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师报2020年11月25日,作者:李艳霞,原标题:《精读方知“民胞物与”》
世间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莫过于读书吧!
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读书的感悟不尽相同。于是有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的体会;又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概括;还有“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的收获等。
而我认为,书有高下之分,读书需做选择。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纷纷抢读畅销书,重视新锐文化,倡导新文明,频繁约会文化盛筵的今天,不妨浏览一下古典,也许能从中获取新知。
我曾经把《古文观止》翻阅了无数遍,其中经过掏沙捡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每篇都是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能让我受用一生。
原本自认为对历史经典了如指掌,岂不知,徜徉在中华文化经典的浩渺烟波中,实在学识浅陋,见闻不广。一天,领导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一词“民胞物与”,突然让我眼前一亮,真是别径奇道。为自己对历史经典还不够熟悉感到惭愧。
原来,“民胞物与”是一个典故。熙宁三年(1070)间,张载回归故里,专事著书立说,撰《砭愚》和《订顽》分别悬挂于书房的东、西两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程颐见后,将《砭愚》改称《东铭》、《订顽》改称《西铭》。《西铭》由此得名,极负盛誉。
“民胞物与”出自《西铭》,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也是传统公平与博爱观的旨趣和价值取向,只有以“天下为公”为出发点,才能达到“民胞物与”目的。张载提倡的“民胞物与”思想,是把宇宙看作一个大家族,把天地视为父母,诠释个人的道德责任,宣扬“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乐天孝道思想。富贵福禄的恩泽,是乾坤父母所赐,用以丰厚我的生活;贫贱忧戚,是用来帮助你成就一番事业的。活着的时候,当顺从父母所要求的事理;死的时候,心安理得,我安宁而逝。这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最好践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
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作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大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多行“尊高年”“慈孤弱”,倡导换位思维,帮人之需,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有把“向善利人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远”,人间便处处可见稻浪翻飞的美景。因为,高屋建瓴的思维是向善利人的支撑点,高屋建瓴才能有大视野、大格局。关爱他人是向善利人的立足点,关爱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回眸一笑。换位思考是向善利人的根本点,时刻关注他人,大力践行换位思考,才能在这个更高的起点上飞得更远,把向善利人的种子播撒到更广的沃土!
重拾经典之美,实现精神回归。报告中引用了“民胞物与”,不过是想将民众视为自己的同胞,视万物为自己的朋友,其中蕴含着一种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
豁然通达,“君子立志,当有民胞物与之量”,这治邦之道,治世规则,应该是我精读古典《西铭》,感受“民胞物与”的真正意义,也是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