无上荣光之事了,还每天能够坐上卡车更是羡煞了班上和宿舍里的小伙伴们了。公共汽车就比较方便简单了,只要花钱买车票就能坐,也是当年除了自行车之外,人们出行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3)

兴高采烈乘坐大卡车

从我见到街上的公共汽车已经都是汽油车和电车了,从来没见过更早以前的顶着煤气包的汽车。公交车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普通的箱式车,还有一种是通道车,又称铰接车,通道车由两节车厢组成,中间通过铰盘连接在一起。普通车长度大约9米,能容纳70人左右,通常配有一名司机和一名售票员。通道车长度大概有15米左右,可以容纳130人左右,配有一名司机以及两名售票员。电车又称作无轨电车,区别于更早之前的有轨电车,电车一般都是通道式的,长长的车厢顶上拖着两条“辫子”,沿着马路上架设的两根电缆下行驶,电车和通道车的人员配置是一样的,也是一名司机以及两名售票员。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4)

通道式汽车和电车

我上小学是就近入学,走路去学校也就五分钟,同学们也都住在附近,平时玩耍也不会去太远地方,不是在自己家住的大院里,就是去同学家里,还有就是去长江边玩。学校组织的活动一般也是比较近,比如去解放公园春游,湖边坊学农劳动,七一电影院看电影,滨江游泳池游泳,青少年宫走“红军长征路”……都是每个班排队“一二一”齐步走,当时戏称为“11路”公交车。也有去到比较远的地方,记得去过武昌都府堤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学校集合,然后步行到了江汉关,坐上过江轮渡到了武昌的中华路码头,再步行到都府堤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结束参观后,原路返回。一天的长途步行,同学们稚嫩的双脚都打起了水泡,但我们肯定坚强地忍住疼痛不叫苦了,因为白天受了教育,“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鲜血,我们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吃这么一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5)

农民运动讲习所

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半径很小,在一公里范围内就基本上可以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的基本生活需求了。父母的工作单位离家很近,走路不超过五分钟。父母都是由上海随厂迁到武汉来的,家里的亲戚基本上都在宁波和上海,武汉几乎没有是亲戚,唯一能够算上亲戚的是和父母同乡、我父亲认的两个姐姐,我们小时候叫她们“嬷嬷”,她们家都住在汉阳的青石桥路。逢年过节的时候,父母会带我们去嬷嬷家玩。从三阳路坐上二十四路公交车,沿途经过中山大道,过江汉桥,到达终点汉阳钟家村,然后穿过大街小巷,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步行二十来分钟才能到嬷嬷家。通常是下午去,晚饭后回家,好在二十四路公交车是当时武汉市少有的几路通宵车,所以晚上再晚也不用担心回不了家。这是一段很长的路,坐车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也算是我小时候坐过的最长时间的公交车,而平时几乎没什么机会坐公交车。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6)

青石桥路已经消失了

唯一有个例外的日子,那就是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因为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少年儿童可以免费乘坐全武汉市的公交车。一年就这么唯一的一次机会怎么能够放过?上午在学校搞完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和表彰大会,中午赶忙回家吃完午饭后,就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们欢快地出门了。三阳路这里公交车很多,四通八达,到了车站,看见来车,不管是去哪里的车,先上了再说。上了车才发现,车上都是和我们一样来坐免费车同样目的地不明的少年儿童,原本不是上下班高峰而应该比较空荡的车厢里,瞬间被我们这群白坐车的孩子们挤得满满当当了。

后来上了中学才发现居然还有同学每天上学放学都是坐公交车的,顿生羡慕,后来才知道这些同学家住得比较远,步行上学起码要走半个小时以上,所以只能每天坐公交车,他们就是“跑月票”的人,而且是用的“学生月票”。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7)

