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22./作者:窦文彬/编辑:杨永辉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1)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2)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3)

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发现的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遗址,它生动的揭示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先民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最典型的聚落遗址之一。因为临近半坡村,所以被定名为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初春。从1954年秋季到1957年夏季,考古工作者对半坡遗址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左右,帮助人们认识了包含有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规划,发现了包括一大一小两套围护居住区的环壕、40多座房屋基址(最大的达到160平方米),两处围栏遗迹,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250多座各种墓葬在内的丰富的遗迹和石器、骨器等上万件文物。

1970年、2002年——2005年,考古工作者又对半坡遗址进行了挖掘,获得了包括祭祀遗迹在内的新的重要发现。考古发掘证明,半坡遗址是距今约6800——6300年,占地面积约五万平米的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按照婚姻和家庭形态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村庄遗址。

在总面积约5万平米的半坡遗址中,居住村落约3万平方米,可容纳数百人生活。己发现46座房屋遗迹,绝大多数为半地穴式,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根据遣迹复原的半坡房屋显示,其“人”字形的房屋建筑风格和“木骨泥墙”的构筑方式奠定了我国古奠建筑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同时,中国传统“一明两暗”和“前堂后室”的建筑风格在半坡遗址中也有最早的体现。

大房屋约有160平方米,通常是氏族首领、氏族内的老人、儿童居住的地方。小房屋10——20平方米,是成年女子的住所。在氏族聚落地的外围,是一条用于排水、防御野兽侵袭和他族入侵的围沟,围沟大而深,类似后来城市的结构的护城河。沟的北面是氏族成员的公共墓地。

在半坡人生活的时代,由于妇女在原始农业及制陶、采集等生产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由于“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妇女享受极高的社会地位。

作为这一地位的反映之一,厚葬女性的习俗在当时十分盛行。如半坡遗址中发现的一个年仅三、四岁的小女孩的墓葬,其中不仅有木质葬具,而且有陶器、粮食、石球,石玉坠和60多颗骨珠作为随葬品。

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发现大量的粟粒,说明半坡遗民在每年秋收以后,把一部分粮食藏在仓窖和住房里,供一年食用。在半坡遗址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已经炭化了的白菜籽。这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已知最早的同类农作物实物标本。

半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也处处显示着半坡人在人类早期文明发展中的开创之功。从陶体上的布纹、半坡人发明的剝取野生植物纤维的骨刀,捻线的陶制或石制纺轮,穿引编织的骨梭以及缝纫用的骨针看,半坡人不仅掌握了纺线织布的技术,而且还会缝纫衣服。

陶器上刻画有22种不同式样的标志性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邹形。

两头尖、肚子大,形似枣核的尖底瓶,应用了力学中的重心与平衡原理,打起水来十分方便。

陶埙用泥捏塑,烧制而成。表面光滑平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制乐器。

蒸饭用的陶甑是半坡人利用蒸汽的最早实践。它们均表现了我们祖先高超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并在人类历史的宝库中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半坡遗址的发掘,向人们揭开了一处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史前遗址的神秘面纱,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函。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4)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5)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6)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7)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8)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9)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10)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11)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12)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13)

作者简介:窦文彬,1947年生于长安区斗门街道,曾任长安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农工委主任,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西安市文史馆文史研究员。著有诗集《生命的浪花》、文史著作《丰镐探宝》《爱我长安》《寻访昆明池》等。

半坡遗址位于哪儿(半坡遗址探秘)(14)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