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请美国本科转学(进入名校的第二次机会)(1)

编者按 Contents

和中国的高校不同,美国高校有着充分的转学的自由,这是很多申请不理想的同学应该充分考虑的一条途径。

作者 | 陈健坤,康奈尔社会学本科

渣哥,布朗固体力学博士在读

Rhodora,芝加哥比较文学、经济本科在读

美本申请这两年是越来越“卷”了。很多同学第一次申请由于缺乏经验,或者单纯的运气不好,没能申请到满意的学校。如果接下来想“跳槽”到更心仪的学校,同学们则需要一入学,甚至入学之前就规划好自己接下来一到两年的安排。后文中笔者将根据以往转学的数据,失利的可能原因,转学这件事儿的基本逻辑这几个角度来提出针对转学普适化的建议。

Top30转学数据

首先列出我整理的转学数据。这个表格里的数据包含了所有转学生,仅供参考。

如何申请美国本科转学(进入名校的第二次机会)(2)

数据来源:各个学校官网+campusreel

转学数据其实比较难获得。有些学校的数据只更新到2019年,有些学校的数据只能从第三方网站得到大致数字。对于大部分学校,我们不知道申请与录取人数里中国学生占了多少。多的可能占到10%左右,比如哥伦比亚。少的可能不到5%,比如康奈尔。

康奈尔官方公布的2019年转学数据中,588个转学生中有28个国际生,其中中国学生数量应该在20左右。但如果想要申请加州理工,达特茅斯这种总录取人数都很少的学校的话,你还是省了那80刀申请费吧。

申请失利的本质

没申请到与自己实力匹配的学校本质上是由于美本申请高度复杂,越靠前的学校允许学生失误的概率就越低,需要GPA、标准化考试、竞赛奖项、课外活动、推荐信都不出问题才行,其中任意一环掉链子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比如学生把时间精力花在含金量低、大众化的活动上,比如学生依靠自己对高等教育的一知半解选择了与其申请材料不匹配的专业,比如自己DIY文书因为缺乏经验写的没重点没亮点很难吸引招生官,比如被学校的外教坑了导致GPA存在劣势等等。

转学的逻辑

下面列举出了美国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转学通道的几个主要原因。从这些原因出发,不难对申请策略做出有意义的优化。

01

通过转学填补学生因故离开造成的空白

我们在申请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大学的freshman retention rate,就是新生留校率,旨在计算有多少新生留校来衡量新生对学校是否满意。

这个rate里面那些离开的学生(一般都是转走甚至退学)就会给学校每届的名额留下了空白,学校为了维持每一届人数的均衡,就会收取转学生,而收取的数量会与他们预估的class size挂钩,通俗点说就是“有人出,才有人进”,对于多数前20的学校来说都是这样。

举例而言,一个在范德堡的朋友跟我说,每年听到周围想转出去的人还是有不少的,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们当初的目标原本是前10的学校,但最后被录取到范德堡,自己并不是很满意,所以到了大学想再冲刺一下前面的学校。

所以,跑路的人多了,范德堡收的人也会相对多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范德堡,包括还有同级别的比如圣母大学、华盛顿圣路易斯等前20的名校,转学的录取率比他们本科时期的录取率要高。

02

出于对排名、财政的考虑扩招转学生

这一点适用于很多公立大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以下简称umich)。umich在本科阶段是一个非常高冷的女神校,而到了转学阶段,就变成了门槛低的安娜堡。

其实umich在本科阶段高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或提高自己在usnews上的排名。因为usnews的排名方法中10%的权重是录取学生的优秀程度,其中的参考就包括SAT/ACT分数,而且公立大学本来在usnews national university的排名上就吃亏,这让他们重视排名。

但是usnews的统计只针对新生,不针对转学生,所以在转学生上umich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看到sat1200/1300的转学进了umich,可以说是公立大学在usnews的规则里钻了一个空子的结果。

除了考虑排名之外,对于公立大学来说,更多的学生意味着他们可以向州政府索取更多的资金补助,所以我推测公立大学对转学生更友好,主要是出于以上两个原因。

03

其它特殊原因

有一些大学会因为特殊的原因招转学生,比较典型的是加州系统的大学。

加州系统中最优秀的大学是伯克利和UCLA,我们会发现他们每年录取很多社区大学的学生,这是因为他们和一些加州当地的社区大学签订了协议,每年都保证录取一定人数的学生,旨在将加州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普及到更多的人群。

所以我们一般会说,大二申请加州转学的学生里,最容易的是加州社区大学的学生,其次是加州系统内其他分校的学生,最后才是非加州系统的学生。

从数字上看,2016年的数据是伯克利有19137人申请,录取4551人,而93%的录取结果来自加州社区大学,只有319人来自其他学校;UCLA情况一样,22281人申请,5667录取,而93%的录取结果来自加州社区大学,只有397人来自其他学校。

总而言之,如果你不在加州社区大学,除非UC系学校是你的梦中情人,否则不建议申请。

一些原则性建议

01

学校选择

由于各个学校招收的转学生名额差距很大,学生需要更仔细地选好自己想申请的学校。

我们能查到的数据是各个学校转学申请人数和最终录取人数。对于大部分不公布细分数据的学校,我们不清楚录取人数里有多少是中国学生,但是那些连录取人数都很低的学校,比如达特茅斯,是可以直接筛掉的。

02

中介选择

我建议找靠谱的导师,不建议DIY,原因如下。

第一,学生对高等教育缺乏了解。

大一是转学的黄金时期,学生需要选好第一学期的课程。选专业性强,含金量高,难度高的课程,拿到好的GPA,搞定教授推荐信,然后写好文书。对于没有上过大学,对高等教育不了解的学生来说,这个难度是很高的。

这里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是难度真的非常高,不是学神的话请勿模仿。

一旦GPA翻车,比如低于3.8;或者出现选的课都是通识课程、入门课程这种没有含金量的课的情况,不仅大一转学会直接作废,大二转学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第二,第一次申请失利犯的错误在转学申请中可能会重蹈覆辙。

如果你学习好,材料不错,那么问题多半出在不会写文书、无法发掘自身亮点。这种情况下你再来DIY转学申请,很容易把此前申请时犯过的错误再犯一遍。

第三,文书,文书,还是文书。

一个招生官花在每个申请者身上的时间非常有限,除非申请者优秀到材料远远超过别的申请者,那么最后决定录取与否肯定受文书很大影响。

而绝大部分申请者是没有写好英文文书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缺乏申请文书修改经验,不了解美国大学偏好的叙事和不能触碰的雷区。

Σ

下一篇文章,我们会分享关于康奈尔、芝加哥、哥伦比亚等“转学大户”的具体申请细节,敬请关注。


来源: 集智CI(Co-Intelligence)

,