学生月票

月票是有财政补贴的,所以不是每个人有买月票的资格,按照当年的规定,上班上学的地方必须离家三站路以上才有资格买月票。通常都是由单位和学校来审核,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出每家的户口本,上面会清清楚楚地写着你的姓名和家庭住址。通过了审核后,单位出具证明,个人拿着登记照,去公交公司的窗口办理。本人的登记照片贴在一张有图案的纸板的左上角上,然后盖上红色或者蓝色的大印,在右边贴上印有月份数的印花票,职工月票交四元钱,学生月票交二元钱。这样一张月票就办好了,并且只是当月有效,拿着这张月票可以免费乘坐武汉市内所有的公交车电车和过长江过汉水的轮渡。人数比较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厂矿企业学校,就由工会或者后勤部门派专人统一办理,也省得每个职工都自己去办理,既节约了时间,又减少了公交公司的工作量。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8)

职工月票

而那些人少单位的职工或者错过了买月票时间的人就得自己去办理了,所以每到月底那一两天,三阳路铁路边公交公司卖月票的地方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万一尿急……不怕,旁边就是一座在三阳路这一带非常知名的人人都必须要去的公共厕所。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9)

当年卖月票的地方,公共厕所也拆了

到了华工汉口分院的第一年是住读,每周六下午坐公交车回家,周日的晚上返校。可到了第二年,因为学校宿舍不够,把我们一批家住汉口的学生赶回家,我们变成了走读,成了每天早出晚归,一天坐两趟公交车。按照当时的规定,所谓的学生月票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大学生不能买,大学生又没有参加工作,不能买职工月票,于是我们就成了几不管的人,每天乘车买车票成了一大笔开销不说,我们也成了挤公交车大军的一员。早上我们上课的时间和职工上班的时间差不多,而且那条路上只有唯一的一路公交车,所以每趟车上都是拥挤不堪。人挤人、肉贴肉……车厢就像是沙丁鱼罐头,挤车、扒车、飞车……个个都像是当年的铁道游击队。万一碰上了公交车出故障抛锚了,乘客们就惨了,长途急走赶时间是常事。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0)

争先恐后挤车忙

上有政策,下游对策。既然大学生不让买月票,总归有办法解决了,同学们为了省钱也是不择手段各显其能。有的同学通过熟人关系到中学里购买学生月票,刚进大学,本来就和高中生年龄差别不大,长相打扮也差不太多,加上月票上的照片又是真实的本人照片,公交车售票员也不可能分辨得那么清楚,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了。还有自己画月票的,据中学同学小双说,每到月头的时候,当月的新月票花出来,他就对着画,画好了就贴在月票板上。刚开始就只是画着自己用,后来被其他同学知道了,就拜托他帮忙,一时间也是求者甚多应接不暇。他毕竟是学美术专业的,干的就是画画的事,临摹那些简单粗制的月票花自然不在话下,画出来的月票花几可乱真。至于他收不收钱就没有说了,我猜求他帮忙的同学多少还得表示一下,以示对艺术的尊重。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1)

月票花

我比“跑月票”的同学们幸运,当时我家有一辆凤凰28的自行车,那个年代家里有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是凤凰牌的,相比现在来说大概就像是有一辆私家车了。大概是怕我每天挤公交比较辛苦,父亲把他平日里擦得锃亮的心爱的自行车让给我了,我每天骑车去学校,才没有成为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车里的一条鱼。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2)

凤凰28自行车

参加工作以后,我的单位在江汉路上,离我住的四唯路有四站路,按规定是可以购买月票的,但我习惯了骑自行车,不仅自由自在,时间也好由自己把控,而且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每个月还有几元钱的“车贴”,我就没有选择跑月票。可二姐就惨了,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位于汉阳建港的带钢厂,一直在那里工作到退休,从家里到厂里没有直达的公交车,起码要转上一趟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门,披星戴月才能回家,当了半辈子“跑月票”的人。和我二姐一样“跑月票”的人大有人在,武汉市面积太大,而且被长江汉水分隔成三镇,跨江过河的,交通确实是非常不便。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3)

