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前往拜谒名士顾况,却被顾况以年纪小而轻视,并拿其名字打趣:"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谁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一出,顾况大为惊异,直呼内行:"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从此,白居易一鸣惊人,天下皆知。这首诗也有口皆碑,流传千年,成为千古之绝唱,如今更是选入语文课本,凡是习字儿童莫不能诵。然而,困惑往往就出现在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离离"的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草?

四书五经中带正字(34离离原上草)(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按照课本上的解释,"离离"是指青草茂盛的样子,"离离原上草"就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可是,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假如前一句以茂盛来概括草的状况,那么是否与"枯荣"产生矛盾呢?又或者,茂盛与"荣"意义相同,构成了重复,而把"枯"孤立了。总之,就是前后不太协调。

常言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或许大家很少见到"离离"的用法,但这个词语在古诗词中使用频率极高,意义更是五花八门,足有15种之多,性质是形容词,意思均可解释为:…的样子,…貌。

四书五经中带正字(34离离原上草)(2)

(1) 盛多貌。《诗经·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梧桐和椅树高大,结的果实非常多。不过,此义多指果实,形容果实丰硕而使枝条垂下的样子。

(2) 浓密貌。三国甄姬作《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课本对白诗中"离离"的解释应当就取于此意。

(3) 若断若续貌;相连貌。白居易最好的兄弟元稹在《善歌如贯珠赋》中写道:"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而一一皆圆。"把诗文的一章一段拿出来研究,似乎它仍与原作藕断丝连。

(4) 飘动貌;摇荡貌。汉代张衡之《思玄赋》:"拽云旗之离离兮,鸣玉鸾之譻譻。"即是形容云旗随风飘动的样子。

四书五经中带正字(34离离原上草)(3)

(5) 隐约貌。

(6) 井然有序貌。

(7) 旷远貌;空远貌。

(8) 明亮貌;光鲜貌。

(9) 由上义引申为光彩、光荣。

(10) 清晰貌;分明貌。

(11) 懒散疲沓貌。

(12) 轻细貌。

(13) 悲痛貌;忧伤貌。

(14) 独特貌;孤独貌。

(15) 象声词。

从以上十五种含义中遴选,我们发现有好几个都可以适用于白居易的诗。比如(3)若断若续貌、相连貌,"离离原上草"解释为:连绵不绝、铺天盖地的野草。《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送别诗,那么它所携带的意象必然是沉郁的、黯淡的,而白居易大可以眼前生机勃勃的野草来反衬离人之愁绪。

四书五经中带正字(34离离原上草)(4)

另一方面,下文有两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说野草杂乱生长,都把古驿道和荒城占领了,而如果上文突出了野草的连绵不绝、铺天盖地,恰恰就能与下文对应,起到了铺垫作用。

还有第(4)飘动貌、摇荡貌,也可完美融入这首诗,而且小解认为这种解释似乎更加合理,也更有说服力。离别那天,原野里的草随风飘摇,好像也在向离人诉说着离愁别绪,画面感极强,风的加入更能加深离别的深情

四书五经中带正字(34离离原上草)(5)

另外,白居易还在《杂兴》一诗中写过这样的句子:"东风二月天,春雁正离离。"描述的就是大雁在春日高空随风飞动的样子。按照小解狭隘的理解,老白两次使用"离离",会不会使的是同一种用法呢?

不过,话说回来,茂盛、相连、摇动三种含义,似乎都能说得过去,诗中并无明显与之矛盾的地方,所以究竟哪个更合适,就要结合诗意具体分析了。单论个人喜好,小解更喜欢那来自原野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