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坚纪念馆在古镇中市的南大街,大门正对着承福井。
顾坚是元代著名戏剧家,还是昆曲创始人。2002年—2003年,千灯镇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昆曲的创始人顾坚,缅怀他对昆曲的伟大贡献,历时2年,耗资70万元,特地在石板街中市的棋盘街右侧建起了“顾坚纪念馆”,三进二楼,楼上陈列着顾坚的蜡像和他与同仁们所创作的昆曲艺术成果。
“缠绵婉转、柔曼悠远”,深蕴美学趣味的昆曲起源在江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如今得以保留并广为流传,实在难得。昆曲,又称昆剧或昆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它与其它艺术样式相仿,同样经历了一个由起源、形成到完整、成熟的发展过程。昆曲,来源于民间的小调小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民间艺术的滋养,而著名文人和戏剧家的参与则使它步入艺术的殿堂。
仿古小戏台两侧有一副柱联,“曲奏陶岘丝竹江南,腔吹顾坚管弦玉峰”。 说的是昆山地区两位对昆曲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戏曲家。
二楼为顾坚蜡像馆“旷世斋”,这个雕塑是为了纪念顾坚先生的。顾坚(约1368年前后),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太学生,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廊贴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慎等相友善,著自《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今均已不存。
千灯是江南水乡的一块宝地,景秀物丰,地灵人杰,终于孕育出一位伟大的戏曲家顾坚,他首创昆山腔,为昆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昆曲的发源地,这是千灯的骄傲,这是千灯的光荣,这是千灯对昆曲艺术的伟大贡献。
顾坚纪念馆楼上橱窗内陈列有顾坚的著作以及南戏、昆曲剧本,还有反映中国戏剧发展史的“戏剧蜡像馆”,布置精致,史料翔实。那些和昆曲有关的陈列品、乐器、剧照、曲谱、戏剧人物图都摆放于此,展示了中国昆曲的发展史。
馆里有用小蜡人呈现的《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等昆曲代表剧。蜡人小巧精致,造型生动,让人过目不忘。
午后的斜阳穿透古宅,色泽斑驳,旧时往日似乎一转身的距离而已。
楼下厅堂中有小舞台,台下是四五排明式靠椅、茶几,环境幽静,格调雅致。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评弹、优雅古乐。如果来得凑巧,或许还会听到哪个昆曲名角上台吟唱一曲。
后花园内小桥跨水,湖石嶙峋,布置得小巧精致。
院里的树叶透着阳光,让白墙黛瓦也生机盎然。墙角一株腊梅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入口处的砖雕门楼题额为“四宜小筑”,庭院中的小天井石板铺地,两侧各栽一棵石榴树,在南方人的意念中,“石榴百子”象征着多子多福。
走出石板南大街,抬头就见高挑娟秀的秦峰塔傲立眼前。
延福禅寺砖雕照壁的背面。
延福禅寺南是鼋渡泾,泾上有一座古桥。石板桥横跨水面,老驳岸上爬满藤蔓,小桥流水是小镇的精髓所在。
石板街口,穿着昆曲戏中古装服的姑娘们在拍照。
石板街上边“牡丹亭”。亭子为四角攒尖顶,飞檐翘角,造型生动秀丽。是专门为纪念昆曲名剧《牡丹亭》而建。
牡丹亭下,张生与崔莺莺情伤千古传唱。
内水相连,河水相通,民居依水而建,宽梁翘脊,木窗青瓦,一幅褪淡颜色的古画卷。
这面由梅葆玖先生题词的大幅字碑“昆曲发源地千灯”,记载了千灯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渊源。千灯是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昆曲为元末明初昆山千灯人顾坚所始创,俗称“昆山腔”,被誉为“百戏之祖”。
千灯浦上两座古桥东西连通,北边一座恒升桥,南边一座方泾桥,结构合理,造型优美。
河畔“千灯茶艺馆”楼下的木茶壶装饰。
南堍立着的是方泾桥。此花岗岩单孔石拱桥南北向横跨千灯浦的支河方泾浜,南堍接停车场,北堍紧接恒升桥东堍。拱圈系分节并列砌置,呈双曲形;桥墩系花岗石叠砌,内设长系石4根,明柱4根,刻有楹联;石阶与桥面石条横铺,东西石阶各10级;石护栏抱鼓雕祥云,中间用青砖砌填,8根方形石望柱,桥名石阳刻桥名。
恒升桥和方泾桥组成了双桥结构。方泾桥系全圆造型,其桥上与水下倒影形成整圆,而从其桥洞可直望恒升桥的三个圆拱,组成一个全圆三个半圆的奇美构图。
游人熙熙攘攘上桥下桥,很是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