排除万难争取上车

当年的公交车上都是有售票员的,通道车里还有两位售票员。售票员不仅仅负责卖车票的,还需要负责上下乘客的安全和车厢内的秩序,到终点站后还要负责打扫车厢里外的清洁卫生。售票员在车门口有专门的座位,座位上有个放东西的小台子。乘客上车后有些人会主动买票,然后售票员会下位,背着专用包包,手里拿着票夹,票夹上夹着各种面值的车票,手里还要拿一支一头是红色一头是蓝色的笔,在车厢里边卖车票边检查月票,防止逃票的。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4)

售票夹和车票

车厢内拥挤不堪,售票员全然不顾地在人群中穿梭。冬天的时候,挤来挤去无非就是费点劲,顺便还可以增加一点身体上的热量,到了夏天,车厢里像蒸笼一般,售票员一趟下来自然也是大汗淋漓。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5)

上车买票

都是成年人了,估计画月票花的事情很少发生,但混车票的行为还是经常发生的。那些老“跑月票”的人每天在上下班的固定线路上坐车,时间长了,和公交车的售票员也混了个脸熟。售票员查票过来,不用掏出月票给售票员看,还会很自豪和随意地说一声,月票。售票员在确认过“麦子”(武汉话:长相)后,也不再要求看月票了。也会有些没有月票的人学着样子说“月票”,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但毕竟是做贼心虚底气不足,终究还是瞒不过售票员的火眼金睛,于是只好在众目睽睽之下补买车票,确实有点“掉底子”。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6)

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工作照

武汉人素来是脾气暴火气大,公交车上摩肩接踵你来我往的,免不了产生碰撞摩擦,经常就是一言不合就开打,无奈拥挤之下无法施展拳脚,只好骂骂咧咧过过嘴瘾,到站了,一拍两散,下次坐车又碰到了,大家都装作没事一样。一条公交线上沿途有很多单位,常年同坐这一路公交车,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大家也都成了熟人,当年一部港片《巴士奇遇结良缘》把公交车演绎成了浪漫之地,把坐公交车演绎成了浪漫之旅,引得乘客纷纷效仿,因而发生了不少爱情故事。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7)

香港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海报

据传在读大学期间,班上的李同学就是通过坐公交车经常搭讪隔壁班的某个女生。不知道李同学是不是看了那部港片受到了启发,还是早就蓄谋已久,临近毕业的时候终于得手,这让本班男生好生羡慕。羡慕之余又有了些许安慰,毕竟他没有占有本班的资源,让大家还存有希望。羡慕之余又有了些许敬佩,敬佩他强势出击,抢占了隔壁班的资源,而隔壁班的女生比我们班更少,当然隔壁班的男生对他肯定是咬牙切齿忿忿不平的了。后来两个人修成正果,一直延续至今,也是一段佳话了。

如今公交车依然在大街上来回穿梭,电车也依旧拖着“辫子”走着老路,轮渡减少了很多,剩下的几条航线大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又有了地铁,又有了轻轨。随着武汉市不断地扩大,公交线路也越来越多,各种新型环保节能的车型也不断更新,公交车里都装上了空调,变得更加宽敞舒适干净整洁。很多人都拥有了私家车,加上出租车和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约车等等,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舒适了。但普通工薪阶层毕竟还是大多数,上下班还是多以公共交通为主,车厢里早就没有了售票员,全部使用更先进更智能化更便捷的刷卡刷手机的方式支付车费。广大的老百姓虽然荷包里不再装着贴着登记照、盖着红印章、每月要叠加上新票花的月票,可实际上还是每天乘着公共汽车电车轮渡轻轨地铁,在武汉三镇奔波,每天还在“跑月票”,但“跑月票”这个叫法也成为了过去。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8)

各种交通工具

现在的生活变好了,但生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虽然我们慢慢变老,但热爱生活的那颗心依然年轻!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19)

请扫码加关注!

汉口伢讲汉口故事(汉口记忆之二十七)(20)

扫码加作者微信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已开通赞赏功能,点击下方“赞赏”按钮赞赏。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